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中国信息化杂志领域信息化采访后记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信息化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11日 点击数:

 常有人问,信息化是什么?
  有人说是机遇,有人说是使命。

  而中国信息化杂志采访领域和区域信息化建设,所到之处,感受最深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


  感受责任

  ——中国信息化杂志领域信息化采访后记

  中国信息化杂志 记者/苗谦兵

  当老百姓为了生计而发愁时,有人在思考。

  当老百姓想外出打工,而又总是被骗时,有人在思考。

  当老百姓望子成龙时,有人在思考。

  当老百姓看不起病时,有人在思考。

  当犯罪嫌疑人被超期羁押时,有人在思考。

  让老百姓活得再舒心一点,这是政府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政府的决策者们一直在为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思考。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递手段多样化了,电话、手机、网络等信息传播方式的普及,为政府更好地为百姓服务提供了平台。

  政府要通过信息化的方式为老百姓提供权威咨询。

  政府要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提升办公效率,提高对百姓的服务质量。

  政府要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提高管理水平,以便为更多的老百姓服务。

  我国政府已将信息化的发展列入国家战略。

  各领域信息化的决策者与实践者们深知,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强烈的使命感、紧迫感与机遇感驱使着他们为信息化建设忙碌着。

  当中国信息化杂志分赴各省市采访领域信息化建设时,所到之处感受最深的是信息化建设者们强烈的责任心。

  想农民所想

  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农民最怕假的生产资料广告。

  到底种什么能多赚点钱呢?

  中国的大部分人口是农民,人均不足二亩地,农民更想知道种什么能卖出去且利润高。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中央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给农民提供充足的、及时的、可靠的农业市场信息和技术咨询,是各地农业部门信息化工作的重点。

  当中国信息化杂志记者采访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信息中心主任牟恩东时,知道了他整天为这些事苦恼。

  政府对农业信息化投入的资金是有限的,毕竟需要政府投入资金的领域非常多。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为农民提供最实惠、最真诚、最有效的信息和咨询,牟恩东除了要学习各地的农业信息化经验外,还要进行深入的思考,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最适合辽宁省农业信息化的路子。

  这是他的责任。

  “三电合一”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种服务模式。然而,单纯的自动语音信箱弊病很大,无法行通。在对很多地区的语音信箱研究之后,辽宁最终走上了“以人工服务为主,自动语音为辅”的路子。

  人工服务成了辽宁“三电合一”的生命力所在。

  牟恩东说,采用人工服务为主的辽宁省“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让辽宁的农民感到,最准确、及时的农业信息“远在天边,近在耳边”。

  牟恩东找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切入点。

  牟恩东只是众多农业信息化推进者的代表之一。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努力找出适合本部门需要的信息化建设切入点,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信息化实践者们共有的品质。

  关注民生

  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人多地少,鼓励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是增加当地百姓收入的最好方式之一。

  然而外出打工又怕干活不给工钱,也怕受了欺负没人管。

  河南省许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赵军英,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她从上任之初就非常重视许昌市的劳动保障信息化工作。

  许昌市的金保工程做得非常好,系全国“金保工程示范城市”。

  许昌市的金保工程除了要完成“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目的外,赵军英还有自己的打算。

  原先,许昌的劳动就业服务部门采用手工记录的方式对就业人员进行管理,信息匹配非常麻烦,有时为了匹配一个职位,需要查阅大量的就业登记表,办事效率不高,并容易漏掉某些合适的人选,工作人员的大量时间都用来匹配就业数据上了,根本没有能力和时间拓展业务。

  将匹配工作交给计算机来完成后,不但职位匹配速度大大提高,而且职位匹配效率和准确度大大提高。节省出来的人员,可以将主要工作放到业务发展上。

  许昌在就业人员登记入库方面实行全市普查,劳动就业管理部门通过基层的35个社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业务经办机构,全面收集全市从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到城镇百姓的就业人员信息,变原来的等待就业人员报名,为包干到人实施逐户调查、发放就业人员登记。

  许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服务能力提高了,就业人员数据库里的数据增加了,同时也增加了许昌市劳动保障部门对劳务需求企业的服务能力,毕竟很多企业更愿意通过政府渠道寻找劳动力,这也同时提高了政府对老百姓就业的管理能力。

  老百姓更信任政府为他们提供的就业机会,毕竟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还是比较安全可靠的,许昌老百姓通过政府外出打工,也会少受骗,出事有人管。

  赵军英重视金保工程,通过内部业务重心调整,将政府对老百姓的服务更深了一步。

  举手之间,运筹帷幄的能力着实令人钦佩。

  正像赵军英所言:“我们已经尝到了信息化的甜头。”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历史使命,驱使政府的决策者们要通过各种方式最大化、高质量的为老百姓提供服务,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这同时也要求信息化的实践者们要不断学习、积累信息化建设经验。

  魄力+探索

  当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孩子,坐在破旧的教室里,听文化程度并不太高的老师给他们讲课时,孩子们的父母或许正在家里忧心。

  经济落后,水平高的老师不容易被留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就这样被拉开了,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正因如此,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视,毕竟国家需要人才,更需要培养人才,决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而导致孩子接受教育的不均衡。

  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主任何爱军的故事或许有些特别。

  教育信息化是个工程,需要的投资太大,仅靠政府投资是很难做起来的。

  五年前,当何爱军调任湖北省教育厅科技处任副处长时,他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担任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的主任,当时他还几乎是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门外汉,他说:“那是2002年1月6日,省教育厅路厅长找我谈话,厅党组希望我接受这个任务,并给我3天时间考虑。“

  由于当时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刚刚组建,任务艰巨却包袱沉重,几乎没有真正专业的网络人才队伍,设备、技术、资金更是十分短缺,要实现教育信息化谈何容易。

  尽管家里人不同意,何爱军经过反复考虑,还是接受了中心主任的重任。“我觉得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大事业,有厅党组的重视和支持,我愿意去尝试!”带着这种创业的激情和冲动,何爱军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义无反顾地向这个陌生的领域进发。

  何爱军带领同事从信息化政策、法规,信息化相关书籍等学起,广泛请教专家,国内外多方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初步的全省发展规划。“这个规划既符合当时实际,也具有超前性,我们现在做的还是依照那时的规划进行的。”何爱军说。

  创业总是艰难的。面对各种困难,何爱军一直在思考中心的发展之路,他说,“发工资都困难,着急啊,前半年几乎天天晚上都睡不着觉。” 经过调研、思考,何爱军认为,最重要的应当转变思想观念,放下政府机构的架子,要像市场上的公司提供产品和服务一样,向用户提供优质的教育信息服务。四年多的探索,何爱军带领同事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市场化之路。

  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等形式,湖北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已开发出了“楚天名校”校园网平台、教育办公自动化平台、“课件工场”制作工具等十多个教育软件产品。这些产品中心均自有或与合作开发单位共有知识产权,且功能实用、性能稳定。目前,大部分软件产品已在湖北省内投入使用,反映较好。其中“e21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智能检测软件”已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确定为全国唯一检测软件,e21教学质量分析系统解决了学生成绩与教师考评动态管理与存档的难题,受到了学校的欢迎,正在全省推广。

  招生查询是e21网站面向市场的又一举措。在湖北省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的过程中,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首创网上招生视频直播,高标准构建了招生录取的整套网络信息服务软硬件系统。

  网站配合省招办在招生网络信息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全国在鄂招生的1600多所高校在该平台内实现了向社会提供网上信息发布、政策查询、网上答疑、网上直播、网上查分、查录取状态等多项服务。何爱军告诉记者,e21网站招生信息网络系统所有的公共信息都是免费的,只有少量的个人信息查询会收取低廉的费用。

  除此之外,e21网站还开发了教育短信、网站外包、商业链接、系统开发、IT培训等服务模式。成立之初,湖北教育信息网收入不到100万元,现在年收入已经实现1000多万元,并已开始从湖北走向全国,实现了网站的跨越式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面对教育信息化需要大量投资的瓶颈,不少地方采用市场运营的方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一种出路。

  湖北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既开发出了好的教育课件,又维持了教育信息化的良性发展,随着教育课件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好的课件可能也会相当便宜,欠发达地区的孩子可以凭借专业的教育课件上课,或者通过远程网络课件上课,这是解决教育水平不均衡的好办法。

  魄力、敬业,加上不断学习的能力,是何爱军走向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条件。教育信息化是个系统工程,像何爱军这样的教育信息化实践者深深懂得,任重而道远。

身先士卒

  老百姓常说:“有什么别有病。”

  老百姓真的很怕生病。

  生病除了自身难受不说,老百姓也怕负担不起医疗费。

  一些医院为了赚钱,往往会对老百姓下“黑手”,故意开高价药,又或者这个病说成那个病了,类似事件屡屡发生。

  作为医院的主管部门——卫生系统,加强对医院的管理能力,是各级卫生部门经常思考的问题。

  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李兰娟在接受中国信息化杂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对卫生信息化的重视,就源于自己对百姓看病问题的重视。

  1998年,李兰娟出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

  上任伊始,她就把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浙江省卫生厅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首先是建立卫生信息化机构,成立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

2000年,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2000年-2010年),提出了“以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技术为手段,建成与医疗卫生服务、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相适应的覆盖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网络系统,开发和利用卫生信息资源,为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单位、社会及大众提供卫生信息服务”的目标。

  今年,又制定了《浙江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建成一个网络畅通、应用全面、资源共享、标准统一、系统安全可靠的卫生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卫生政务电子化,医疗服务网络化,公共卫生管理数字化,促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科学化、现代化;卫生信息化指数和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卫生信息化率(初级)综合指数达到 80%以上”的目标。

  五年来,浙江省本级财政投入卫生厅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约2000万元,全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累计投入约3亿元。有人说,信息化是“烧钱”的,李兰娟觉得烧这个钱是应该的,也是合算的。拿医院来说,在实现医院信息化建设前,各种跑、冒、漏、滴的现象(尤其是药品非正常流失)占医院收入的5%左右,有的医院达到10%。实现医院信息化建设后,加强了各项管理,不仅大幅度减少了各种跑、冒、漏、滴现象,还减少了物质和药品的库存和损耗,增加了资金的周转率,提高了医院效率。

  浙江省卫生厅的信息化成为了全省机关信息化的领头者。在浙江卫生厅机关,哪位处长如果提不出信息化管理思路,就不是合格的处长;哪位公务员如果不会使用计算机,就是不合格的公务员;并在一定的时期内取消纸质公文流转和各种会议、文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强化信息化的意识。

  李兰娟是学医的,不太懂信息技术,但是为推进卫生信息化,她强迫自己去学。李厅长坚持看电子文档,如果出差在外,也要求机关人员用电子邮箱将文件传给她,在网上修改、审批各类文件,这样给自己的工作也带来方便。

  正因为李兰娟带头学信息化,使得浙江省卫生信息化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卫生信息化,关乎百姓病历管理,关乎医院管理,关乎卫生资源的整合,关乎医疗水平的提高。只有卫生信息化发展了,政府才能管好卫生事业。

  尊重权利

  曾经,云南对犯罪嫌疑人的超期羁押位居全国第三,对云南省不了解的人,会说云南检察机关漠视生命。

  中国信息化杂志记者对云南检察机关采访时了解到,云南地域辽阔,尤以崎岖山地居多,交通十分不便。

  毒品犯罪,在云南的死刑犯罪中,占到40%;在普通刑事案件中,占到10%左右。但这些案件大都发生在边疆基层。为了批捕或者提起公诉,云南省检察院承办人员往往要翻山越岭下到基层,一走起码就需要5、6天,有的甚至要10多天,而审查批捕法律规定时间只有7天。对于云南省来说,干警可能还没来得及到达发生地,就已经超期了。

  云南检察信息化的发展,使云南省检察院改变了这种局面。

  云南全省149个检察院的网络已经互连互通,检察干警再也不用长途跋涉,只要进入视频会议室,就可以通过专线网交流沟通。

  无论是远程案件会诊,还是远程提审嫌疑犯,都可以足不出户。远程审讯不仅节约了诉讼成本,更重要的是省去了路途往返所占用的大量办案时间,这为依法办案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云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李春林说:“超期羁押是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一种侵害,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一根高压线,谁也不能碰。”

  云南省检察院非常重视检察信息化的发展。运用信息化手段办案首先要让检察干警学会,并养成习惯。虽然改变习惯很困难,但云南省检察院还要迎难而上。开会动员,组织干警到深圳、上海等地去参观学习。

  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当云南检察干警们亲眼看到兄弟省市的信息化工作方式,已经远远地把云南检察院抛到了后面,非常震撼。

  云南省检察院检察长李春林的办法奏效了,云南省检察信息化建设走到了全国的前列。云南省实现了近乎零超期羁押。

  一次次采访,一次次震撼,中国信息化杂志采访小组,每次采访归来,总在一起交流采访的见闻。强烈的机遇感、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是中国信息化杂志记者采访过的信息化建设决策者和实践者相通的心境。

  感受高效率

  中国信息化杂志社记者郭俊到浙江采访检察信息化,从来没有想过一日内要把浙江转一圈,然而采访浙江检察信息化工作就让郭俊完成了这一“壮举”。

  郭俊走下杭州火车站的站台,浙江省检察院技术处的检察干警就在车站等着。

  见到技术处处长黄世军,几句交谈后,黄处长就开始给郭俊补起“课”来。

  检察系统是一个特殊的团队,许多工作的开展,有如军队,纪律严明、分工明确,整齐划一。

  检察院的工作保密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其肩负着太多的责任和使命,其信息化工作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然后是流程的规范。

  黄世军帮助郭俊,将采访的时间安排得很满。

  黄世军总喜欢说这样一句话,任何事情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黄世军邀请郭俊到各地市的检察院去转一转。

  杭州在浙江省的北部,宁波在浙江省的东部,靠海。第二天上午,技术处的两位检察干警就陪着郭俊驱车到了宁波,采访北仑区的检察信息化工作。

  浙江金华又位于江苏省的南端。

  午后,检察干警又与郭俊驱车前往金华金东区采访。

  午夜回到杭州。

  郭俊觉得很累,查看地图方知一日之间绕着浙江转了一圈。

  郭俊感慨地说,其实,陪同采访他的检察干警更累。

  金华市检察院检察长翁跃强刚好在杭州出差,听说记者要采访检察信息化,立即定下了采访时间。采访在黄世军的办公室进行,黄世军一边听着采访,一边还要处理自己的工作。

  采访结束后,郭俊向黄世军处长表达谢意,说辛苦大家了。

  也可能黄世军是在给郭俊开个玩笑,他说:“其实,我们处的检察干警都想陪你采访,因为在我们看来,这是一次休息机会。”

  郭俊哑然!

  带病接受采访

  贵阳市的劳动保障信息化工作,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负责人希望 中国信息化杂志记者前往贵阳,进行实地采访。

  记者李小毛出发之前,就已经开始做充分的准备,查阅资料,了解贵阳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情况,数万字的资料读完之后,飞抵贵阳。

  贵阳市社会和劳动保障局副局长李鹏,正在住院,听说中国信息化杂志的记者要采访,明知自己身体不舒服,体力不支,还是与李小毛约了采访时间。

  在贵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李小毛见到了李鹏和信息中心负责人。

  李鹏从贵阳的经济发展说到社保的建设,再到社保信息化建设,方方面面,非常生动的给李小毛讲解。

  采访中,李小毛对一些专业术语不明白时,李鹏耐心解释。

  李小毛暗想,如果不是来之前已经开始了解贵阳劳动保障信息化工作,此时可能真成了 “文盲”。

  在交谈过程中,李小毛偶然发现李鹏的额头已经渗出细微的汗珠。

  其实,贵阳有“森林之城”的美名,整个城市大部分被森林覆盖,气温并不高,不太容易出汗的,李鹏的确体力不支了。

  采访一直从早上9点钟进行到中午12点钟。

  李鹏介绍了贵阳市整个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发展的情况。

  采访结束后,李鹏说了声“有点累了”,才又回到了医院。

  难忘感动

  中国信息化杂志赴各地采访领域信息化的记者,每次采访归来,都能说出令人感动的故事。

  浙江省检察院技术处处长黄世军曾对本刊记者郭俊笑着说,自从开始搞信息化,就没有了周末的概念。

  本刊的另一名记者曾亲眼目睹河南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信息中心副主任王孝礼,在许昌主持河南“金保”系统测试工作,三天两夜只睡了7个小时。

  广西省农业厅厅长张明沛,曾经的一句肺腑之言感动得本刊记者李小毛直想流眼泪,那句话到现在一直留在李小毛的记忆里。“凡是为农民做的事情,我们都是不惜血本的,对农民分文不收。我们无偿提供各种农业信息,为了是把新的产业搞起来。”

  四川省卫生信息研究所所长易昜曾告诉本刊记者胡雪琴:“当时,研究所组织了一批年轻人封闭搞开发,其中,几个毕业生非常优秀,我们很希望能将其留下来。省厅常务副厅长沈骥(现已担任厅长),当时在德阳出差,还要赶往其他地方开会,闻听此事,不辞劳苦,特地绕回成都,来此看望,足足逗留了一个小时才驱车而去。求得信息化方面的贤才,是我们西部地区领导最关心的事情。”

  济南市人民检察院信息中心分管视频会议系统的副主任李东的故事,更让本刊记者王逍君感动。他刚刚出生20天的孩子突然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而且是非常特殊的一种。李东完全可以,以此为理由让别人来分管这个工作,可是他没有提出来,也没有请假,而是一心扑到了工作上。赶建视频会议室,时间紧,任务重,当时在天花板上留了个80厘米高的通道,为了检修,李东爬上爬下,工程结束,他瘦了15斤。

  太多不能一一列举的故事,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筹集信息化建设资金,整天东奔西跑,跑审批,想办法。

  为把握项目,看资料,啃书本,找专家,拜老师。

  为与他人合作,想点子,出方案,找关系,与他人谈判。

  为培养信息化意识,找老师,做培训,甚至把队伍拉出去学习。

  为把握工作流程,啃资料,做流程图,找专家咨询。

  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就是这样,有明确目标,但没有统一模式,信息化决策者和实践者,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交流,不断地共勉,不断地朝着信息化这个大方向前行。也正是领域和区域信息化建设者们强烈的责任心,深深感动着、激励着中国信息化杂志,要无愧于深入报道信息化实践的使命。也正是这一个又一个故事,使中国信息化杂志,更加坚定了要做独树一帜的信息经济传媒的信念。

  与信息化同行

  中国信息化杂志区域版负责人逯阳总喜欢说,到各地采访,信息化决策者和实践者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充分支持,中国信息化杂志是“沾”了信息化战略在各领域不断推进的光。

  逯阳约访的电话打到山东省农业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时,处长刘子杰谦虚地说:“我们做得还不够好,但是欢迎你来。”

  逯阳赶赴济南。

  农业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派车接到本刊记者后,路上还在对本刊记者逯阳说,:“我们厅长很务实,从来没看过他接受记者的采访。”

  第二天,山东省农业厅厅长战树毅,出差刚回到济南,由于连续紧张的工作,腰椎间盘突出的旧疾复发了,原本该在家里休息。

  逯阳听说领导身体不好,本不想再打扰了,农业厅的工作人员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又给战厅长打电话进行沟通,最终约好了第二天的采访。

  采访结束,跟记者道别时,战树毅厅长说了一句题外话,“您是我接受采访的第一位记者。”

  领域和区域信息化建设者们对信息化的重视,使得中国信息化杂志记者得以顺利采访到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民政部副部长、审计署副署长、福建省副省长、吉林省检察院检察长、云南省检察院检察长和有关部委信息化负责人、有关省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信息产业厅厅长,农业厅厅长,卫生厅厅长、审计厅厅长等高端人士,也使记者更感到了肩上所负的责任。

  信息化的决策者对信息化的重视,使得中国信息化杂志有机会采访到许多高层领导,他们对信息化理解之深,激励着中国信息化杂志的记者不断地去探索中国信息化的脉络。

  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学习,每一次对信息化建设者责任心的感受,对记者和杂志都是一次洗礼。

  每一个领域、每一位领导对中国信息化杂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都使中国信息化杂志记者真切体会到,这份光荣源于国家信息化战略日益受到重视、日益加快。

  每一位采访记者在感受责任中感动,也正是这份感动,给了中国信息化杂志强劲的动力。

  中国信息化杂志将无愧于这个信息时代,无愧于中国信息化。(刊发于中国信息化杂志《领域信息化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