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福建省“十一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上)
作者:省数字办 来源:省数字办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07日 点击数:


前 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数字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为的五年。编制实施《福建省“十一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对于推进我省信息化进程,拓宽信息化应用领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的编制,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指导,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阐述“十一五”时期福建省“数字福建”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意图、目标任务、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是“十一五”期间制定各年度数字福建 工作计划和安排项目建设与政府投资的主要依据。
本规划基期为2005年,规划期为2006~2010年,由省发展改革委、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编制。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状况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状况
二、发展机遇和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实施三大工程
二、建设两个体系
三、推进十个专项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全省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
二、创新信息化体制机制
三、加强信息化法规建设
四、建立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工作机制
五、拓展投融资渠道
六、做好规划组织实施


第一章 发展状况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数字福建”建设紧紧围绕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按照数字福建“十五”规划的目标任务,通过实施一系列重点工程,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构建起了“数字福建”的基本框架,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公共基础信息网络发展迅速。截止2005年底,全省光缆总长度达到14.81万公里;全省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399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39.85部/百人,全国排名第七位;全省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302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7.08部/百人,全国排名第六位;全省数据多媒体用户达到598万户,比2000年底增加498万户,全省数据业务普及率达到17.03%,全国排名第六位。实现全省建制村村通电话。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6.4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7.83%。
全省政务信息网络建成运行。截止2005年底,全省三级政务信息网络联通了208个省直机关单位、9个设区市940个单位和84个县(市、区)3200个单位;并于政务网上建设了公文传输、密码机、视频会议等应用系统,总投资6661万元,可供省直180多个部门免费使用;市、县横向接入网总投资11455万元。建设统一规划的全省电子政务网络系统,保证了网络建设的互联互通、提高了网络管理和安全管理的质量、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建设,节省了大量财政资金投入,节约网络建设经费6~7亿元。省直有关部门以及部分设区市、县(市、区)依托全省政务网开展了办公自动化等多种应用。大部分省直部门基本建成内部局域网,为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奠定了基础。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建成了福建省电子商务认证中心、省政务数字认证中心和密钥管理中心,发放了13万张企业数字证书和4400多张电子政务数字证书。建成了省政务信息网和国际互联网安全监控中心,实现对政务网和互联网的安全监控。利用密码技术在省政务信息网上建成覆盖全部省直单位的省政务网涉密子网,确保联网单位之间秘密信息的安全通信;建成全省保密系统的信息网络及其网络安全防范体系,防止国家秘密信息的泄漏;启动了数字福建数据灾难备份中心建设。
(二)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显著
电子政务建设初显规模。在政务网上开展电子公文传输、加密通信、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网络监控、身份认证、涉密虚拟专网、政务信息共享和分布式基础数据库共建共享等多种应用开发,建立了近240个政务网网站。政府办公厅系统“三网一库”工程基本建成,实现省政府办公厅与各级政府机关以及各政府部门机关之间非密电子公文的交换;省、市政府和66%的县政府开通门户网站;金宏工程建成省市县三级业务专网;金盾工程完成8个资源数据库建设,14个一类应用系统投入试运行;金财工程已建成省、市、县三级VPN业务专网和电子公文(电子章)传输系统,实现了部门预算编制与国库集中支付等重要业务系统;金保工程实现部、省专线联网,建成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劳动力市场等三个信息管理系统;金农工程完成了农业部卫星指挥调度系统建设任务,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良好成效;金水工程建成省水利业务专网、实时雨水情和风情数据库、防汛信息查询及手机短信息警报发布系统、防汛远程视频实时监控系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等。
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改造初显成效。省政府办公厅、省林业厅等29个厅局完成政务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改造,建立了各类数据库100多个,达到了TB级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应用;79个数据库向政务网授权用户开放;建设了统计、测绘、地质、档案、气象五个部门基础数据库;启动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
网上应用服务取得实效。建成75个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和应用服务系统。省国土资源厅建成网上用地审批系统,国税、地税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办公自动化,在全省范围实现增值税纳税申报“一窗式”管理;省建设厅建成企业资质审批系统,近4000家房地产与建筑业企业通过网络申请年检;省外经贸厅网上企业出口申报、省公安厅网上出入境护照办理、省工商局网上企业年检、省人事厅全省公务员考录系统、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等网上应用逐步推开;海关、国检局通关单联网、联网报关、网上支付、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等系统启动建设;
(三)电子商务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至2005年底,全省网民数为397万人,占全国网民总数的3.6%,居全国第10位,占本省人口的11.3%,占人口比重居全国第6位,域名总数居全国第3位。大中型企业大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开展了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网上购物比重上升。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如福建省网上投资贸易洽谈会、福建省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建设取得成效。BtoB、BtoC、CtoC电子商务及银行卡应用逐步发展,促进了生产、流通、服务和消费。2005年全省已有BtoB网站59个、BtoC网站120个、CtoC网站105个,交易量达96亿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加快,省内院校电子商务本专科毕业生已达3300人,已获得国家助理电子商务师、电子商务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者达6000人。
(四)社会信息化逐步拓展
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试点取得初步进展,实现在9个设区市市区、4个县(市)开播数字电视。
公共医疗卫生领域成效凸显。建成覆盖全省65个县的远程医疗会诊网,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全省医保联网基本实现,方便异地参保人员就诊看病,有效解决异地就诊费用结算问题。同城就诊一卡通工程启动建设。
金融卡应用扩展迅速,银行卡发卡量达4476万张,银行卡联网受理终端突破2万台,银行卡跨行交易额557亿元,刷卡消费额358亿元。
建成开通“福建三农服务网”,对13个涉农厅局的信息系统和网站进行整合,直接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便捷的农村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市场信息、病虫害防治和防灾减灾等信息服务。数字鼓楼示范区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厦门市市民服务系统、省交通厅车辆监控平台等系统效益显著,武夷山市、石狮市、霞浦县等市(县)结合各自实际开展信息化便民服务,为全省全面推进城市社区信息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五)企业信息化稳步推进
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显著提高。通过重点示范项目的示范和衍生作用,不断拓展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广度和深度。全省4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了信息技术改造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35%以上的轻工、化工、建材、制药、冶金、筛煤、林产工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过程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产品质量平均提高20%以上,同时降低了消耗、改善了劳动环境;5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不同程度地应用了计算机管理系统,提高资金周转率15%以上;6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互联网站,并开展初步的电子商务活动。
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建成了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以及泉州市万家企业上网平台和网上交易会平台,启动了省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等一批为企业服务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六)信息化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信息化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出台了《福建省政务信息网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政务信息网信息共享管理办法(试行)》、《福建省数字福建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数字福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数字福建建设项目评估及验收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社区信息化建设功能导则(暂行)》等一系列的信息化管理办法,形成较为完善的项目论证审批机制。制定了有关技术规范和数据标准,促进了信息共享,规范了部门网络建设。
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基本建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公务员以及领导干部信息技能培训不断加强。
二、发展机遇和挑战
综合分析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数字福建”建设的基础,“十一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我省“数字福建”建设提供新机遇,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也对“数字福建”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全社会信息化提供新机遇。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竞相争夺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网络成为加速技术和知识扩散、促进自主创新的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信息产业成为增长最快、最具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信息化成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和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产业化进程继续加快,成本迅速下降,使信息技术成为社会通用技术、信息产品成为日益普遍的消费品,使社会每个领域、每个成员都有可能参与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为“数字福建”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社会信息需求的增长对“数字福建”建设提出新要求。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推进进一步拉动信息需求的增长,为“数字福建”提供了更大的作为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求通过广泛、深入、持续地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着力构建现代化信息网络和“数字区域”、“数字行业”等各类应用系统,深化以公共服务为目标的电子政务建设,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要积极发展依托优势产业和港口资源的广泛合作的电子商务,促进要素流通和产业集聚。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社会公众信息消费能力不断扩展,因而要不断推动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社会信息化进程,促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文化等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
(三)积极应对挑战。通过“十五”的建设,我省信息化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特别是省直部门信息化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为“十一五”期间“数字福建”建设,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拓宽信息化应用领域,全面增强信息化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支撑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践经验。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省在推进数字福建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公共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低层次重复建设依然存在,网络利用率不高,全省政务信息网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也影响政务网的使用效益;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且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公共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偏低,IT企业规模小,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信息化政策、法规等软环境建设仍滞后于信息化发展的总体需求;信息化工作机制和组织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还需加强。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应立足服务全局,开拓创新,统筹规划,加快数字福建建设,拓宽应用领域,提高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