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你口袋里的iPhone,或许正藏着全球供应链脱碳的秘密。
从铝、铜到稀土,这些构成现代电子产品的关键材料,同样也是驱动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转型的核心。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全球约20%的温室气体排放,正来自于这些材料的生产与加工过程。
当脱碳成为全球共识,一个核心矛盾摆在所有科技企业面前:如何用高排放的材料,去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作为可持续实践的长期领导者,苹果公司(Apple)正联手麦肯锡,试图给出一个颠覆性的答案——构建强大的绿色循环价值链。这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环保责任,更可能重新定义未来十年全球制造业的竞争格局。
苹果很早就看到了循环材料的巨大潜力,并在2017年首次立下宏伟目标:有朝一日,仅使用100%回收和可再生材料制造产品。
这并非一句口号,背后是清晰的商业与环境逻辑:
降低排放:使用循环材料能显著降低碳排放。以铝为例,回收铝比开采原生铝可节省高达95%的二氧化碳排放。
减少污染:避免了采矿和精炼新材料带来的额外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
采购多元化:通过开发本地和国内的回收市场,增强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
截至2024年,苹果产品中已有24%的材料(按重量计)来自回收来源。
图1:材料生产占全球20%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回收铝可节省>95%的碳排放
“循环性和脱碳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产品中使用更多回收材料,不仅减少了对采矿等采掘工艺的依赖,而且还使我们更接近到2030年实现整个碳中和的目标。”
—— Sarah Chandler, 苹果环境与供应链创新副总裁
这一战略与苹果的“2030年全价值链碳中和”目标完全契合。但苹果深知,仅凭一己之力无法实现这一变革,它需要撬动整个行业的参与。
为了系统性地识别和释放循环材料的潜力,苹果与麦肯锡展开了深度合作。
这次合作的目标非常明确且实际:
探明现状:哪些有价值的材料在产品报废后被白白浪费?
发掘潜力:哪些未被开发的废料库(scrap pools)最具回收价值?
制定路径:需要什么样的行动、产业联盟和政策条件,才能真正解锁这些资源?
为了获得精准的洞察,本次合作的一个关键要素是使用了麦肯锡的独家工具 MineSpans。该工具整合了全球超过10,000个矿产资源的数据,通过供需模型、碳足迹和废料数据库,为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通过数据分析,双方共同绘制了一幅关于关键材料(如铜、铝、稀土)的全球循环地图,清晰地标示出每个环节的挑战与机遇。
“我们希望看到回收材料市场能像原生材料市场一样充满活力。没有一家公司能凭一己之力实现这一点……协作是力量的倍增器。”
—— Sarah Chandler, 苹果环境与供应链创新副总裁
本着合作精神,苹果正积极将这些研究洞察分享出来,并联合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等平台,号召从材料生产商、设备制造商到其他终端用户的整个产业链共同行动。
此次深入研究揭示了不同材料在循环利用方面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机遇。
挑战:需求飙升与供应受限,预计到2035年,全球铜市场将出现约400万吨的巨大缺口,约占总需求的10%。
破局:与此同时,每年有400-500万吨的废铜被白白浪费。研究发现,仅通过提升美、亚、拉美地区的消费电子产品回收率,每年就能解锁120万吨的循环铜供应,弥补30%的供需缺口。
图2:铜材料供需缺口加大,通过回收消费电子产品可弥补30%缺口
亮点:铝是回收的“模范生”,历史上开采的所有铝中,至今仍有75%在使用。通过创新,苹果自2015年以来已将铝相关排放减少了76%。
挑战:当前的市场分类技术有限,超过一半的回收铝最终进入混合废料池,导致其无法被高效地还原为特定合金,造成“降级使用”。
破局:推广更先进的分类技术,并由下游企业(如苹果)发出更明确的高质量再生铝需求信号,可以激励回收产业进行技术升级投资。
挑战:稀土是目前循环难度最大的材料之一。随着电动汽车和风力涡轮机产业的爆发,未来十年其需求预计将增长三倍。但由于缺乏经济高效的规模化拆解技术,超过85%的消费后稀土磁铁废料被直接丢弃。
破局:在这个领域,需要的是长期的技术投资和创新。苹果已自主研发了Taz(分离磁铁)和Dave(拆解马达)等回收机器人。同时,通过与MP Materials等供应商合作,直接投资建立全新的稀土回收设施。
“当我们最初着手使用回收稀土制造磁铁时,这感觉像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今天,我们产品中几乎所有磁铁都由100%回收稀土制成……对于循环性,你常常必须从证明‘什么是可能的’开始。”
—— Sarah Chandler, 苹果环境与供应链创新副总裁
苹果案例清晰地表明:循环经济不再只是一个环保概念,而是应对未来资源短缺、保障供应链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
这需要跨越整个价值链的深度协作——从提供透明回收指南的产品设计者,到投资新技术的回收商,再到愿意采购再生材料的终端用户。
这场由苹果等先行者发起的变革,正在为全球工业界勾勒一条全新的、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
你的企业,准备好迎接这场“循环革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