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经济快速发展及全方位开放,对香港原有经济优势及地位带来影响。香港面对内地的全面竞争,应尽早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
笔者刚发表「香港金融中心地位面临天津自由港挑战」一文,指出在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方面,除了内地上海、广州等城市成为竞争对手外,天津的滨海新区将成内地最大的自由港,首先建立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成为香港的又一竞争对手,希望香港有关方面注意这种发展趋势。其后不久又读到了一组题为「打造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天津港,率先起航」的报道(《人民政协报》7月18日),三篇文章的标题分别是「环渤海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天津港『十五』工作回顾──跨越式发展奠定北方国际航运中心龙头地位」及「『十一五』目标──天津港建成世界一流大港」。
金融航运中心受挑战
联系到近期内地经济快速发展及全方位开放,对香港原有经济优势及地位带来影响,以及香港仍有不少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内地城市难以赶上香港,故决定再从整体角度勾划香港经济面对内地的全面竞争,以期唤起港人的危机意识,尽早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
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挑战。上海早已当仁不让,提出要发展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并已卓有成效;广州也朝这一目标前进;天津的滨海新区将建成内地最大的自由港,并首先建立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无疑也是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又一挑战。
对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挑战。上海早已明确要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现时天津港由于「跨越式发展奠定北方国际航运中心龙头地位」,并提出「十一五」期间建成世界一流大港的目标;环渤海湾的大连港在这方面不甘示弱;江苏连云港也要建成国际大港,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就香港附近的广东而言,深圳盐田港、广州南沙港等,正在同香港构成直接的竞争。在航空业方面,内地主要城市都积极开拓国际航线及业务,由于成本低,客流及货源充足,效率不断提高,已不同程度影响了香港国际机场。广州花都国际机场对香港货源的截流,已引起香港同业的忧虑。港人舍香港机场而从深圳机场出游,也表明了深圳机场的直接竞争威胁。
贸易旅游地位有影响
对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挑战。这种挑战是同其它行业、领域配合进行的。由于内地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巨大,加上政策开放,国际商业机构直接到内地设公司、办贸易,建地区总部,有的更舍香港而去。笔者日前已有一文,提出了香港现时表面相当红火的展览业,其实也有不少危机,有业界人士已公开对此表示忧虑。总趋势是,不少内地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已成为或即将成为国际性的贸易中心,与香港展开竞争。
对香港旅游地位的影响。香港还谈不上是国际旅游中心,至多是亚洲地区重要的旅游城市。在中国大陆未开放之前,海外尤其是西方游客难以进入内地,香港作为中国的南大门,有一定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对海外游客有较大吸引力。内地改革开放后,海外游客可直接进入内地,享受更浓郁的中华文化及景色,一定程度影响了香港的相对吸引力。另一方面,对内地游客来说,香港景点少,商品价格并不低廉,旅费也不比东南亚便宜,吸引力有限,影响「回头客」,若不加改进,旅游地位会下降。
香港资讯业目前有一定优势,但内地信息化发展一日千里,会很快赶上,从手机在内地迅速普及,可见一斑。在其它专业服务方面:香港制造业北移,服务业服务对象减少;现时专业人员大批北上,除证明内地市场广阔外,也证明香港市场收缩;此外,随着内地服务业发展,自己培养的专业人才愈来愈多,也对香港服务业及专业人士的需求造成影响。
创新能力港相形见绌
经济竞争关键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进而是教育的竞争,香港在这些环节都存在不少问题,面对内地激烈竞争。如经济发展靠吃老本,技术大都靠「拿来主义」,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转型意识不强。不少政府官员及商界人士还认为这是香港「扬长避短」,理所当然。又如本地科技人才缺乏,引进专业人士无大手笔、大优惠,吸引力不强,由于制造业式微,本地人才培养偏重于商科,社会急功近利。这与内地近年大力提倡自主创新,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鲜明对照。笔者日前已就广东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撰文,对比分析,指出香港之不足。在人才方面,内地不拘一格,高薪引进海外及港澳人才,吸引留学海外人才回流,自己也大力发展教育,各方面人才如泉涌。这种势头,令香港相形见绌。
政府管理方面也面临挑战。现时内地政府管理经济大都有规划、有远见、有魄力、有恒心,有成效;反观香港政府尊崇市场万能,无为而治,放任自流,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不少商人十分短视,只热衷于炒楼炒股,不愿作长线投资,经济偏重于房地产发展,有人还想把这一炒卖游戏引入内地,曾引起一段「虚火」,但目前中央正采取众多措施,压抑过热房地产,以实际行动摒弃香港以房地产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坚持市场同行政手段结合,令经济有序、稳健发展。
坚持经济发展为中心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香港不少市民仍自我感觉良好,缺乏忧患意识,看不到本港竞争力下降、地位相对下降的趋势,在同内地合作上,还存在大香港主义。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人仍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取一步到位的普选方面,宁要普选,不要经济,争拗不断,严重影响了香港对面临的经济挑战的注意力及研究,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经济发展,这同内地坚持构建和谐社会,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不可同日而语。
中央对香港长远发展所面对的问题及其严重性,已有明确认识,最近中联办主任高祀仁就转达了中央对香港两大期望:抓住机遇谋发展,包容共济促和谐。这体现了中央政府的用心良苦,的确很有针对性。
作者为大学教授,资深经济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