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如何战胜技术转型的重重困难?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1日 点击数:

大多数技术转型都会失败——除非你敢“下重注”、亲力亲为,并从第一天起就证明这场折腾是值得的。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1、将技术与业务战略深度融合,并设定足够大胆的转型愿景;2、并行作用于“人”和“技术”,通过持续的变革管理和培训赋能全体员工;3、执行层面采用务实方法,如“新旧系统并行”以平稳过渡、争做“客户零号”以亲身体验、及早宣传阶段性胜利。

图源:Sergey Hmelevskih/Shutterstock

如果你正在推进技术转型,尤其是在大型组织内部,你可能已经切身感受到研究早已证实的事实:成功概率并不高。

McKinsey(麦肯锡)的一项研究发现,尽管 90% 的大型企业已经踏上“技术转型之旅”,真正获得预期收益的仅有三分之一。MIT Technology Review(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报道的另一项研究则描绘了更黯淡的画面:只有四分之一的公司兑现了预先设定的价值。

然而,在我担任TransUnion(环联)首席技术、数据与分析官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能够显著提升成功几率的方法。

随着我们的转型不断深入,我总结了几条关键洞见,帮助你围绕技术、流程和人员三方面落地ROI(投资回报率)。

一、认清自身需求

先交代一下我这些结论的背景。过去几年,TransUnion(环联)启动了一项宏大的技术转型,旨在简化我们日益庞杂的基础设施。公司规模迅速扩张——包括多起收购——业务版图从信用服务延伸到反欺诈和营销领域。这些业务都依赖数据-分析价值链,但各自又自成一体、技术栈各异。

我们既看到了整合的需求,也看到了机会:所有业务都以消费者身份为核心。我们决定利用它们的共同点,打造更高效、可扩展的统一方案支持平台。

所谓“我们看见了”,并不是灵光乍现。像任何自律的组织一样,我们一直在审视业务基本面。由于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的一大优势是把技术战略与业务战略深度融合:技术负责人直接坐在业务战略桌上,确保技术真正驱动业务前行。当然,并非只有我们这样做。

如果你关注行业趋势,就会发现企业越来越认识到技术专长对战略规划的重要性——任何公司都应顺势而为。

换言之,想对技术转型的需求形成全面认知,必须组建一个跨部门、敢于挑战传统、能让领导层对齐的战略团队。

二、愿景要大胆,价值创造要务实

打造企业级技术方案,需要既宏大又可快速落地的范围定义,并始终让客户和组织“跟得上”项目节奏。

对我们来说,这意味着构建一个能把各核心业务功能整合在一起的平台。整合后,数据集成和分析能力显著提升,并为创新打开广阔通道。

三、拥抱涓滴效应”的正面影响

转型最激动人心的当然是新产品、新能力,但成功的前提是先把现有解决方案和客户平稳迁移到新平台。我们的做法是“新旧并行”:老系统与新系统同时运行,用具体客户场景验证新方案,既把客户中断降到最低,又快速放大价值。

我们已为客户交付了若干新方案,其中之一是基于收购后整合数据的反欺诈机器学习模型,欺诈捕获率更高、误报更少。

当然,对于中小组织,自建平台既不现实也无必要。现成的低代码/无代码工具、SaaS 平台比比皆是。

无论组织大小,成功者都做好两件事:

1.大胆设想

2.快速验证

一旦遇到意外,及时学习、灵活调整——无论是微调验证用例,还是从“自建”转向“外购”。

四、技术转型,也要“转型”人

技术看似可以自动跑,但技术转型绝非如此。它依赖全员的深度参与和一致步调,从领导层开始。

首先,高管需要被“科普”:不仅要懂新技术的特性,更要懂它带来的业务收益,这样他们才会在全组织内充当布道者。

其次,全员需要系统性的变革管理:学会如何高效协作、同向发力。这不仅关乎技术再培训,更要让员工真正理解转型的原因,以及新技术对组织和个人的价值。

我们为6,000 人的技术团队持续开展培训与支持,如今能清晰说出技术转型如何创造价值的员工比例,一年内从 69% 提升到 82%,这归功于我们持续的变革管理实践。

五、拥抱意外

再周密的计划也会遇到突发挑战。以我们为例,虽然对客户迁移做了大量预案,但让迁移又快又顺所需的精力远超预期。毕竟我们提供的是关键任务解决方案,客户不仅想确认产品已验证,更想确认“他们的”具体场景已验证。

于是,我们加倍投入资源,让客户更有信心。前文提到的“并行系统”协议,让我们能主动带客户了解变更细节、测试深度和并行运行方式,既增强客户信心,又减少他们的迁移改动。

教训很明确:拥抱意外,不仅带来即时更好结果,还为未来成功积累“操作手册”。

六、做“客户零号”

如果你的技术转型同时影响内部和外部用户,最有说服力的做法就是亲自当“客户零号”——先用自家产品与平台,获得真实体验。

通过“客户零号”方式,企业可以提前布局 AI 能力。在我们公司,这意味着未来的 AI 将支持自主决策、自适应学习和主动执行,应用场景包括受众分群、预测评分与身份解析。

内部先行使用,让你自由创新、充分测试、打磨AI 模型,并在对外发布前收集宝贵的用户反馈。我鼓励所有同行都戴上“客户零号”的帽子。

七、及早“炫耀”胜利

一旦转型开始显现积极结果,就要大肆宣传,内外同步。这样可以保持多年项目所需的能量与承诺。

你可以通过团队简报、表彰大会、领导“你问我答”等多种形式提升透明度、促进双向沟通。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把信息从“宏伟愿景”逐步细化到“实打实的成果”(我们称之为“进度证明”)。

八、不要小打小闹

只要愿景足够大胆,同时“转型”人与技术,并持续证明价值,你也能战胜概率。

作者:Venkat Achanta(文卡特·阿昌塔)

译者:穿山甲


睿观:面对技术转型项目普遍的高失败率,TransUnion(环联)首席技术官的经验揭示了成功的关键要素。其核心在于:首先,必须将技术与业务战略深度融合,并设定一个足够大胆的转型愿景;其次,转型必须并行作用于“人”和“技术”,通过持续的变革管理和培训赋能全体员工;最后,在执行层面需采用一系列务实方法,如“新旧系统并行”以平稳过渡、争做“客户零号”以亲身体验、及早宣传阶段性胜利以建立信心,并勇于拥抱意外、灵活调整。

金句:技术转型的悖论:你必须拥有一个足以震撼未来的宏大愿景,却要用一个个能打动当下的微小胜利来为它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