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金蝶:ERP本土派强势路线图
作者:丘慧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06年07月11日 点击数:

徐少春近期在公众面前的形象正在变得强势,甚至有些强硬。

“我现在的头发都不染了,没有必要假装,我就是我,有追求,有个性,一个真正自然的我,就是我现在的心态,真正的写照。”徐私下如此强调自己“变化”。

6月22日,参加大连软交会“自主创新软件论坛”的徐少春再次公开表示对舆论“偏见”的不满:“我要挑战一下媒体的误解,常常一提到中国软件就把它与印度等同起来,认为中国软件要向印度学习,另外谈到中国的软件就跟欧美的软件进行比较,认为国产软件就是落后的。我不同意这些看法!”

当天,徐的强势只是引起了一片关于中国软件业应该走“外包”式的印度模式,还是诸如金蝶这样坚持的“产品”路线的争论。

此时,与其说人们仍然维持着“审视”的目光来看待徐所掌舵的这家中国少数坚持走“产品”路线的国产ERP厂商——金蝶国际(0268.HK),不如说,人们依旧对国产软件挑战险径的做法能否成功将信将疑。虽然,今年3月,金蝶公布其2005年业绩,净利润增长40%至7229万元,营业额增长19%至5.3亿元,有力地反击了过去一年外界因国产ERP利润率持续下降而沦为“蓝领”地位的言论。

然而,与动辄几百亿美金销售额的庞然大物微软等跨国公司相比,仍然只有期待时间,才能最终证明徐少春此时发出的挑战:充当国产ERP传教士的徐,与“国产软件”有深刻成见的公众,谁将成为最后的赢家?

放弃外包,聚集“产品”

相对于仍然纠缠在中国软件应该走“印度模式”还是“欧美模式”的公开争论而言,徐少春已经在年初彻底平息了金蝶对究竟走何种模式的摇摆。

对于这家从2000年开始,由一家财务软件公司完全转型为ERP管理软件的技术型公司而言,在ERP的6年旅途中,有一段经历鲜为人知:2002年,在深圳市政府的强力助推下,金蝶成为美国中介公司E5在中国的软件外包商,随行的美国《商业周刊》描述,彼时的深圳市长于幼军、金蝶总裁徐少春及E5一行有过一次密谈。E5是一家致力于软件外包咨询业务的公司,据当时E5总裁戈登·布鲁克称,在E5的协助下,金蝶将在3年内在深圳建成一个3000人规模的“软件工厂”,戈登·布鲁克更引用行业分析人士的一种观点,认为到2007年中国软件出口总值将达270亿美元,与印度看齐。《商业周刊》据此评论:深圳有望成为“中国的班加罗尔”。

4年之后,深圳距离班加罗尔的梦想依旧遥不可及,而4年当中,金蝶对此次合作的细节,以及金蝶外包业务的进展始终保持克制与低调。6月中旬,徐少春总结这段经历为“一次探索性的阅历”:回过头来看,2001年-2002年,关于印度外包模式成功的言论正在国内风生水起,金蝶从2001年底开始针对外包业务引进相关专业人才,“一直到去年年底,我们都在做探索”,但是今年开始,金蝶通过员工内部MBO的方式将公司的外包业务出售,并从而将已经投资2000万元,做了4年多的外包业务剥离出公司。“我们今年把它停了,以前没有想清楚,我们做外包干什么?当时也有很多的舆论东西影响我们,现在我们更专注于做产品了。”

徐称,放弃与选择之间,金蝶实则选择了一条险径:软件业的三种模式——产品模式、代工(外包)模式、服务模式组成了软件的产业链上下游,关于这条产业链的理解,徐少春在其新一轮的“布道”中将其描述为一条“软件业的微笑曲线”,在这条曲线的两头是产品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公司,而外包业则处于曲线底端,上游和下游赢利能力最强,但难度也最大。徐指出,在代工模式下,企业必须要形成模式,才能形成赢利,而产品研发、自主创新则不同,“它是价值链的源头”,越是坚持产品自主性,越能保持自己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金蝶将自己定位在这条“微笑曲线”的前端,开发管理平台产品BOS,同时推出基于BOS平台的ERP产品EAS,从IDC发布的统计数字来看,2005年金蝶占据国内中小企业ERP市场21.45%的份额,居于首位,用友排第二,均高于SAP在该领域的份额,“这说明,金蝶基于中国客户开发的产品具有更强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能够随需应变,更适应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