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红利”时代正在结束。“十四五”期间,我们解决了“有和无”的问题(如新能源汽车、光伏);而“十五五”期间,我们必须解决“大而不强”和“好而不精”的致命问题。
竞争的逻辑已经彻底改变。“内卷”和“产能过剩”正在吞噬旧赛道的利润,而“核心技术”和“未来产业”正成为新的万亿级战场。

在过去的五年(“十四五”),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SEI)是全球最亮眼的明星。其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13.8%,成为经济的“压舱石”。
但这种以规模驱动的增长,正变得“高风险”和“低利润”。
这份最新的“十五五”趋势报告,用数据点明了这一“内卷”困境:
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量同比增长18%,这本是巨大的成功。但同时,平均价格却下降了22%。
同样,动力电池等领域也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利润压缩。
这意味着,“规模”不再是护城河,反而可能成为“利润陷阱”。
“十五五”(2026-2030)规划的核心任务,就是应对这一挑战。它标志着一个根本性的战略转向: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质量提升”。
读完本文,您将收获未来五年的:
3大核心趋势(“十五五”的新游戏规则)
4条战略建议(给企业CEO的行动指南)
👇
“十五五”期间,竞争的焦点不再是“你做了多少”,而是“你掌握了多少核心技术”。
报告直指中国产业“大而不强”的软肋:
新能源汽车:我们规模全球领先,但高端自动驾驶芯片70%依赖进口,车载操作系统85%被国外垄断。
高端装备:工业机器人产量激增,但精密减速器国产化率仅45%,寿命只有国外的60%。
工业软件:高端CAE(仿真)软件国产化率不足5%,EDA(芯片设计)工具国产化率仅12%。
睿信咨询顾问解读:我必须强调,“十五五”期间,所有政策、资金和资源,都将向“卡脖子”环节倾斜。
报告指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
“国产替代”不再是一个选项,而是生死存亡的主战场。你的护城河,不再是你的“市场份额”,而是你解决了多少“卡脖子”技术。
如果说“十四五”的主角是“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那么“十五五”的“新主角”已经登场,那就是“六大未来产业”。
这是未来十年最具爆发力的新赛道,也是国家引导基金和VC/PE重金押注的领域。
“十五五”重点布局的六大“未来赛道”:
🤖 未来制造
焦点: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
目标:报告预测2025年成本降至20万元/台,2030年家庭服务渗透率达15%。
📡 未来信息
焦点:量子信息、6G。
目标:到2030年实现1000比特量子计算机商业化;6G完成核心标准制定。
🧬 未来健康
焦点:脑机接口(BCI)、基因治疗。
目标:华山医院已完成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桥”手术。这是从0到1的突破。
🌍 未来空间
焦点:商业航天(低轨卫星)、低空经济(eVTOL)。
目标:可回收火箭发射成本降至1万美元/公斤;无人机配送、空中通勤常态化。
⚡ 未来能源
焦点:可控核聚变、氢能。
目标:2035年目标实现商业化示范堆;绿氢制备成本2030年目标降至15元/kg。
🔬 未来材料
焦点:高温超导材料、智能响应材料。
睿信咨询顾问解读:这六大领域,是“新质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政府的引导基金(报告提到2000亿国家未来产业母基金)正加速布局。这不仅是产业升级,这是在“培育下一个华为和比亚迪”。
“十五五”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强调“区域差异化布局”和“产业集群协同”。报告清晰地勾勒了三大核心经济圈的“作战分工”:
📍 长三角(上海、苏浙皖)
分工:“上海创新策源 + 苏浙皖制造转化”
赛道: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量子科技
📍 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
分工:“深圳科创 + 港澳金融服务”
赛道: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低空经济
📍 成渝双城经济圈
分工:内陆开放高地
赛道:航空航天(C919配套)、新能源汽车(长安、赛力斯)
睿信咨询顾问解读:这对企业战略选址和供应链布局是重大信号。你不再是孤立作战,你所在的“产业集群”决定了你的生态位、配套效率和能拿到的政策红利。选错地方,可能意味着你从一开始就输了。
面对这场关乎质量与未来的新牌局,睿信咨询顾问为中国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提供四条战略建议:
1. 告别“规模崇拜”,转向“利润为王”
如果你的唯一优势是规模和成本,你将陷入“十五五”最惨烈的“红海”(如报告中的光伏价格战)。立即审查你的业务,找到规模之外的“技术壁垒”。
2. 重新定义“护城河”:从“市场”到“技术”
你的护城河不再是“市占率第一”,而是“国产化率贡献者”。你是否解决了那个<5%的CAE软件问题?或是那个<45%的精密减速器问题?能解决“卡脖子”技术,你就是“十五五”的“隐形冠军”。
3. 布局“未来产业”,下注“第二曲线”“你必须在电梯里就开始跳,而不是等电梯停了再跳。”
即使你是传统行业的领导者,也必须成立专门团队,下注“六大未来产业”中的一个。这不仅是投资,更是企业未来十年的“生存保险”。
4. 善用“集群优势”,而非“单打独斗”
评估你所在的区域。你是在“长三角”的IC链条上,还是在“大湾区”的AI生态里?或是“成渝”的航天配套中?主动融入你的产业集群,利用区域协同的红利,而不是试图建立“孤岛”。
“十五五”时期,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水岭”。
从“做大”转向“做强”,从“跟跑”转向“领跑”,从“规模红利”转向“技术红利”。这场变革已经开始,没有企业可以置身事外。
最后,我想留给各位一个问题:
在这场关乎质量与未来的万亿牌局中,你,准备好你的筹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