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明:电子政务效益从何而来
效益与风险
几十年来,经过IT企业一浪又一浪的市场宣传,很多人逐渐产生了一种IT迷信,以为信息技术无所不能,这是非常有害的。实际上IT应用的成功率并不高。早期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大多数是失败的,后来换成了OA,也未见很大的成功,今天又换成了电子政务。做电子政务,首先要取得成功,如果连成功都做不到,就没有效益可言。一项失败的电子政务不仅是100%的人、财、物的损失,还有机会的损失。IT的应用风险之所以这么大是因为计算机不是可以即插即用的工具,仅是一种构造最终工具的平台,需要加入系统设计、软件设计才能构成起真正作用的工具。IT的应用需要用户有良好的再设计能力,而这在大多数用户那里很难做到,因而造成IT系统应用的高失败率。
虽然电子政务有很大的风险,但在另一面,电子政务又是解决目前政府工作中困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机会。所以国家领导对电子政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中国开展电子政务的有利条件是:政府的大力支持、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人们对于互联网已不再陌生,并且也积累了大批IT应用的技术队伍。但还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如:社会信息化基础薄弱、政府管理水平落后,需要补课的地方还很多。
效益始于正确的观念
首先,必须要认识电子政务是一项长久的业务。电子政务建设的结果不是完成了一项IT工程,而是开拓一项需要长期运行的新型业务。比如,政府网站的建设成果不是仅仅做出了若干网页,而是开始了一件以网站为主要形式的服务业务。它需要持续地更新、维护与改进。电子政务的成功概念不是静态的,建设的成果是一项持续的业务。电子政务建设的失败不是说软件不行,网络不能运行,而是业务不能持续。电子政务必须是一项有长期生命力的业务,要以用户的价值观来判断一切。大多数的电子政务项目都是为企业、为公众服务的,在这些服务项目中,以用户的价值观作为判断优劣的标准是最重要的。一项服务的价值归根结底还是要由用户说了算,绝不能将自己的优劣评价标准强加给用户。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要跳出技术的价值观而采用用户的价值观。作为信息技术的提供商、软件开发商也要能正确地贴近用户的价值观。树立用户的价值观,处处站在用户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是提高系统成功率的一个关键点。
此外,要让新业务扎根。电子政务是一项长期的业务,这项业务存在与否不能由领导人的意愿来确定。必须要从利益平衡的角度去认识一项业务长期存在的理由。新业务必须要为自己的用户提供真实的利益,这样才能形成社会上的支持者;用户的满意和利益应当能有一种渠道来返回给该业务的提供者,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使提供者能再生对该业务的支持,使运行者更加地努力;新业务不应当伤害第三者的利益,避免形成社会上的反对声音。
电子政务项目的生命力在于要给用户带来效益,并有能扩大再生产的机制。当电子政务项目实现了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之时,我们就可以说这个项目真正成功了。
效益来自精心的设计
信息系统的应用是一种再设计。电脑只是一种形式逻辑的运算工具,它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设计人员通过程序教给它的。电脑系统应用的效能主要由用户确定。电脑是消极的,所以电子政务的负责人一定要担负起设计的责任,一定要把如何工作、如何处理问题理清楚。没有精通业务的人员来主导设计,系统是设计不好的。在应用中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不要期望它会做任何一件我们未想好的功能,也不要期望它能帮助我们弥补任何一项失误。系统最终还是在放大主导人的思想,你想清楚了,系统就成功,你若没有想清楚,系统就会放大你的“糊涂”。
电子政务虽然不是一个市场项目,但也是有成本的,而且成本经常会很大,要以经济的眼光看待政务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兴起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是互联网技术提供了低成本的网络环境,使得通过网络实现公众的政务服务在经济上是合算的,这是新技术提供的机会,我们要找那些有可能事半功倍、条件完备、容易成功的地方,只有抓住机会项目才可能成功。抓住机会还需要有创意,这种创造力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所需要的。不要让一些IT公司的电子政务全面解决方案牵着鼻子走,这种全面的工程表面宏伟却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就目前来说,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还很不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离实现电子政务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实现电子政务的真实经济效益还任重道远。必须注重实效,做好规划,分期分批地进行,不能一哄而起。厂商提供设计方案也要因地制宜,要适合用户的业务特点,决不能“阳光普照”,否则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