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睿观|不拥抱 AI 就落后:制造业 CIO 的生存指南
作者:睿观 来源:CIOCDO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7日 点击数:

面向制造业 CIO 的 AI 应用实施指南,旨在帮助企业在 AI 驱动的变革中赢得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剖析制造业应用 AI 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全面的应对策略,包括制定 AI 战略、构建数据基础、打造人才队伍、加强风险管理等。

一、引言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 (AI) 驱动的深刻变革。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增长的成本压力,企业亟需利用 AI 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优化流程。然而,许多 CIO 在面对 AI 这项复杂技术时,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和有效的实施路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制造业应用 AI 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全面的应对策略,为制造业 CIO 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助力企业在 AI 驱动的变革中赢得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挑战

制造业在应用 AI 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

  1. 技术选型困难: AI 技术种类繁多,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企业难以选择适合自身业务需求的 AI 技术。

  2. 数据治理不足: AI 应用需要大量高质量的数据支撑,而许多企业的数据管理体系薄弱,数据质量不高,阻碍了 AI 应用的落地。

  3. 人才匮乏: AI 人才是稀缺资源,企业缺乏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难以支撑 AI 项目的开展。

  4. 风险管理缺失: AI 应用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数据安全、算法偏见等,企业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三、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挑战,制造业 CIO 应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1. 制定全面的 AI 战略

  • 明确业务目标: CIO 应与业务部门紧密合作,深入了解业务痛点和需求,明确 AI 应用的目标和价值。

  • 评估现有资源: 对企业现有技术架构、数据资源、人才储备等进行全面评估,为 AI 应用奠定基础。

  • 选择合适的 AI 技术: 根据业务需求和现有资源,选择合适的 AI 技术,如智能质量检测、预测性维护、智能排产与调度等。

  • 制定实施路线图: 制定详细的 AI 应用实施路线图,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表。

  1. 构建强大的数据基础

  • 建立数据治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包括数据采集、存储、清洗、整合、分析等环节,确保数据质量。

  • 构建数据平台: 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集中管理企业内外部数据,为 AI 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 加强数据安全管理: 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保护企业数据资产,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1. 打造专业的人才队伍

  • 引进 AI 人才: 积极引进具有 AI 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才,如数据科学家、算法工程师、AI 应用开发人员等。

  • 培养内部人才: 加强内部人才培养,通过培训、项目实践等方式,提升员工的 AI 技术能力。

  •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 AI 人才。

  1. 加强风险管理

  • 识别风险: 全面识别 AI 应用可能存在的风险,如数据安全、算法偏见、模型解释性等。

  •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风险评估、预警、应对等环节,降低 AI 应用风险。

  • 加强合规管理: 加强 AI 应用的合规管理,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1. 持续优化与创新

  • 跟踪技术发展: 密切跟踪 AI 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 AI 战略和应用方案。

  • 建立评估体系: 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定期评估 AI 应用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优化。

  • 鼓励创新: 鼓励员工积极参与 AI 应用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应用场景和方法。


四、制造业典型应用场景

  1. 智能质量检测: 通过部署高分辨率相机和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产品缺陷的自动识别和检测,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率。

  2. 预测性维护: 通过收集设备运行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预测设备故障,提前安排维护,减少停机时间。

  3. 智能排产与调度: 通过优化算法和 AI 技术,实现生产计划和调度方案的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4. 智能供应链管理: 通过分析供应商信息、库存信息、物流信息等数据,利用 AI 技术预测需求、优化库存、提高物流效率。

  5. 智能碳足迹核算与减碳: 利用 AI 技术构建碳足迹核算平台,优化生产流程,推动绿色供应链,实现企业碳减排目标。


五、制造业7个场景应用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制造业 CIO 应积极拥抱 AI 技术,制定合理的 AI 战略,加强数据治理,打造人才队伍,加强风险管理,不断探索 AI 在制造业的应用场景,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赢得未来可持续发展。各行各业的制造业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人工智能技术,才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潜力,提升企业竞争力。以下列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4个应用场景和绿色低碳发展的3个行业应用的示例。

(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领域

1.智能质量检测

1.1实施:

部署高分辨率相机和传感器,捕捉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图像和数据。

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训练模型,识别产品缺陷,如划痕、裂纹、色差等。

将智能检测系统与生产线集成,实现实时检测和预警。

1.2资源:

硬件设备:相机、传感器、计算服务器等。

软件平台:深度学习框架、图像处理软件、数据分析工具等。

人才:数据科学家、算法工程师、软件开发人员等。

1.3风险:

模型准确率:训练数据不足或算法选择不当可能导致模型准确率不高。

误报率:模型可能将正常产品误判为缺陷品。

系统稳定性:硬件故障或软件错误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

1.4管理:

定期更新和优化模型,提高检测准确率。

建立完善的故障排除和维护机制,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与生产团队紧密合作,及时处理检测结果。

1.5案例:

海尔集团: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产品质量检测,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西门子:在生产线上部署智能检测系统,实现了产品质量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有效防止了缺陷产品的出现。

2.预测性维护

2.1实施:

收集设备运行数据,如温度、振动、电流等。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数据,预测设备故障的可能性和剩余寿命。

建立预测性维护系统,提前安排维修和更换,减少停机时间。

2.2资源:

传感器:采集设备运行数据的各种传感器。

数据平台:存储和处理设备运行数据的云平台或本地服务器。

算法模型:用于预测设备故障的机器学习算法。

2.3风险:

数据质量:传感器故障或数据采集不完整可能导致数据质量不高。

预测准确率:算法模型选择不当或参数设置不合理可能导致预测准确率不高。

成本投入:部署预测性维护系统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

2.4管理:

定期校准传感器,确保数据准确性。

不断优化算法模型,提高预测准确率。

建立完善的维护计划和流程,确保预测性维护的有效实施。

2.5案例:

通用电气: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设备预测性维护,减少了停机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博世:在生产线上部署预测性维护系统,实现了设备故障的早期预警,降低了维护成本。

3.智能排产与调度

3.1实施:

收集生产订单、物料信息、设备状态等数据。

利用优化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制定最优的生产计划和调度方案。

将智能排产系统与生产执行系统(MES)集成,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调度。

3.2资源:

数据系统:存储和管理生产数据的数据库或云平台。

优化算法:用于制定生产计划和调度方案的优化算法。

软件系统:智能排产与调度软件。

3.3风险:

数据准确性:数据不准确或更新不及时可能导致排产结果不准确。

算法复杂性:复杂的生产环境需要复杂的优化算法,开发难度较大。

系统集成:智能排产系统需要与现有生产系统集成,集成难度较大。

3.4管理:

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和更新机制,确保数据准确性。

不断优化算法,提高排产效率和准确率。

加强系统集成,确保各系统之间的数据流畅。

3.5案例:

宝钢集团: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智能排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一重工:部署智能调度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优化调度,缩短了交货周期。

4.智能供应链管理

4.1实施:

收集供应商信息、库存信息、物流信息等数据。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数据,预测需求、优化库存、提高物流效率。

建立智能供应链管理平台,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协同和优化。

4.2资源:

供应链数据:包括供应商、库存、物流等数据的数据库或云平台。

人工智能算法:用于需求预测、库存优化、物流路径规划等。

供应链管理平台:集成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软件平台。

4.3风险:

数据整合:整合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可能存在难度。

预测准确率:需求预测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准确率存在不确定性。

合作关系:与供应商和物流商的合作关系可能影响智能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效果。

4.4管理:

加强数据整合,确保供应链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不断优化算法,提高预测准确率。

加强与供应商和物流商的合作,共同推进智能供应链管理。

4.5案例:

沃尔玛:利用人工智能进行需求预测和库存管理,提高了库存周转率,降低了库存成本。

亚马逊:部署智能物流系统,实现了物流路径优化和配送效率提升。

(二)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领域

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碳足迹核算与减碳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制造业CIO应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将其融入企业碳管理体系,推动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以上是人工智能应用于碳足迹核算与减碳的实践案例与落地举措,并附上被验证的成效:

5.案例:某汽车制造企业

5.1落地举措:

5.1.1构建碳足迹核算平台: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整合企业内部生产数据、能源消耗数据、供应链数据等,构建全面的碳足迹核算平台。该平台能够自动计算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并提供详细的碳排放报告。

5.1.2优化生产流程: 通过分析碳足迹数据,识别生产过程中的高碳排放环节,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生产流程,例如调整设备参数、优化能源利用效率等。

5.1.3推动绿色供应链: 与供应商共享碳足迹数据,鼓励供应商采用低碳材料和技术,共同打造绿色供应链。

5.2成效:

碳排放量降低: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推动绿色供应链,企业成功降低了产品单位碳排放量。

成本降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低碳材料的应用,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品牌形象提升:积极参与碳减排行动,提升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增强了品牌竞争力。

6.案例:某钢铁制造企业

6.1落地举措:

6.1.1智能能源管理系统: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企业能源消耗情况,并根据生产计划和设备状态,智能调节能源供应,实现能源优化利用。

6.1.2碳捕获与利用: 探索碳捕获与利用技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或燃料,实现碳的循环利用。

6.1.3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废弃物成分,实现废弃物的分类和回收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6.2成效:

6.2.1能源效率提高: 智能能源管理系统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6.2.2资源利用率提高: 碳捕获与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6.2.3循环经济模式: 该企业逐步建立起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7.案例:某纺织制造企业

7.1落地举措:

7.1.1绿色生产技术改造: 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生产工艺,例如改进染色工艺、减少用水量等,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7.1.2智能供应链协同: 与供应商和物流商合作,建立智能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优化,降低物流成本和碳排放。

7.1.3产品碳标签: 推出产品碳标签,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碳足迹信息,鼓励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推动绿色消费。

7.2成效:

7.2.1环保效益显著: 绿色生产技术改造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取得了显著的环保效益。

7.2.2供应链效率提升: 智能供应链协同平台提高了供应链各环节的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和碳排放。

7.2.3市场竞争力增强: 产品碳标签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吸引了更多关注环保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