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企业信息化的香港视角
作者:王甲佳 来源:软件工程师 发布时间:2006年10月23日 点击数:

本文主要对具体香港的生活习惯、微观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情况进行感悟与分析,期望能给大家带来另外一个视角,来看一看我们“熟悉”的信息化。
■与重庆一样的和不一样的
到香港的当天,接待的朋友要带我们去太平山看夜景。据说太平山是香港最高的山,一路上司机泰然地蜿蜒而上,眼看着与前面下山的车要互相“亲近”,双方却自如地擦肩而过,之后扬长而去。这倒是与重庆一样。今年四月初,我去重庆出差,随《知识经济》杂志的同仁去江北的一座山上吃山泉烧山鸡,顺便看夜景。一路上我见司机驾车盘山而上,在有路无路之间如履平地。我已习惯在平原坐车,在这里几乎要用坐过山车的心理来承受,颇为紧张。但是看他们谈笑自若,又有点不好意思,只有紧紧地抓住扶手,颠簸着一同说话。但见山城万家灯火,房屋重重叠叠,占山筑屋,道路与房顶难以清晰分辨。听山泉潺潺而落,闻馨香袅袅而至,杯盏间霓虹窜窜而过,不免昂昂有意。听朋友说重庆有小香港之称。这次真的到了,却与臆测中的影像不完全重合,实在有些遗憾,也许是第一天到这里,就匆匆去看最美的景,没有酝酿好情绪,有些唐突吧,或许是少了几个人悠闲地坐下小酌的情境?
在太平山上看港岛的楼座,感慨到了人的伟大与渺小。事实上香港再高的山也只是岛屿的一个构件,人的活动只是自然构件中的构件。
如此说事,又有许多的不同,除了一样的山景之外,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太平山上不停地见到“私家路”的牌子,甚至——不能到山顶的原因是观景台以上的部份,已经被人买了。
单说山其实没有什么意思,我一直考虑的是企业信息化前后之迥异,一如平原公路与盘山公路的差别。系统跑在叠凸起伏的平台中,顺应着一刻四季的变化,也能保持与平地一样的速度,实在应该是一个境界。最近几年我参与运作了近十个或大或小的系统,对此有一些体验,类似上面说的,不知道有没有道理。
■左边右边
我们这个团队是江苏省“千人赴港培训”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进行详细沟通,主题是电子商务,课程安排得的确很好。第一天吃了晚饭回去,大家很一致地在车右边等着开门。直到开车的师傅招呼我们从左边上车时,大家才恍然大悟,感慨一种习惯是多么顽固。关于香港的交通习惯与内地的差异,先前看过一些资料,但真切地摆在面前还是有点不习惯。第二天,也就是29号,大家再上车似乎没有出错,看来一个习惯的改变也不是那么困难的。事实上,车门与街沿平行,步入非常方便,这也算是一个有点特色的又很基本的职业规范——五六天换了好几个司机,但是大巴停靠得都非常标准。
我们也注意到,汽车的车牌前后颜色不同。据说是沿习了雾城伦敦的做法,以方便驾车者判明自己与前面车的行驶方向。一百多年,可以培养出港人与内地差异很大的习惯,殖民文化在生活细节中显山露水地呈现着,又是那样的自然,真是不怎么习惯。
在上期的《企业文化VS业务流程重组》一文中,我提到了新平台、新系统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特质的继承问题。那些不为大家所共知的个性,往往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系统如果被粗暴地屏蔽掉了,将是很大的损失,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客观上,我们需要一种机制,以方便不同个性在不同平台中进行切换。
左边?右边?
■BOT与民众普惠
在港几天,多次穿过红勘海底隧道。听人介绍这是一个BOT(建设——运营——移交)项目,建设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大概用了四年时间就收回了投资,前几年政府才按协议收回了隧道的所有权。这是一个典型的政府、公司与民众多赢的项目,政府没有花一分钱就建成了宏大的基础设施。承建公司也挣到了可观的利润,平均每天12万辆车从此过。综合来看,这个隧道方便了多少人和多少事?
BOT是一种西方国家典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式。目前国内的情形还不算普及和规范,其实,多引进一些这样成熟的运作模式,是天大的好事。
我个人一直在关注信息化领域是否有可能产生BOT的方式,尤其在管理信息化方面,如果能这样操作,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会空前加快,软件商的交易成本也必将下降到最低限度。当然,信息化项目在运营阶段远不像隧道项目——设立一排收费卡点和维修机构——那样简单。但不管怎么说,如果在具体的管理领域用可比较数据来参照,并找出一些指标来,这事情还是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的。
顺便说一句,司机大部分都用刷卡的方式缴纳过隧道费,实在是社会信息化程度很高的体现。
■秩序、法律、商业、市场、行政
将这一串社会或者政治学中的名词排在这里,有些刺眼,但是在这弹丸之地,却能贴合得那么好,不得不让人侧目而视。
香港人口700万以上,陆地面积110平方公里,除去山地,人口密度是非常高的;而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港岛与九龙,因此生活秩序显得异常重要。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交通的高峰时刻,汽车运行可能很慢,但极少有堵车超过十分钟的。随处可见明确的告示牌提示你在这里是否适合进行吸烟、吐痰等行为。在车厢里吸烟有可能被处以5000元的罚款,这种“小惩大戒”的做法很值得推崇。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上说:“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通“毋”)离(通“罹”)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令人惊讶的秩序是建立在微不足道的细节上的。香港的人行横道,除了有红绿灯做指示,还有频率不同的铃声来提示,你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细节处置。小惩大戒是社会总成本最小的秩序控制方式。
同样在商业活动中,政府通过商会以及认证等渠道手段形成了一个相对自律的商业环境,从而形成了一个小政府、大市场的格局,法律规范也越来越具体到日常的生活行为与商业行为,限制了许多“边缘行为”的产生,维护了整个社会的健康与稳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方面值得探究的东西有许多。总体感觉是社会真的成了有机体,进入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表现出的显著特点,就是成熟。
“八达通”的信息化价值
“八达通”是一种储值卡,据香港旅游发展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这种卡适用于在香港大部分公共交通工具上直接支付车资,同时也可以在一些零售商店购物、餐厅消费以及缴纳泊车费用。”使用该卡,收费器可直接扣除交易金额,而毋须找零。金额不足可再存入金额。卡内有50港币的押金,可以随同金额退还,一般在地铁站的客户服务中心办理手续。
该卡发行至今已出了1000多万张,已经成为香港居民和旅游者的最实际的电子钱包。我们到港之后,每人发了一张卡,储值100元,我用它在7-11便利店买过33元共六份的报纸,乘过两趟(从佐敦到中环单程用去了7.9元)地铁,在自动售货机上买过4元的果汁饮料。的确比较方便,付款时将卡片与收费器正面接触即告完成,极大地方便了民众的生活。这种储值卡不同于信用卡,可以完成大部分直接的小额支付。港府已在考虑进一步扩大“八达通”的使用范围,就目前的情形看,餐馆使用不算普及,出租车上也不可以用。
支付手段的优化是一个典型的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结合的案例。我们见到了大部分的门店都有应用非常简单的进销存系统,企业与政府之间80%以上的联系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香港企业通过环境统一与优化的方式,为电子商务(香港的“电子商务”概念等同于内地的“信息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最近我所在的城市也在规划发行这样的卡,不知道是否从“八达通”受到了启发。刚刚看到的一本杂志上说,深圳、重庆两地的商家和银行在信用卡消费的费率问题上产生了很大争议,我想,如果引进“八达通”来进行支付操作,也许银行卡就不会那么狂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