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明:我们从趋势、企业、人、CIO四要素去关注商业。 有两个问题,是我最常被问到的:
1.《IT经理世界》是不是一本IT杂志?
2.如果不是,你们报道些什么?
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IT经理世界》很早就把报道的视野拓展到了其他行业,我们现在认为自己是一本财经管理类的媒体。
第二个问题不太好回答。为了给这个问题准备一个标准答案,我和我的同事们商量了很久,最后定下了4个简明扼要的词来总结我们报道的方向——趋势、企业、人和CIO。
这一期,在听同事们向我介绍有关招商银行的封面报道时,我突然想到,这一篇报道其实就是个绝佳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解释我们为什么要从这4个角度去报道商业。
招商银行是我们一直持续关注的企业,单从我们最重要的封面报道来看,从2000年的《一招鲜,吃遍天》,到2003年《招行五年之变》,再到今天的《“颠覆”招行》。我们关注了招商银行一路发展起来,10年的时间从一个面临倒闭危险的地区性银行变成了全国性的银行,规模从1000亿元人民币到了今天的7500亿元,在中国金融行业显现出了“与身份不符”的巨大影响力。这其中, “一卡通”功不可没。但是发展到今天,在越来越多的银行迅速推出类似产品的时候,如何确定今后5年、甚至10年的发展方向,这就是一个对趋势的判断问题。我们一直相信,在商业世界里,永远“势比人强”。能够发现、掌握未来的变化趋势,对企业家来说,永远都是头等战略。
而马蔚华行长在今年1月12日招行分行行长会议上提出“招行十变”,做出“颠覆”的号召,开始了招行最大规模的一次战略转型。一个企业如何面对这样的变化?这其中的起承转合、矛盾波折,必定蕴含着极精彩的商业故事。
从业10多年来,我越来越相信,一个企业家的性格最终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命运。不久前在清华大学的一个创新论坛上,我正好坐在了马行长的身边。台上的马蔚华妙语连珠,台下掌声笑声不断;台下的马蔚华却是非常谦逊甚至有些好奇,对于我关于招行的一些小建议歪着头仔细倾听,并承诺很快解决,为了解答我的一些疑问,他还掏出钱包拿出自己的信用卡来比划;坐了一会儿他又详细地询问媒体运营的一些细节问题,表现出十足的兴趣。注意到这些,对于招行为什么能够如此商业化,并不断完善自己服务,马蔚华本人为什么能够对许多产业话题信手拈来,就不会感到丝毫惊讶。
2003年,招商银行入围 “CHP国际计算机大赛”金融房地产门类的“21世纪贡献大奖”决赛提名名单,这是一个号称“国际IT业奥斯卡”的奖项,以鼓励“IT技术应用的杰出个人和企业”。虽然招行最后惜败于日本三井住友银行,但已是中国企业当时在IT应用方面前所未有的成就。而在马蔚华提出“招行十变”,招行转型的时刻,在招行进入“技术向每个业务毛孔渗透的过程”(马蔚华语)时,招商银行的技术总监徐连峰将如何在百尺竿头,更进这一步?这不仅是徐连峰的问题,也是很多中国领先企业CIO的问题。
这篇报道事先并没有刻意去从这4个角度去组织,或许这已经成为我们分析企业的习惯性思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