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文章中心 >> 专家库
中小企业信息化:概念、现状和机遇
作者:郑佳 来源:AMT 发布时间:2004年06月15日 点击数:
说起中小企业信息化,就不得不涉及到两个概念:中小企业、信息化。本文首先需要澄清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一、概念辨析

中小企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定,即使同一个国家里,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产业部门也有不同的标准。同时,中小企业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过去被称为大企业的,现在可能是中等企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变化,企业规模的标准不断变化。但是,作为总的变化趋势,其数量规模在扩大,素质水平在提高。

在反映企业发展情况的多种因素中,有三项指标最为突出:(1)从业雇佣人数;(2)企业资产量;(3)在一定时段(通常为一年)的经营收入,目前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和划分标准基本上都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的。经过综合考察,本文认为:中型企业是指企业规模在100人至1000人之间,同时年营业额在1亿元至5亿元之间,或者PC拥有量在100--500台之间的企业;而小型企业是指企业规模在100人以下,同时年营业额在1亿元以下,或者PC拥有量在100台以下的企业。

企业信息化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一般而言,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应和竞争力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通常体现在三大领域: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如CAD、CAE、CAM等);企业管理决策的网络化、智能化(如ERP、MIS、CIMS等);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如交易无纸化、直接化、电子化等)。

二、现状:中小企业经济规模与其信息化水平的不对称

据国家发改委最近的统计指出,目前中国共有302万家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以上、国内生产总值的50%、出口总量的60%和税收的43%。但与此不相称的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整体落后,亟待发展。

在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国有大型企业因其自身优势和国家政策的倾斜,信息化水平发展较快,成效显著。其中,92.5%的企业建设了企业内部网;76.3%的企业建设了财务管理软件;73.8%的企业建设了企业外部网站;36.5%的企业建设了ERP系统;28.8%的企业建设了Call Center(客服中心)系统;20%的企业建设了制造管理系统;11.3%的企业建设了SCM。

但占我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在其信息化的进程中却举步维艰,资金不足,信息化程度很低。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购买能力有限,技术产品辨别水平较低,使用环境较差,计算机大多数还停留在充当打字机或电子账本的低水平上,不仅没有实现内部的网络互连,而且业务过程也很少直接借助计算机的帮助。据统计,截至目前,国内近63%的中小企业未建立自己的网站,严重限制了其电子商务的开展;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中小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11.11%;85%的企业对网站的应用局限于宣传企业形象和信息查询。

三、机遇:尴尬后的光明

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经济规模日益增大,经济地位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其信息化水平却处境艰难,水平低下。这种不对称性,不免让人感到尴尬。但反过来看,正是这种不对称性,预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巨大机遇。目前,从信息化市场的两个主要推动者——中小企业和IT厂商——来看,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坚冰即将打破,前景光明。

从中小企业自身看,现在大多数中小企业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表现出急切地渴望,逐渐形成了市场内一股巨大的、潜在或现实的需求。仔细分析,中小企业加大IT投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市场竞争的考虑。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信息化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手段。

二是发展的压力。许多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都会面临一个管理问题,而另一方面则来自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压力。加入WTO后,国内企业要面对跨国公司的直接竞争,如果不能尽快做大做强就有被兼并的可能。

三是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要求。随着处在供应链中间环节的大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库存量要求越来越低,这就对其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信息化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实现了信息化的大企业都会要求为其提供产品的下游企业必须完善信息化建设,要和大企业的ERP相结合。为了能拿到大企业的定单,大量的中小企业也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四是政府的推动。自从2001年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后,国家不断出台促进信息化的政策,社会各界对信息化不断关注,信息化的意识在中小企业逐渐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随着各级政府加大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也拉动了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因为政府实现网上审批等后,中小企业要与政府打交道也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一些计划经济色彩还比较浓厚的地区,政府的号召当然也是企业加快信息化步伐的一个重要力量。

从信息化市场的供给者——IT厂商来看,资本的本性使得他们追逐着市场。IBM、HP等大IT厂商在赚足了金融、电信等企业级大客户的“真金白银”后,把目光转向了另一个有着巨大开采潜力的金矿——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对此,用友产品总监郑雨林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好像你去打猎,一个森林里有500只鹿和10万只兔子,打鹿是一颗子弹,打兔子也是一颗子弹,猎人当然会先打鹿了。当鹿被猎得差不多的时候,就是猎人考虑打兔子的时候了。”

据IBM与第三方联合进行的市场研究分析显示,亚太区中型和小型企业市场的商业机会分别是260亿美元和214亿美元,而在2004年的中国,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市场机会分别是37.54亿美元和23.31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大型企业的7.83亿美元。惠普则预计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未来三年内的IT投资增幅将高达20%,超过同期大型企业的一倍。

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众多的IT厂商。如果说以前国内IT厂商在中低端市场占有优势,那么现在国际IT巨头也开始进入国内厂商的这块根据地或后院了:2002年11月,甲骨文、联想和Sun联手启动“鲲鹏计划”;2003年9月,蓝色巨人IBM强势发布中小企业“腾越计划”; 2004年3月,惠普针对中小企业提出“灵动商务策略”;还有不容忽视的微软,它也在慢慢地从个人用户市场向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进军。
市场的力量是强大的,巨大的需求吸引着强劲的供给,而强劲的供给又催生出更大的需求,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学最本质的精髓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