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3G:供给的最大魅力在于创造需求
作者:蒋利峰 来源:IT时代周刊 发布时间:2005年11月07日 点击数:

  新技术的成功往往与有没有需求有关,民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则更与需求有关,尤其是大众需求。时下讨论比较多的是3G有没有需求,或者用阚凯力教授的话来讲:3G需求在哪里?这种观点认为一个市场必须要有需求来驱动,非常正确。
  但我们也不能因为需求重要,而忽视供给的重要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去逛超市时,一般会有购物清单,姑且称之为“需求”;但付款时,往往发现自己买的东西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需求”。这是超市的魅力,也恰恰是供给的魅力。
  经济学告诉我们,需求与供给永远是市场的两个发动机,缺一不可。市场的繁荣,经济的增长,来自于需求与供给的均衡。但“均衡”只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理想状态,需求与供给在实际的经济表现中不存在完美的结合,市场没有均衡。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无数历史事实证明,短缺与过剩往往会成为下一轮市场启动的发力点。
  需求与供给的法则在面对现代市场时,常出现变化或变通。宏观上,扩大内需,增加供给等政策仍是政府手里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微观上,就个别市场,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电子消费品市场来看,法则在改变——需求开始变得被动,而供给则变得越来越主动,消费者开始追随产品、响应潮流去产生“需求”、产生消费了。此时,消费者已不再是主动需求者,因为除了“必需”,消费者几乎很难去设想进一步的要求,这在移动通信市场尤为明显。这就是所谓的体验经济,必须是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以后,才可能变得“必需”——消费者才有需求,市场才会成为大众市场,厂商也才能在产品更替中实现盈利,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对于消费者来说,每一件产品都有一个核心功能或使用价值,比如说房子用来住、汽车用来代步、手机用来通话……每个人又同时有一系列需求,随着经济发展,这种需求会不断地扩展和改变,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往往只是一个时空上的差异,并不绝对。比如“行”,开始时,人们只要有鞋穿、有路走就行了;后来觉得需要马这些脚力来代步,且希望走大路、官路;再后来人们就觉得汽车很必要了,并且要求有公路、高速路;如今人们逐渐认为火车、飞机是出行时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在纷繁复杂的需求中,人的核心需求是有限的,即人的七情六欲,其他需求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衍生。人的七情六欲与生俱来,而其衍生的需求则往往需要经验和体验来开导和培养,否则无从发生。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日常接触和使用的设备、物品往往是只知道用,而不知其何以能用,比如看电视时很少有人知道电视何以能运行,但是这种“无知”并不影响人们的需求,因为人们已经实实在在体验到它们的种种“好处”。
  面对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世界,人们的许多需求已无法从核心需求直接产生,而往往需要第三方的帮助,需要他们帮助人们研究、开发基于核心需求而来的衍生需求,然后实验或者让人们去体验,也就是说培养这种需求。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众多的制造商们就是这种需求的开发者和供给者,人们的消费习惯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供给者们改变。
  一个经典的故事:两个推销员去非洲某地推销皮鞋,一个推销员去了之后非常沮丧:那里的人根本就没有穿鞋的习惯,皮鞋肯定卖不出去;另一个推销员则非常兴奋:如果他们都穿上我们的皮鞋,这个市场会有多大呀!这就是供给创造需求的魅力。
  就3G而言,理论上,最终埋单的消费者有两个基本的需求,一个是3G终端——3G手机;另一个则是基于3G手机的3G“内容”,即许许多多基于3G网络高带宽、高速传输特性而实现的数据服务和其他增值服务。3G产业、3G经济要想发展繁荣,必须满足消费者这两个基本需求。实际上,虽然还没有大规模转化为购买和消费行为,但是消费者已经开始表现出这两方面的需求,因而需要供给来进一步推动。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的商家都是这种供给的提供者,包括运营商、网络设备商、终端制造商、内容提供商、上游软硬件厂商等。
  一次消费电子年会上,索尼爱立信的一位市场负责人讲了“牛车的故事”:一开始,人们用牛车时,对道路的路基、路面、路宽等方面的要求不高;然后市场上出现了汽车,随着人们对汽车的逐渐接受和认可,对好马路的需求越来越多,于是柏油路、高速路等陆续出现了;而这样的好马路又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对好车的需求,于是汽车市场进入了良性循环。同样,对于3G,也可以采取这样的策略,使手机终端和手机内容互动,从而互相创造需求。成败取决于整个产业链的协作和互动。
  面对“无限丰富”的现代社会,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需要被引导、被激发。对于商家来说,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开发出基于消费者的基本欲求(以及衍生的次级基本需求)的有效供给,发挥供给的主导作用,引领消费者、引领市场。

=============================================================

FJCIO.org:据调查,我省94.9%的企业(调查样本为福建省内3025家规模以上企业)没有设置CIO职位,而且80%的企业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设置CIO,大部分企业认为可以采用兼职的方式,表明我省大部分企业对设置CIO的重要性还没认识到位。见下表:

各类企业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

 

企业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的地位(%)

正式设置CIO

 

一把手

二把手

三把手

部门领导

(%)

全部调查企业

54.2

9.3

1.6

26.0

5.1

省百家重点企业

48.2

22.4

2.4

24.7

14.1

农业龙头企业

48.0

14.0

4.0

32.0

10.0

上市公司

52.0

18.6

5.9

21,6

10.8

工业企业分规模:

 

 

 

 

 

大型

53.1

24.2

6.1

15.2

15.2

中型

51.7

14.4

2.4

30.2

10.5

小型

60.4

8.7

1.8

26.3

3.6

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

 

 

 

 

 

国有

59.4

6.4

0.7

23.0

3.0

集体

53.6

3.9

0.5

26.6

3.4

股份合作

63.2

6.3

3.2

20.0

5.3

联营

51.9

7.4

0.0

33.3

11.1

有限责任

53.8

11.1

1.7

25.1

5.6

股份有限

51.9

11.9

2.9

25.1

6.6

私营

54.5

5.2

1.1

28.3

3.1

外商及港澳台商

50.8

11.0

2.0

29.6

6.1

其他

35.5

32.3

0.0

22.6

16.1

分行业:

 

 

 

 

 

工业

53.6

11.4

2.1

27.6

6.6

#制造业

52.4

11.6

2.3

28.6

6.8

#规模以上工业

53.8

12.4

2.3

26.6

7.1

建筑业

53.9

9.0

0.8

25.8

2.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7.6

4.7

1.7

29.6

2.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73.8

8.2

1.6

12.3

6.6

批发和零售业

53.3

10.8

1.0

23.5

4.3

住宿和餐饮业

53.7

2.8

0.9

26.6

2.8

房地产业

33.9

4.9

0.5

16.7

2.1

本文作者为消费电子咨询分析师,谈3G的需求。对于研究建立CIO机制的同仁不知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