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CIO的新挑战
作者:薛彩云 王晶 来源:《经济观察报》 发布时间:2005年12月13日 点击数: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业务层面的不断渗透与应用,IT部门也由原先的服务支持角色日渐转向引领企业业务发展方向的战略管理职能部门,企业迫切需要兼备技术、业务、管理等综合能力于一身的IT专才,利用IT技术与优势,来参与企业业务发展的决策,因此传统企业的信息技术主管自身角色也面临向新角色(CIO)转换的问题,而要顺利实现这一转变,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都将提出更高和更新的要求。近日,经济观察报社请到国家统计局网络运行处处长张富民、惠普中国区培训事业部总经理叶健、惠普IT管理学院经理邢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级客户经理王磊就CIO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以及CIO培训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CIO之名
经济观察报:首先我想请各位谈一下对CIO职位的理解。
张富民(国家统计局网络运行处处长):我觉得现在在中国可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CIO,至少我还没看到过。首先,在一个公司或者一个企业机构里CIO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的地位很重要;其次,他起的作用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他所要承担的责任不仅是要确保IT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还要兼顾制定公司发展战略的责任;再有,CIO这个角色的特点决定了对其自身素质的高要求,应该说他是一个通才,或是一个全才。
叶健(惠普中国区培训事业部总经理):作为职业的IT管理者(CIO),在企业或组织里,他所承担的首要工作就是企业IT系统的日常基础管理工作,在这个基础上,他的另一份职责即是企业IT战略规划与IT架构及业务的整合,从而满足企业各业务部门对IT的业务需求,并通过基于企业业务基础的IT战略,引导业务发展和创新。目前,我们身边很多IT经理人做的工作还仅仅局限于最基础的日常IT系统管理,并不能将IT转变为带动企业业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目前来看,由于企业对IT应用的需求差异,IT投入相对较大的企业已设立CIO或信息部、信息规划总经理等职位,这可以看出企业对CIO这个职位的重视和投入。
这里,我非常同意张处长提到的有关CIO个人素质的总结:CIO,既要懂IT,又要懂业务,还要懂管理。
素质要点
经济观察报:企业的信息主管如何才能促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CIO?一个真正意义的CIO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张富民:我觉得中国未来的CIO阶层正在逐步形成。就目前来看,有两群不同背景的人正在这个焦点上汇合:一部分是从技术背景转向IT管理,另一部分是从管理层转向IT管理,或是从其它业务部门转过来。谈到对CIO素质的要求,我刚讲到他应该是一个全才,也就是说:第一,如果他不是技术背景,但他一定要有技术的感觉,要了解技术并把握技术,提高工作、管理效率;而且,CIO一定要了解业务,要对业务的流程和管理有全面的认知,满足企业业务部门对IT的不同需求;第三,就是要了解业内、国内、国际网络领域的发展趋势,利用IT技术,创造、引领企业业务的发展;还有,CIO应该具备管理者的基本素质,也就是领导的艺术和能力,这里包括人员的管理、团队的管理和个人的管理等等方面。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作为一名CIO,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个人魅力”,我是指沟通技巧和能力方面的。
邢健(惠普IT管理学院经理):从我们目前惠普IT管理学院的学员来看,各企业的CIO还是以技术背景出身居多,而技术背景出身的IT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有效地与业务人员沟通。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关注点是不同的。总而言之,CIO实际上应该是一个复合型人才,技术加管理,是一个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至关重要的角色。
王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级客户经理):能否成为真正意义的CIO,我认为除去这个基础或者其他一些基础素质外,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他能否对他人负责,对组织负责,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负责。一样工作,如果只是按照职责规定去做,而没有任何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任何创新和承担责任的意识,那么他永远也只能停留在原地。
叶健:CIO与CFO、HR最大的区别就在这个I上面,所谓的I,他不一定要深入地了解具体技术细节层面的知识,但他要了解IT应用与业务的重合面,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具有与业务发展相结合的敏锐洞察力。另外,我很同意王磊的看法,作为CIO,与其它管理不一样的地方还是在这个“I”上,从IT战略规划、IT服务规划、实施与管理到基础的运维管理,其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
重要性体现
经济观察报:一个优秀的CIO在企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富民:CEO是企业的掌门人,他做出的所有决定都是有机会成本的。在IT管理中也是一样,CIO只不过是在企业的IT投入和决策中负责。如果选择的CIO称职的话,在CIO做出任何选择的同时,他也在给企业创造价值。
邢健:传统意义上是没有CIO的,更多的是上面说什么技术部门就负责做什么。曾经有一家公司要投资做一个很大型的市场策略性的活动,要花几千万,当时这个CIO是这个项目中的参与者,按照传统的模式他只需要做就行了,但是他非常清楚成本结构是多少,应该说绝对不需要花这么多钱,于是他跟负责人沟通,在这个CIO拿出一个清单告诉那位负责人可以节省多少钱时,也就是当这个CIO把数据呈现在那位负责人眼前的时候,最后那位负责人听从了CIO的意见,这也就慢慢成为了这个人成为真正的CIO的开始,他开始进入了决策层,开始参与决策。这是国外企业的一个例子,同样的事情在国内企业也有。
经济观察报:刚才我们谈了很多关于CIO的重要性,那么从CEO或者企业管理者来看,他们应该怎么样来用好这方面的人才?对于企业管理者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张富民:企业管理者对CIO价值的认可是相当重要的,他首先要确实认识到IT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而不是别人设一个我也设一个,忽略了CIO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其次,就是要充分授权。作为CIO,应该享有一定的决策权,尤其在他所负责领域的决策权。他享有决策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从管理角度看,授权并非是件坏事。目前,国内很多CIO的权利其实是自己争来的。有一句话,我觉得用在这儿非常合适,叫做“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威。”
叶健:目前国内市场对CIO职能划分、职责说明还不完善,可以说还没有一个共识,我们希望我们惠普和中欧开设的信息技术管理专业文凭课程能够拷贝国际的标准,放到中国来,让CIO知道做什么。我们告诉大家国外标准的CIO做哪几方面的事情,包括策略、服务规划、实施、运作共4个方面。我们在国内做信息技术管理培训,是先告诉大家CIO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
王磊:作为CEO,他应该了解技术和其企业业务发展的相关性,了解长远的发展趋势,具备总体规划的能力和方向感,至于具体的规划和执行则应放手由CIO来执行、操作。
寻求优势互补
经济观察报:前面张处长谈到中国CIO阶层的形成有部分人才的结合,一部分是从技术背景转向IT管理,另一部分则是从管理或其它业务部门转向IT管理。请问对于不同背景的人参加CIO培训都有哪些优、劣势?应该如何弥补?
叶健:在我们惠普IT管理学院里,学员大部分是基于技术背景转型的。从技术往管理方面转,技术本身就是他的优势,但是他不能拘泥于技术;而从管理方向向IT管理方向转,管理自然是优势,而这时对技术应用与业务联系的了解也很重要,要培养对技术的“感觉”。简单地说,技术是微观的,而管理是宏观的。相对来看,两者皆可,只是说要保留原先的优势,并不断发展,同时更要兼顾弱势的弥补,两方面要平衡发展。
张富民:我本人是技术出身,我觉得第一要公平,因为搞技术的人比较有自己强烈的倾向,喜欢一样东西,则会排斥另外一样,要把技术作为手段而不要把技术作为目的;其次,和叶总观点一样,从小到大,从微观到宏观,技术可能只是一个轮胎上的螺丝钉,如果从宏观管理角度讲,如何造好轮胎是关键,而轮胎上的螺丝钉是怎么做的则并不重要。简单说,就是要培养一个视野,一个管理者的视野;还有就是善于用人,技术一般都是比较强调个人的作用,但是当你往管理上转的时候,你要管一个项目、管一个战略,你就要对整个项目、整个战略负责,对组织负责,这个时候CIO决不能只表现个人的力量,而要建立一个组织,而这则是从技术到管理必须跨越的台阶。
邢健:其实我们上课的时候是非常刻意的把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学员安排在一个小组里。由于小组的成员组成存在差异性,讨论反而会特别激烈,争执也会很大,学员做出来的东西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化。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特别安排,一方面其实是在培养同学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中看待问题的同一层面,经过交流碰撞后互相取长补短最后会达成某种共识;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帮助了学员学习如何进行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