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信息化 服务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
陈金梓
(福建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办)
摘要:农业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新农村建设的五个要求,论述了农业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重要推动力和关键要素。通过介绍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海峡西岸新农村的思路。
关键字:农业信息化新农村 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重要推动力和关键要素。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信息网络、信息服务的优势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用农业信息化带动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和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信息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不仅有助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可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是覆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的重要举措和关键要素。
(一)“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信息技术不仅能为生产发展提供全面快捷的服务,辅助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而且能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加生产效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信息技术还能促进农产品销售,实现产销对接,加快其由产品到商品的转变。
只有实现了“生产发展”,才能使农民“生活宽裕”,才能有经济实力改善生存环境,实现“村容整洁”。
(二)“管理民主”需要农业信息化
由于农村人口和乡村组织数量多、地域广、差别大,其组织管理和服务难度较大。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实现对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上传下达,实现政务公开和管理民主,对提高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密切干群关系,推动基层管理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三)“乡风文明”需要农业信息化
利用电信网、计算机网、广电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开展劳动力有序转移,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机会等方面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持。因此,推进农业信息化将缩小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农村城镇化,为农民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我省农业信息化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现状
1、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比较完善。“十五”期间,全省9个设区市、所有农业的县(市、区)和79.5%的乡镇都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或农业155服务机构,所有设区市和70个县(市、区)开通了网站(页),专职农业信息工作人员有450余人,发展农村信息员7601人(其中3204人已通过农业部认定认证)。
2、农业155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农业155是我省专门开通为“三农“服务的热线。目前,全省所有设区市和县(市、区)都开通了969155热线,省农业厅设立农业155指挥协调中心,9个设区市农业局设立农业155指挥调度中心,所有县(市、区)设立农业155服务中心,共建立710个农业155服务站。通过四年的发展,农业155基本形成省、市、县、乡四级一体的信息服务体系格局。
3、加快了农业信息应用系统开发
以“福建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全省已开发了农业实用技术库、农业专家数据库、农业政策法规库、土壤资源数据库、农业资源综合数据库、福建省农业资源矢量图库 、福建省农业资源区划资料库、福建省名特优新农产品资源数据库等8大主要数据库。开发建设了省级农业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以及相应的实用软件。
4、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成效日益显现。“十五”期间,全省已有582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8个农村合作中介组织,4466个行政村,21783个农业生产经营大户,5838个农村经纪人,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和其他有效形式得到农业部门的信息服务。农业155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市场信息服务、涉农法律咨询、涉农投诉受理等各类服务101.58万人次,组织高中级技术人员直接赴现场解答和处理21.23万人次,举办技术培训班15002场,累计接受培训人数达到了108.52万人次。
5、涉农部门资源整合初步取得成效,“福建三农服务网”投入试运行。“福建三农服务网”是由福建省“数字福建”办负责指导协调,福建省农业厅具体组织实施,福建省农办、福建省水利厅、福建省林业厅等17个涉农单位共同组成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整合涉农12家网站,建设“福建三农服务网”,以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福建三农服务网”已于2005年11月15日试开通运行。它的开通运行,标志着我省农口信息资源整合工作迈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为今后的平台整合和信息体系整合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福建三农服务网”又增加了组织、教育、民政和计生四个部门,各项建设正在进行中。
(二)存在主要问题
1、信息服务到基层和广大农民的“最后一公里”工作还不到位。2、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的开发不够。
3、信息工作队伍服务能力、人员数量不能满足需要。
4、涉农部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程度不高。
四、推进农业信息化,服务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一)以“福建三农服务网”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1、切实抓好网站信息的更新充实。通过加强与涉农各单位的协作,制定详细的信息管理、采集、发布制度,提高网站的信息采编和加工分析能力。同时,要通过建立稳定的基层信息点,使信息采编渠道更为多样、信息内容更为丰富、信息来源更为实用可靠。
2、加强网站的宣传工作,提高“福建三农服务网”的知名度。要在新浪、搜狐、网易等知名网站上设立链接,进一步扩大网站的影响。要与知名的搜索引擎服务商建立链接,让使用者方便快捷地搜索到“福建三农服务网”。
3、做好信息服务体系整合。主要是抓好各部门的信息员队伍整合。通过涉农各单位在市、县、乡(镇)、批发市场等已有的基层信息服务队伍,仍按现行管理体制运行,并通过筛选、扶持和培训逐步整合到三农服务网体系中,逐步形成联结省、市、县、乡和各行业信息员队伍的工作体系。
4、进一步扩大三农网的应用领域。要利用三农网开展网上政务、网上审批、农业科技培训、外出务工就业、农业招商引资等服务,为我省农业与全国农业的对接互动提供信息桥梁,并逐步将三农网办成农村的综合工作网,全面提升福建省三农信息综合应用与服务水平,使其真正成为农民朋友的贴心网、致富网。
(二)抓紧实施“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工程建设,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全面实施“金农”工程。“金农工程”是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点工程。要根据全国统一的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在实施好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及早规划设计和及时启动二期、三期工程。
2、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工程建设。“三电合一”工程是农业部在全国推广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种信息载体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联互动。要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传播到乡村,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平台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
(三)开发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行政工作效率。
要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重点开发完善一批监测、预警、监管、服务的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同时要加快建设全省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视频系统,使全省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工作能及时得到研究和布置,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行政工作效率。
(四)继续以155工作为重点,开展多形式的服务。
要继续利用155的队伍、网络和行政资源,更加紧密地结合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利用电话、广播、电视、报纸、宣传单(卡)、广告牌、宣传标语等形式,开展多形式的服务。
(五)加强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创新服务机制。
队伍建设主要是提高农业信息从业人员素质,要通过集中培训、分级培训、以会代训和远程培训等方式,提高农业信息人员的业务水平,强化队伍素质。同时要加强农村信息员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主要是对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分析、交换、发布等各个环节都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服务机制要有新探索。如果简单沿用传统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向推进信息服务,往往造成我们“热”,农民“冷”,有的时候“费力不讨好”。其实是没有“对症下药”,忽视了农民对信息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必须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