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特色”显非凡
也许你不信,那就请看他的三大特色:
第一.博学。数学、物理、化学、医学、计算机、制冷、气象、英语等等,无所不学,无所不会。通过自学,成为大学时的第一小提琴手。真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有人博而不专,有人专而不博,但刘小兵却又博又专。他告诉记者,医学和信息化不用说,如果找不同方向的专家与之对话,“他学数学,我就和他聊数学;他学电子,我就和他聊电子;他学热学,我就和他聊热学;他学气象,我就和他聊气象,我一定比他还专业。”
第二.行动力。是坐而论道还是起而行之?这是书斋中的学者和一线实践者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刘小兵的博学似乎让他更能坐而论道,但人家却是实实在在的实干家。
据说,刘小兵有一次在会议上15分钟的演讲,就赢得了部委980万元政府无偿拨款的信息化项目。可见,其人不仅能说,而且还会说,说起来颇有说服力。
自2000年到双汇集团,7年间,集团销售收入从40个亿发展到了今天300个亿,人家总共才在集团大会上作了一次报告。还有一次,微软副总裁来双汇集团参观,人家当了一回翻译,这就是他仅有的两次“露脸”。
“响当当的CIO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刘小兵的经历就作了这样的诠释。
第三.思考。如果说早期的刘小兵在疯狂地“吃书般”地学习的话,那么现在的他更多的则是思考。他认为,思考更接近灵性,也才更接近智慧。他给记者举了两个人物的例子,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比尔•盖茨。前者预计到苏联将会出现修正主义,后者预计到每个办公桌上都会有一台PC。
对于企业信息化道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000年的刘小兵就提出了“五个一”的思想,即一个机房、一套服务器、一个数据库、一套应用软件和一个IT小组。企业越大越要如此。
“双汇集团现在销售收入是300个亿要这样,以后发展到1000个亿也要如此。”刘小兵为何有这样的底气?双汇走过辉煌的七年就是最好的证明。时至今日,这种理论依然无可取代。它来自于哪里?“就来自于我的思考。”刘小兵信心满满。
探求积淀人生厚度
刘小兵是发明家、科学家、思想家、知识家,仿佛都是又都不是。最早的源头似乎是那个12岁的男孩。
当年,他对电灯着了迷,很想知道为什么这边开关线一拉,那边灯就亮了。于是,他背着大人,悄悄地把开关盒盖拎开,就用手去抓里面的铁片,一下子被电着了。在惊魂未定之时,他想可能是自己的身体刚好和大地构成了回路。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他站在了一个木凳上,再去抓开关闸刀,果然没事。为此,他到处“秀”给别人看。
在文革期间,他买了一本物理书——《电工学》,一字不漏地把它读下来了。当时,爸妈妈都靠边站,家里穷,买不起书,他就经常到图书馆看书。
大约是1973年,他上山下乡。他对音乐产生了兴趣,便买了一把小提琴,开始自学。同时,开始自学电子计算机。当年,书籍资料奇缺,国内第一本科技杂志是《无线电杂志》,他就订阅了。“每个月去取一次,来回要走40公里。”
1975年,他站柜台。当时,气球老是卖不出去,怎么办?他开动了脑筋,将小气球放在大气球内,先充好小气球,再充剩下的部分,结果,一下子全卖光了。很快,便在全国流行开了。
在大学时,自学数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子化学、物理化学……,我都学了个遍。”又对汽车感兴趣,便到图书馆借了一本苏联教材《汽车发动机原理》,他成为开馆以来第一位借阅此书者。
大学毕业后,从医院出来后,到湖南省卫生防疫站工作。防疫站涉及到疫苗的冷藏存放,买了8000台香雪海冰箱,维修就成为一个大问题。“我花了十几天学习了制冷知识后,就开始举办学习班,培训学员,就这样,建起了 一支冰箱维修队伍。我带了一批徒弟,现在他们很多人事业发展良好。”
那时没有手机,他就自己做了一个无线电发射机,可以打电话,还可以打长途。他还自己组装了电唱机、录音机等。
说起这些往事,刘小兵如数家珍。其实,无论做什么,无论走多远,他依然是当年那个抓开关闸门的小男孩,求知、好奇、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探求的渴望。
“SKP”成为学习热线
北宋的欧阳修,曾在《归田记》云:“予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也。”刘小兵好学、善学而且博学,学习几乎是他毕生的追求。“人不可一日无学,”这似乎是他的座右铭,同样不论场合,开车时,起床时,就寝时……一有机会,他就会学习,吸取新鲜的知识。
“我从来不看书”,当记者开始听到这句话时,大吃一惊。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他竟然说自己从来不看书?不过,他究竟怎样学习呢?
他道出了婚后的小秘密,他从来都是听太太读书。太太原是将他招进IBM的伯乐,也是他的顶头上司。但后来,却与刘小兵比翼双飞到了加拿大,携手闯天下。
现在,刘小兵开车出行时,一定会带上太太和书。一路上,太太的读书声就会声声入耳又入心了,碰到有趣的问题,他们就会及时展开讨论。
早上起床后,如果时间允许,太太会读书;晚上入睡前,也会读书;甚至深更半夜想到什么问题,也会开始讨论……总之,太太读书,然后两人讨论成为他们家庭固定的程式。那一般会读多长时间呢?“一般看情况而定,长的会达到三、四个小时。”
当太太还在加拿大,他先行回国,夫妻分居,如何听她读书呢?刘小兵掩饰不住的得意,“我们有SKP啊。”原来,他家的电脑24小时SKP在线,一家三口分居两地,仿佛就在一起。当刘小兵下班回家时,会收到儿子从加拿大传来的亲切的问候:“爸爸,下班啦!”
如果是好书,他就发电子书给太太;如果是好文章,他就扫描进电脑,传给太太。尽管有时差,这边是白天,那边是晚上,但丝毫不影响这一家庭的传统。通过SKP,太太在那边读,先生在这边听,时而洗耳恭听,时而热烈讨论。每天晚上都会有这样的读书时段,这一度成为这对夫妇的期盼,不仅是感情的交流,更是对新知识的吸收。
“一个人不管多大年纪,只要他停止了对新知识的渴求,那就意味着他人生衰退的开始。”在刘小兵的车内,记者听到了张靓颖的歌声响起;在后备箱里,有一摞摞的书籍堆放。
“背水一战”过英语
在学习上,刘小兵是个“天才+勤奋”的人物。别人可能一辈子也学不了几门科,他却能在短期内轻易地掌握很多门学科。“我学得很快,”刘小兵坦言,但1989年,他却碰到了英语的拦路虎,以至于领导劝慰道:“英语和其他学科不一样,也许这是你的弱项。”
怎么办?出生在朝鲜抗美援朝战场的刘小兵,继承了父母骨子里的那股军人作风,关键时刻,就要豁出去。“征之能战,战之能胜。不达目的,决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