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食品军团低谷突围(下)
为鼓励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开拓国际市场,扶持外贸发展,泉州市政府也在今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对于获得世界名牌奖的企业奖励200万元,对于新入选“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并且当年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给予奖励20万元。并且鼓励企业参加境外各种展销会、国际性专业博览会,还对企业参加市政府或市外经局、贸促会等部门组织的展会参展摊位费实行补助,每个摊位补助金额1万元。对积极应诉国外反倾销的企业,按其发生的律师费用的30%给予补助,最高补助额不超过50万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福建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产业链,在出口方面,既有地理优势,又有当地其他行业的很多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一种趋势。而且在出口的形式上也并非单一地以运出国门为原则。常规的出口方式并不能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益,像雅客这样直接进入国际终端市场既能够维持一个令企业满意的价格,又能打响自己的品牌。
亡羊补牢,保障食品安全
去年国内外知名的食品企业都遭遇了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福建军团里的领头羊达利也被卷入其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福建企业以此为鉴,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下了大力气。如福马等企业专门建立了一整套的产品生产责任追查制度,任何一个批次的产品销售出去一旦出现了问题,都能直接追查到责任人。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经销商的信心。郑州闽港贸易商行陈梅英经理说:“我们愿意做福建知名厂家生产的休闲食品,因为大品牌的产品质量有保证,口碑好,质量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大,这些作为推广市场的前期基础对于我们经销商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我们接到产品后找到直销队伍先从卖点推销,更直接、更快速的接触到消费者,能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除此之外,福建军团还在多方面进行改进,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例如在人事制度上进行改革,有的企业撤掉大区经理,设立省级经理、城市经理等职务,以实现对每个区域的深层次开发和服务。在人才的引进方面,也更加重视吸收外来人才。蜡笔小新行政中心经理李建平告诉记者,产业园区的规模经济让更多的人才来到福建食品企业,这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对于人才的待遇也在逐步提高。另一方面,福建军团放慢了异地建厂的速度,将建设重心转移到了本地,促进了企业稳步、健康地发展。另外,泉州市开始着力打造“中国休闲食品名城”,准备建立专业食品交易中心、食品行业技术中心、食品行业检测中心、食品工业的培训基地和食品工业的物流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一旦该项目建成,对于提高福建食品企业的区域优势和整体竞争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福建军团在曲折中前进
泉州市食品行业协会秘书长孙振权认为,尽管福建企业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但是,整个发展势头却是积极向上的。纵观整个福建食品工业发展的历史,其成长向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由从小到大,由传统手工作坊向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阶段。到现在,其成绩是毋庸置疑的。以福建休闲食品的产业集中地泉州市为例,据1978年的统计,全市食品工业总产值排在福建省倒数第二位,最初的家庭作坊主要生产季节性水果罐头、鱼皮花生和五香瓜子等。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食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其加工模式尚未获得根本性的变革。到了90年代,泉州市食品业进入了黄金发展阶段。伴随着资金的投入、厂房的建设、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一方面家庭作坊式工厂被逐步淘汰,食品加工走向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一批新兴的食品企业也涌现出来,休闲食品产业悄然在泉州扎根;进入21世纪后,食品工业逐步走向成熟,基本形成了企业规模集团化、产供销一体化、经营规范化、市场拓展网络化和产品质量高档化的发展格局。食品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带动了食品机械、食品包装设计、原辅材料、农副产品生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据泉州市食品行业协会公布的数字显示,至2005年,泉州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超过1300家,总产值达14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123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6家(包括雅客、福马、亲亲、蜡笔小新、金冠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3亿元。膨化食品的市场份额占全国的40%,糖果业占20%。
目前,福建食品基地已跻身全国三大食品生产基地。孙振权认为,福建休闲食品企业进入了品牌发展阶段。而很多福建企业目前也已经意识到了自身发展存在的弊端,正在做一系列的改进,也为下一步的品牌建设铺平了道路。
著名策划人叶茂中则认为,从企业发展过程来看,企业一定是从“小而强”到“大而不强”再到“大而强”的,没有企业能够例外。很多福建企业就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
在“小而强”的阶段,里里外外的事总是老板一个人在抓。后来企业发展了,做大了,企业的管理决策的惯性转变不过来,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企业做大,自然面临很多新的问题,老板也不会是全才、通才,他的判断也会受到他的眼界、学识的限制,决策出问题在所难免。这时候,他们就处在“大而不强”的阶段。把眼光局限在这些点上,福建企业问题多多。这中间,很多问题不是福建企业特有的问题,而是人性的弱点,是所有处在“大而不强”阶段企业共同的问题。
叶茂中表示,看一个板块的发展不能只盯着过程上的细枝末节,结果才是最重要的。福建企业的主流仍是充满希望的,充满朝气的,他们还是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在福建企业圈中已形成了学习和竞赛的氛围,这种氛围让他们进步飞快。在发展的路上,他们也许还会跌跌撞撞、也许会摔得满身是伤,但跌倒后再站起来,他们定会走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