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素养教育
作者:张基温 来源:中国信息经济学会 发布时间:2005年12月28日 点击数:

一、信息素养教育

古人云:“马不伏历(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重国”(《汉书·李寻传》)。人的素养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每一个时代,每一种社会,对其有不同的定义,有不同的要求。还在信息时代刚刚初露端倪的时候,先觉者们就已经开始讨论这个新时代的人才的基本评价指标。1974年,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就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并将之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值得欣慰,也是非常遗憾的是,我国中小学中已经正在把信息技术教育纳入信息素养教育轨道,而高等学校还停留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

关于信息素养,目前尚未统一的定义和解释。但其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品质等四个方面。

1. 信息意识

· 面对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大大超过资本,要有信息第一的意识;

· 面对对信息资源的激烈竞争,要有信息抢先意识;

· 面对世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要有信息忧患意识;

· 面对信息时代的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的加速,要有再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2. 信息知识

· 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常用术语和符号;

· 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及其背景;

· 熟知与信息获取和使用有关的法律、规范。

3. 信息能力

· 信息挑选、获取与传输能力;

· 信息处理、保存与应用能力;

· 信息免疫和批判能力;

· 信息技术的跟踪能力;

· 信息系统安全的防范能力;

·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4. 信息品质

· 积极生活和高情商;

· 敏感和开拓创新精神;

· 团队和和协作精神;

· 服务和社会责任心。

显然,信息素养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以及“信息技术”的范畴。

二、初等信息素养教育和高等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是每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在校教育的两大层次,可以把信息素养教育分为相应的两个大的层次:初等信息素养教育和高等信息素养教育。

1. 初等信息素养教育

初等教育是基础阶段,以传授静态性知识为主,并以培养信息社会的基本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为目的。与之相对应,初等信息素养教育包含的内容有:

(1)初等信息技术

· 字处理技术;

· 表处理技术;

· 数据库应用;

· 网络应用基础:网络信息浏览、E-mail收发、简单网页制作等;

· 图形及多媒体制作。

(2)信息文化常识

· 信息技术史及其人物故事;

· 计算机与通信常识;

· 信息时代道德修养和法律常识。

(3)程序设计基础

· 程序的基本概念;

· 程序的基本流程;

· 数据类型;

· 常量与变量;

· 运算符与表达式;

· 基本算法:交换、穷举、递推、递归、排序等。

2. 高等信息素养教育

高等教育是在探求一般知识内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向学生提供一个知识和能力的建构环境,培养学生向领域和个性化方向掘进的学习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探求研究能力。与此对应,本课题组提出了高等信息素养教育的“1+x”的课程结构。“1”是一门入口课程,“x”是多门选修课程。本课题组推荐下列3种入口课程供选择:

(1)信息获取与利用技术:在现有情报文献检索基础上扩充而成并放在一年级修完,它是信息时代各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使学生能够为实现高等学校的学习任务提供信息资源的支持。

(2)软件开发技术/高级程序设计:在中学学习了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和程序测试等方面提高应用计算机解题的能力。

(3)一门大专业类相关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如财经类:电子商务;教育类: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类:CAD;……。

在入口课程的基础上,应当根据学校的实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修菜单和现代化的学习环境。这应当是对一所学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

三、建立以资源为核心的高等信息素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信息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以人为本、张扬个性是要使人的潜力得以充分地发挥,最大程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以人为本、张扬个性要求现代教育走向个性化、多样化,使每个人能够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创新、可持续发展。信息素养教育尤其要率先实现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然而,当前我国的高等信息素养教育还基本上囿于零起点、单一模式的怪圈中,并且直至今天有些地方还在强调零起点的“意义”,采用“等级考试”的手段强化着单一模式。

个性化、多样化反对单一模式。在现阶段,保证教学质量的指挥棒不应再是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而是建立一套符合时代潮流的、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且这个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应当是面向教学资源的。因为只有丰富、优化的教学资源,才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需求。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面向资源的教学评估体系主要应当包括如下4个面。

1. 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反映出一个学校(院系)的领导、一位教师对现代教育思想和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解程度,是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最根本的因素。对学校(院系)领导和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考核,是教育和教学评估中最关键的内容。可以通过随机问卷测试的方法,评价学校的总体教育理念。当然,教育理念应当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考核内容也应当是丰富和动态更新的。

2. 课程“菜单”

基于个性化、多样化的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和社会需要。因此,对高等信息素养的评估重心应当放到这一点上。其标志是学校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充足的课程菜单。这个菜单的丰裕度是该校信息素养教学资源丰裕度的基本指标。不过,在具体评估时,还应当考虑该菜单的实效性,即该菜单中实际开出课程的比例数。

3. 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学资源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萄芰Πǎ?Br>

· 师资结构;

· 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改革;

· 教材建设的数量与质量(包括外校使用情况);

· 教学方法的创新;

· 实验条件。

4. 教学效果

学生的学习效果(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形、信息技术的跟踪能力、应用开发能力)等。教学效果应当通过一定形式的的能力测试进行,而不能单靠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

四、结束语

古人戒:“勿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信息素养教育是新时期的新概念,但又是素质教育的历史必然。今天,当多数高校都在努力探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出路时,决策者、权威人士特别应当认真学习一下有关信息素养的基本概念,研究一下信息素养教育在新时期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切不可再以旧的眼光看待这场教学改革,更不可把自己的概念不清当作大家都不理解,成了“以己昏昏不许人昭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