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从浙江大学精密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的许明,自己也想不到会和CIO的职业生涯结下不解之缘。现在,他是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发集团”)信息化总监兼公司内训师。
许明毕业后在仪器制造业做了9年光谱仪器设计、开发和生产制造的技术工艺工作,积累了不少制造业产品研发的经验,成为全国光谱仪器行业的技术专家。1991年后,他先后在两家外贸公司从事外贸经营管理工作,涉及一般贸易、仪器仪表、成套设备进口、贸易融资管理和计算机系统集成等业务,又积累了很多外贸行业的经营管理经验。
2000年,他主持筹建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信息化应用管理部(当时叫做“网络信息部”)并任经理,当时整个团队只有6个人,那时建发集团营业收入不到60亿元,现在则超过了650亿元,翻了十几倍。11年来,许明整整招聘录用过60名员工,基本构建起建发集团总部、行业集团及所属公司三级信息化应用管理架构。
在建发集团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大型国有集团里,许明负责建发集团总部及下属4个非制造业行业集团(供应链运营、房地产开发及物业管理、旅游酒店和国际会展等)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审计、建设和运营管理,参与相关电子商务管理和流程管理等工作。这些年许明带领着快速成长的IT应用团队,完成了几十个信息化建设项目,包括上述多个行业的业务和管理信息系统,如ERP、CRM、HR、FI、KOA、EIP等等,实现IT赋能创新这个多元化集团的快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许明在建发集团主持实施完成国内第一个大型外贸ERP项目,运行迄今,众多用户分布全国三十几个城市,涉及过百个核算单位,支持公司销售收入从80亿元增长到600多亿元。2005至2008年,许明主持建发集团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的“大型多元化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及财政部国债专项资助和厦门市政府资助,已通过国家和厦门市两级验收。
一路走来,许明还荣获了2005年度《IT经理世界》和IDC联合评选的“中国优秀CIO”;2006年度福建省企业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福建省信息产业厅和福建省人事厅联合评选的 “首届福建省优秀信息主管(CIO)”。曾任CIO FORUM发起理事、《IT经理世界》杂志CIO栏目专栏作者,现任ITValue发起理事暨福建分会首任理事长。
Q:您写《首席信息官的人际场》这本书为什么选择人际场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
A:目前市面上关于IT应用、信息化的书很多,说是要给CIO看的书也不少,不过,我个人觉得对企业信息主管和CXO们的参考意义可能都不是太大。因为这些书有些偏IT技术,有些过于理论化或侧重学术性、缺乏实际运作管理
内容,有些则是知识大汇编、仅能备查。
迄今为止,我极少看见在企业管理岗位上直接负责信息化应用管理的实战者写的书。加上我个人的职业经历、职业优势和性格特点,就接受了我原来的专栏文章编辑、后来的好朋友杨小薇女士的建议,选择了人际场这么个视角,觉得这样更适合我的目标读者来看这本书,相信对他们也更有价值。如果结合我个人的五个盖洛普优势测试主题“交往、沟通、学习、成就、思维”,对此也会更理解。
Q:作为建发集团这样一个大型多元化集团企业的CIO,您能否把自己多年的CIO职业生涯做个总结?
A:我还是要先声明一下,按照我在本书的定义,我还不是建发集团真正的CIO,算是准CIO吧。
我是1997年进建发集团任职的,在现在的上市公司建发股份有限公司业务部门任职3年后才开始从事集团信息化应用管理工作。
11年来,建发集团一直根据自身的管理模式来构建我们所需要的信息系统,并根据业务管理的变化来调整、持续改进,以便延长各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我也培育了3位所属行业集团信息总监或信息部总经理和3个比较专业的行业信息化团队,详细情况书里有所介绍。
这本书也可以说是我在建发集团迄今整整11年信息化应用管理实践工作的一个总结,我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借鉴。
Q:在CIO的这几个人际场里,您如何在不同的人际场里做平衡以及善用这些场,有怎样的指导原则?
A:我始终认为“做人不能无原则、做事不能无底线”。不论多牛的人,都应该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大自然、敬畏真理、敬畏先贤和大师。如孔子所说,君子要敬畏天、寻正道、施仁义。
我认为人在职场从事管理工作,简单说,就是要管己理人、寻找平衡点、搞中庸,凡事重在拿捏,努力追求恰到好处。先贤教导我们要“与人为善”、要“行善积德”、要“择善固执”然后“止于至善”,这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是我们为人做事的最基本原则,只不过要看每个人如何去感悟、去实践。记得台湾大学傅佩荣教授定义过“善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重点还是在适当、刚刚好。“善”有许多种,CIO能够在履行好工作职责的同时,还能与自己人际场中的人维持适当的关系就是行善。
比如说,工作中做某件事情是对的,你也考虑很周到、照顾到方方面面,但也许其他相关人员对这件事的认知还没有完全统一,如果硬做反而不容易做好,或者做完了却留下了后遗症。相反,如果等到大家达成一致的认知,时机和条件都恰到好处,就容易获得好效果。
我不知道该如何简单回答你的问题,书中有许多事例体现了我为人处世的原则、如何在搞平衡,但愿读者能够自己在书中找到答案或受到启发。
Q:您坚持用中西结合的管理方式,能否举例说明您中西结合的管理经验和心得?
A:中西管理各有优势,但不能照搬照套,因为有文化环境的差异。西方的管理科学一定要结合中国企业的具体实践来具体分析,活学活用。
我很认同长江商学院“取势、明道、优术”的办学战略,在工作中我也确实始终坚持中西结合的管理方式。比如我的管理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儒、释、道”三家的融合,追求人性化、开明的管理风格,毕竟我们身处中国人文环境。但我在管理实践中,大量采用流程管理、精益管理、绩效管理等西方科学方法与工具,以此来贯彻落实我的管理思想。毕竟再好的管理理念,都需要分解成可操作的步骤、采用有效的方法,才能够落地、才会有好成效,这方面西方管理科学比我们要严谨得多。具体如书中关于绩效沟通、新员工入职指导等方面的许多实例,都是中西结合的真实案例。
Q:您怎样做一个资源整合型CIO?
A:在公司内做事,公司利益最大化是大家的共同点。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调配时,大家的观点不同,一定要协调乃至相互妥协。事情做成了,一定要多为内部合作伙伴说好话,自己则要摆平心态,在公司产生效益和价值的地方有你的努力就行啦。
信息化应用管理工作中,时间、人才和资金在任何企业应该都是有限的。仔细回想起来,这么多年我只不过是在公司界定的工作目标与任务中,尽量努力把能够掌握的这些资源组织、调配好,开发利用好,尽自己最大努力提高工作成效。时间不够花钱,钱不够人补,自己人不够外包补,关键还是保证工作重点,别跑偏。
Q:多年的CIO生涯,您做得游刃有余。现在CIO的职业发展是向业务、战略的全面融合,譬如从CIO转型运营改善、CIO转型流程创新。那您对目前CIO的职业发展趋势如何看待?
A:我本来就是公司的业务管理人员,做外贸就是从业务一线一步步靠业绩和能力当上业务经理、业务部门副总、总经理的,非常熟悉公司的核心业务。到集团总部任职后,我自认为非常理解公司的整体经营战略。负责公司信
息化应用工作这么多年,主要工作也一直紧密结合公司的核心业务与管理战略。加上我历来做事认真、勤勉敬业、比较好学,管理悟性还可以,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比较强等等,也许上述诸多因素都是我多年来工作绩效一直不错的重要原因。
企业信息化应用需求不能被动去等,要根据公司战略主动去挖掘、去迎接挑战。这首先要看你有没有具备这样的实力、是否做好了准备。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即使机会这匹“马”来了,你也不一定看到这匹“马”,也不一定有驾驭这匹“马”的能力。所以CIO能不能把握住转型的机会,需要一步一步先修炼。
总之,我认为CIO这个职业本身在企业中会越来越重要,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大。CIO的职业发展向业务、战略的全面融合总体上方向是对的,不过,CIO转型运营改善与流程创新方向的可能,首先取决于企业高层的决策思考与判断;其次,CIO自身能力、职业身段与积极努力也很重要。
Q:你能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个简单的回顾和展望?
A:我从业迄今29年,在4家企业做过3种性质的工作:制造业的产品研发与管理做了9年;外贸业务与管理也做了9年;当信息主管的时间最长,已经11年了。
用一句贺岁大片的台词来说:信息化工作是一种辛苦的修行。IT行业发展变化太快,适合年轻人干,我这个快到“知天命”年龄的人已经不太适合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何时该下台、该退场,尽管我自认为我的心理年龄才“30+”而已。
我主张人的一辈子应该有更多的生活和工作体验,人生才会丰富多彩,所以我希望在退休之前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有新的职业机会和其他新的职业体验。正如我的老师——台湾政治大学的李瑞华教授所说的,人的下半生应该做更能实现自己生命目标、更有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事。
我希望能够尽快悟到自己的天命,做自己更喜欢做、有能力做和应该做的事,也就是知天命、畏天命、顺天命、乐天命,活得简单、过得开心。
(采访者:ITValue 副主编丁娅琳,转摘自《首席信息官的人际场》一书的附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