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在动荡时代,CIO如何成为中流砥柱?
作者:CIO&睿观 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3日 点击数:

当前,许多组织正经历剧烈的政治与宏观经济波动。在这样的环境下,首席信息官(CIO)有机会成为组织亟需的稳定与平静之源——但这需要他们具备正确的动机和方法。

图源:Vadym Pastukh / Shutterstock

【睿观:面对日益增长的网络威胁,CIO需将保护机密数据作为首要任务。这要求采用加密、零信任、MFA等多层防御策略,并实施严格的数据治理以确保数据质量。同时,加强员工培训以防范人为失误。最终利用高质量数据和AI技术,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和运营效率。】

一、日益政治化的经济环境

不断演变的全球经济已变得高度政治化。有句老话说,美国政府本质上是“一家附属于保险公司的军事机构”。而即便是观点常有分歧的美国CNBC《财经早餐》节目主持人也承认,如今探讨经济已无法回避政治因素,特别是关税及政府干预等议题。

大型科技、媒体、农业、制造业等领域的企业高管及其他关键角色,都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以求规避潜在的政治风险或政府压力。市场营销、供应链、人力资源等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其工作议程和日常运营也常常受到变幻莫测的政治风向的干扰。

二、IT与CIO的独特机遇

此时,IT部门和CIO便可发挥独特作用。在这个政治化日益加剧的世界,CIO及其团队可以将IT常被视为“隐形”或“后台”的特点,转化为一种秘密武器。他们可以专注于本职工作,远离政治纷争与党派之争,持续履行其核心使命——即通过技术支撑和改善组织的运营与发展。保持政治中立,对IT而言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正如政治学家给初入政坛者的忠告:“别和猪摔跤。那样你只会弄得自己一身泥,而猪却乐在其中。”

十五年前,我曾在CIO相关的活动上鼓励IT领导者们构思和部署能够“让竞争对手黯然失色”的系统。我至今仍坚信,如果方法得当,IT确实能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三、 精耕细作,做好IT本职

每位CIO都清楚,一些基础的IT问题需要持续监控并及时有效地介入处理。

正如担任美国国会议员的重症监护医生Maxine Dexter博士所说,她的工作核心之一是判断病人状况并决定必要的医疗干预。类似地,CIO也需要为组织的整体数字体验提供“重症监护”般的关注。IT部门需要从用户体验和行为(甚至可以借鉴人类学视角)出发,评估员工在工作中的状态、态度、语言和思维模式。是否存在需要干预的系统问题?是否存在让员工感到“抓狂”的数字体验瓶颈?

要诊断并解决这些“IT健康”问题,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花时间与系统使用者进行交流。我们需要真正关注利益相关者: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倾听用户的声音?我们是否了解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我们是否像《足球教练》中的泰德·拉索那样,致力于“帮助年轻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利用数字化工具来收集用户关于“你今天体验如何?”这类问题的反馈,会非常有效。CIO需要定期与一线员工交流,深入了解他们描述IT时所用的真实词汇。

现代的领导者比以往更频繁地与民众沟通,这得益于通信技术的普及和成本效益。同样,现代CIO也需要与其服务的群体展开真诚的对话。我们不应与利益相关者相互陌生。我们需要与他们建立真诚的联系,展现IT团队真实、可靠的一面。

四、 像经济学家那样反思价值(并做得更好)

过去二十年间,经济学界的影响力有所下降。在美国经济协会年会上,有讨论指出经济学家需要“更好地理解人们真正关心的问题”。同时,由于一些引人注目的预测失误,经济学界的公信力也受到了挑战。哈佛经济学家、曾任小布什总统高级顾问的格雷格·曼基夫就曾坦承:“我们在预测方面一直做得不够好。” 过去的表现确实很重要。

对于IT而言,一个不易察觉却能蚕食其价值的问题,是人们可能对IT的成本效益持有负面看法。IT的利益相关者是否认为预算得到了明智的运用?正如艺术家梵高有足够的自我认知,主动进入精神病院进行疗养,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审视IT的真实价值,并对其进行衡量?IT的成本真的合理吗?这些都是需要反思的问题。

五、 脚踏实地,平衡未来与当下

要成为引领未来的有效倡导者,CIO必须在“着眼长远”与“解决当前实际问题”之间取得平衡。

这意味着要超越那些不切实际、过度渲染的论调——比如将AI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或类似于“AI是IT界的迷幻药”这样的夸张说法),这些论调常常主导着我们关于未来的讨论。

与其沉迷于追寻那些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的“IT万能药”,CIO及其团队更应脚踏实地,与组织各部门及客户群体紧密合作,共同为那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下一步该怎么走?”——找到清晰、可行的答案。

作者:Thornton May(桑顿·梅)

Thornton May(桑顿·梅)是一位未来主义者。他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巴布森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他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共同创立并指导Digital Solutions Gallery/数字解决方案画廊项目)和肯塔基大学任教。他的著作《The New Know: Innovation Powered by Analytics/新知识:由分析驱动的创新》考察了分析部落和行政部落的交集。

译者:宝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