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模式的核心观点是:AI的成功,80%在于组织准备度(文化、治理、焦点),只有20%才是技术本身。CIOCDO公众号此前分析的“数据文化是结果而非前提”以及“AI不会救你,数据才会”的观点高度一致。
Praveen Jonnala的策略,是将CIO从“技术采购者”重新定位为“组织赋能者”和“价值守门人”。

你的AI战略,是在“撒胡椒面”还是在“精准引爆”?
——康普CIO的“80/20”铁律:AI成功80%靠文化与治理,20%才是技术
【注:康普(CommScope)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设计和制造高性能网络设备,以支持高速数据传输、视频流、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服务。】
各位CIO和技术领袖:
AI正处在一种“无处不在,却又无处落地”的尴尬境地。
每周都有新的技术突破,董事会和业务部门的焦虑与日俱增。但CIO们面临的真正难题不是“AI能做什么”,而是“我们到底该从哪里开始?”
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巨头康普(CommScope)的全球CIO Praveen Jonnala给出了一个极其清醒的答案:应用“80/20法则”。
在Jonnala看来,企业在AI上的成功,80%与技术本身无关,而是来自于准备组织、明确目的、统一技能和设置护栏。
“成功来自组织的准备度,”他说,“另外20%才是技术。”
今天,我将为你深度拆解这套“80/20”AI运营模式,看康普如何将AI的“疯狂”变为“专注”,将“炒作”变为“利润”。
👇 读完本文,你将收获:
💡 一个核心理念:为什么“文化先行,代码在后”?
🎯 一套过滤机制:如何识别那“20%”真正创造价值的用例?
📈 一个运营节拍:康普如何用“四季度”滚动交付AI价值?
AI转型的第一个战场,不在技术平台,而在人心。
Jonnala坦言,几年前AI热情高涨时,康普也曾鼓励探索,但很快就陷入了“试点泛滥”的噪音中。“我们必须让它回归价值。”
在一家拥有2万名员工的制造企业,最大的阻力是员工的恐惧。
“人们拒绝AI,担心它会取代自己,”Jonnala说,“你必须把他们放在‘验证者’(Validators)的位置上,这样工作流程变了,但工作仍然属于他们。”
【康普的文化战术】
先试用,后统一:2024年,康普先让员工尝试不同工具,IT部门则在后台分析监控使用情况。随后,迅速标准化,统一到M365 Copilot和整合后的代码助手上。
领导必须是“信使”:“如果经理说‘别担心,这是IT的问题’,那么采用就会死亡,”Jonnala说,“如果领导者自己成为信使,采用率就会增长。”
用“短视频”和“胜利分享”保持热度:教育是持续的。康普用短视频、分享成功案例的方式,在不打扰员工日常工作的前提下,持续明确“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技术选型和应用上,Jonnala同样贯彻“80/20”法则。
“我们允许好奇心,但我们不会同时追50件事,而是专注把1件事干成,”他说,“康普的业务是‘消费’AI以产生影响,而不是‘销售’AI。”
【康普的价值过滤器】
Jonnala的过滤标准极其简单:这个用例能否“改变客户体验、驱动收入或利润、提高工厂绩效,或加速产品路线图?”
答案模糊?—— 停留在实验阶段。
答案具体?—— 公司立刻投资,并让“业务负责人”对此负责。
【实战案例:采购部门的AI】
在供应链中断期间,康普的AI助手帮助采购团队筛选供应商并加快审批。结果是可衡量的:采购周期缩短,买家的采用率提高。
“在波动期间改善采购是实实在在的价值,”Jonnala说,“这种结果为AI赢得了信誉。”
Jonnala强调,80/20模式的基石是治理。董事会最关心的永远是风险。
“我们的工作,是在让人们移动的同时,确保他们的安全。”
康普的“护栏”包括:
收紧工具:标准化到一小组工具上,减少混乱。
前置审查:在项目引入流程中,就嵌入安全和知识产权(IP)审查。
明确汇报:“我们向董事会明确表示:我们正在保护公司,正在以受监管的方式进行实验,并且只在记分牌(Scoreboard)显示出价值的地方投资。”
为了让AI价值可衡量、可重复,康普建立了一套清晰的年度运营节奏:
Q1:选型
挑选高影响力的用例,并准备好数据。
Q2:验证(POC)
交付概念验证(POC),并快速分享经验教* 训。
Q3:规模化
通过加强数据管道和控制,规模化那些“已被证明有效”的用例。
Q4:抽象与复用
将成功的组件“抽象化”,以便在下一波浪潮中“复用”。
Jonnala强调:“我们不是在重新发明轮子。我们在制造业的问题和其他人一样。我们可以向那些走在我们前面的人学习。”
AI诱使组织“什么都做一点”,但真正胜出的企业,是那些“用极少的几件事,做出了极大的成效”,并且极具纪律性。
他们将文化置于代码之前,一次只专注一两个用例。他们投资于数据和护栏,以便试点得以规模化。
Jonnala最后向所有CIO同行提出了一个灵魂拷问,这正是“80/20”AI运营模式的精髓:
“请诚实地面对你的焦点:
你是否把80%的精力花在了‘准备度’上——包括领导力、治理和采用?
而当你投资那20%的‘技术’时,它们是否真的是那几个能撬动你公司损益表(P&L)的少数用例?”
康普(CommScope)首席信息官Praveen Jonnala 概述了将文化、重点和治理置于闪亮工具之上的战略。
图源:康普(Credit: Commscope)
AI无处不在,却又无处可寻。每一周都有关于(AI)突破、试点或“害怕被甩在后面”的恐慌的新头条。对于CIO们来说,更难的问题不是AI能做什么,而是从哪里开始。
全球网络基础设施提供商康普(CommScope)的全球首席信息官 Praveen Jonnala,给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答案:应用80/20规则。
在他看来,AI成功的80%与技术本身关系甚微。它来自于通过明确目的、调整技能和设置正确的护栏来为组织做好准备。“成功来自组织的准备度,”他说。“另外20%才是技术。”
即使在那20%的技术(投入)中,Jonnala也坚持要持续聚焦。正如许多工业市场80%的收入来自20%的客户一样,AI的价值也遵循着类似的曲线。获胜的公司不是那些到处进行实验的公司,而是那些在能够改变收入、盈利能力、客户体验或上市时间的20%用例上加倍下注的公司。
康普总部位于北卡罗来纳州,拥有约20,000名员工,它(的战略)反映了这一理念——不是去销售AI模型,而是通过公司如何有效地将AI应用于工厂、采购、工程和客户服务来获得竞争优势。这种实用主义正是80/20运营模式的蓝图:保持专注、可衡量,并为可重复性而构建。
一、文化先行,代码在后(Culture before code)
几年前,当AI的热情高涨时,康普鼓励探索,但很快就看到了过多试点和工具的负面影响。“每个人都在捣鼓聊天机器人,然后噪音就开始了,”Jonnala说。“我们必须将它拉回到‘价值’上。”
他补充说,在制造业中,(AI的)采用取决于让员工将AI视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威胁。“人们拒绝AI,担心它会取代他们,”他说。“你必须把他们放在‘验证者’(validators)的位置上,这样工作流程虽然改变了,但工作仍然属于他们。”
康普在2024年让员工尝试不同的工具,同时分析监控使用情况。下一步是标准化,推出了Microsoft 365 Copilot并整合了代码助手。事实证明,领导层的支持是决定性的。“如果一个经理说,‘别担心,这是IT的问题’,那么(AI)采用就会消亡,”他说。“如果领导者成为(AI的)信使,采用率就会增长。”
对Jonnala而言,教育是持续性的。“拥有20,000名员工,挑战在于如何在不把人们从日常工作中拉出来的情况下,保持他们的(AI)意识,”他说。“我们正在尝试短视频、分享成功案例,并明确阐述‘为什么’。文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复利。”
二、专注,而非疯狂(Focus, not frenzy)
为了让雄心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康普有意地限制了范围。“我们允许好奇心,但我们不会同时追逐50件事情,并期望其中一件能成功,”Jonnala说。“我们的业务是‘消费’AI以产生影响,而不是‘销售’它。”
过滤器很简单:这个用例能否改变客户体验、驱动收入或利润、提高工厂绩效,或加速(产品)路线图?如果答案是模糊的,这个想法就停留在实验阶段。如果是具体的,公司就会为其提供资金,并让业务负责人(business owners)对此负责。
采购是一个例子。在供应链中断期间,一个AI助手帮助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并加快审批,其结果——更短的周期时间和更高的买家采用率——是可衡量的,这为(AI)赢得了信誉。“在(市场)波动期间改善采购是实实在在的(价值),”他说。“那样的结果赢得了(组织的)采用。”
当然,(底层的)“管道”(数据基础)决定了规模化的成败。康普将数据视为资产,并内置了监督、溯源(lineage)和控制。Jonnala强调了那些容易被忽视的风险,比如未经同意就将供应商的代码喂给一个(AI)生成工具。“我们的工作是在让人们行动的同时,确保他们的安全,”他说。
该公司通过标准化到一小组工具上、在引入流程中嵌入安全和IP(知识产权)审查,以及在试点规模化时增加治理,从而收紧了边界。他指出,董事会总是从风险开始。“我们把这一点说得很明确,”他说。“我们正在保护公司,以受监管的方式进行实验,并且只在记分牌(scoreboard)显示出价值的地方进行投资。”
三、衡量那些真正重要的结果
董事会不需要理解(AI)模型的参数。他们需要的是由业务负责人(有技术部门在旁支持)报告的一致的进展信号。 康普跟踪采用率、周期时间、质量、吞吐量、客户影响、财务贡献和风险态势。重点不是追求完美,而是保持一个季度又一个季度的一致性。
这与一个年度节奏相契合。在Q1,公司选择高影响力的用例并准备数据。在Q2,交付一个POC(概念验证)并分享所学的经验教训。在Q3,通过加强(数据)管道和控制来规模化那些有效的工作。在Q4,为下一波浪潮抽象和重用(成功的)组件。“与合作伙伴举办一次有针对性的研讨会,可以将数月的学习压缩到一天之内,”Jonnala说。“我们不是在重新发明轮子。我们在制造业的问题看起来和别人一样。我们可以向那些走在我们前面的人学习。”
四、是运营模式,而不是模型炒作
Jonnala说,能持久的不是工具集,而是运营模式,因为工具每周都在进化,但文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复利。因此,这意味着将技术领导者嵌入到业务中,对风险保持透明,并坚持要求可衡量的结果。
他以关于开发人员的辩论为例,重构了这个问题:“我们没有设定一个‘减少人员’的目标,”他说。“我们设定的是‘更早发布’和‘更安全代码’的目标。这是一个更好的对话。”
就董事会而言,他们专注于风险、产品路线图和客户体验。当这些管理得当时,收入就会随之而来。
五、每个CIO都应该回答的问题
AI诱使组织什么都做一点点,但那些遥遥领先的企业,是那些用极少的几件事做出了极大的成效,并且极具纪律性的企业。他们将文化置于代码之前,并且一次只专注于两个用例。他们还投资于数据和护栏,以便试点能够规模化,并且一个季度又一个季度地报告同一个记分牌(上的指标)。他们重用有效的方法,同时淘汰无效的方法。
Jonnala对同行的挑战是直接的。“请诚实地面对你的焦点,”他说。“你是否将你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那80%上——即准备度、领导力、治理、采用——而当你确实投资那20%(的技术)时,它们是否真的是那几个能够撬动你公司损益表(P&L)的少数用例?”
对于那些作为AI的“消费者”而非“创造者”的CIO来说,这(80/20)就是那个能产生复利的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