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气象信息化进程,服务海西经济区建设
陈 自 力
(福建省气象台 福州350001)
摘 要
我省地处东南沿海,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气象灾害多发的省份,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春季有雷暴、冰雹、暴雨、寒害和沿海大风,夏季有台风、高温和干旱,秋季有寒露风和秋旱,冬季有寒潮和沿海大风。登陆福建的台风平均每年有1.92个,最多的年景可达5个。影响本省的台风平均每年有2.93个,最多的年景可达9个。进入二十世纪年以来,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少则数十亿元,多则上百亿。去年“龙王”台风登陆我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七十多亿元。经济愈发展,气象灾害的影响愈发严重。面对频繁发生的气象灾害,气象事业必须把防灾减灾放在气象公共服务的首位,加快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及时、主动、准确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气象服务产品,从而为政府决策和防灾减灾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进一步推进气象系统信息化建设,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水平,可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可靠的保障,更好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
关键字 气象 信息化建设 防灾减灾
1 引 言
中国气象局针对国家经济建设对气象服务日益提高的需求,提出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三个气象的发展理念,即“公共气象”要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公共服务手段、增加公共服务产品、提供公共服务质量,更好地发挥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性作用;“安全气象”要从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科学规律出发,为国家军事安全、国土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食物安全、空间安全、水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提供全方位的天气预警预报和气候预测预估等气象保障服务,更好地发挥气象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资源气象”要合理利用光、热、水、气等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气象资源,合理开发空中水资源以及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使气象资源真正成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更好地发挥气象事业对可持续发展深远的前瞻性作用。
我省气象系统经过“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三期工程的建设,初步建立了覆盖全省的气象综合观测网、全省气象信息通信网,构建了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及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在我省气象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日常天气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2 我省气象现代化建设现状
福建省政府、中国气象局历来重视我省气象事业的发展,1993年,福建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决定共同投资合作,在福建省建立全国第一个省级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以提高我省防抗气象灾害的能力,经过一、二、三期工程的建设,在我省建立了气象雷达探测系统、自动气象站观测系统、气象信息网络通信系统、数值预报高性能运算系统、气象信息存储检索与共享系统,全省视频会议/可视会商系统,大大提高了我省气象综合观测能力、信息传输及综合处理能力,为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提供了综合支撑平台。
2.1 综合观测系统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省的气象观测网络初具规模,目前,已初步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布局基本合理的综合观测系统。先后建立了一百多个自动气象站(包括海岛站),还在福州(长乐)、厦门、南平及龙岩建了四部新一代多普勒气象雷达系统(全国首家雷达探测覆盖全省的省份),全省还建立了三部L波段探空雷达,还建立了多站式雷电探测系统,在省数字办的支持下,建立了EOS/MODIS卫星数据接收处理与共享系统,为建设一体化的气象观测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全省已建立了一百多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了每县一个观测站,并在重要的地区还布设了加密观测站,在台山等地建立九个海岛气象观测站,以加强对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地区的气象观测。全省各地观测到的数据每小时实时传输到省局气象信息中心,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来临时,能做到每分钟观测传输一次,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重要的分析资料。
我省在福州、厦门、邵武等地建有高空探测站,都装备了L波段探空雷达,每天北京时08点、20点观测到的资料,通过全国气象地面宽带网传输到北京,参与世界气象组织各成员国的数据交换。
在福州(长乐)、厦门、南平及龙岩建立四部新一代多普勒气象雷达探测系统,是全国首家雷达探测覆盖全省的省份,观测到的雷达资料每六分钟一次,通过卫星通信及全国气象地面宽带网传输到北京,参与全国气象雷达拼图,新一代多普勒气象雷达探测系统对暴雨、冰雹、台风等灾害天气预报服务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省在省气象台及各地市气象台均建立了风云2号卫星云图接受系统,实现了每30分钟接收一张气象卫星云图;在福州还建立了EOS/MODIS卫星数据接收处理与共享系统,实时接收到的EOS/MODIS卫星数据通过政务网向省海洋局、省地震局提供资料共享服务。
全省建立了福州为中心站,厦门、龙岩、南平、武夷山、德化、宁化、平潭及福鼎为分站的多站式雷电探测系统,能将探测到的数据在几秒钟内实时传输到中心站,加入全国范围的雷电监测系统,建立雷电信息共享资源数据库,为社会和公众提供雷电预报和防护服务。
2.2 信息网络系统
我局依托数字福建政务信息骨干网,建立了省地气象信息通信网络系统。我局是政务信息网首批接入单位之一,于2002年1月实现与政务网的联网; 2002年-2003年进行气象专题信息改造;2004年通过验收,并在政务网提供共享服务;同时开通”福建气象”网站,实时发布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各类气象信息等;通过”福建要情”网,传送重要天气报告、灾情报告等;.2003年10月,建立省-地通信骨干网,实现全省大气探测资料的实时传输(雷达资料每六分钟一次,城市预报).2003年开始建设省地视频会议/可视会商系统,2005年初完成省气象局与9地市的会商系统;.2004年完成IP电话建设,同年开通省局与九地市之间IP电话;.2004年-2005年建立EOS/MODIS卫星数据接收与共享系统,2005年5月通过验收,目前已投入业务使用近一年;建立全省lotus应用系统,具有电子邮件、信息发布等功能。并通过卫星通信连接全国气象系统的lotus系统。
福建省气象局信息网络拓朴图(略)
我局通过全国气象卫星综合业务应用系统(9210工程),实现我省与国家气象局的气象资料实时交换,为我省气象预报、气候预测、气象科研、气象信息共享提供基础性的数据,是我省气象业务重要的支撑体系。
我局到北京国家气象局的通信租用电信的宽带网,带宽为3X
2.3 气象服务平台
天气会商是制作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通过会商,预报员共同讨论、分析天气形势及其演变过程,发挥个人和集体智慧,以提高预报准确率。天气会商是气象部门特有的、最常见的一种工作方式,所有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成功预报都是在周密会商的基础上做出的。因此,会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参加会商的预报员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是以各种气象探测资料和数值预报分析产品为依据,再经过自己的分析做出判断。因而要求视频会议/可视会商系统在传送现场视频信号的同时,传送计算机画面信号。
福建省气象局的视频会议/可视会商系统是基于“数字福建”政务信息网内部IP数据骨干网设计的,通过采用VPN技术及QOS策略充分利用了“数字福建”这一政府公用网络平台运行专用业务系统。利用“数字福建”政务信息网,一方面提高了“数字福建”网络平台的利用率,丰富了网络应用,另一方面也有效节约了福建省气象视频会议系统项目的资金投入。 福建省气象局视频会议/可视会商总体框架基于H.323标准。
目前,省气象台每天上午8点通过该系统参与全国预报会商,10点钟进行省地会商,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来临时,省气象台与中央气象台、各地市局气象台保持实时在线,以密切注视最新的天气变化。
(图略)
目前,全省气象部门制作的各类天气预报、预警信号、决策服务等内容,均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视、报纸、广播、手机短信、气象网站、传真等方式发布,专业气象用户还可通过微机终端调用的方式获得气象信息。
省气象台还通过“福建要情网”向省委省政府提供各类重要天气报告,为领导防灾减灾决策服务。
为了方便公众及时获取各类气象信息,我局在互联网建立了“福建气象”网站(WWW.FJQX.GOV.CN),以实时发布各种天气预报、气象信息、农业气象、气象新闻、气象科普等内容,“福建气象”作为福建省气象局的门户网站,还承担着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等任务。我局还在政务网上建立了“福建气象”网站(WWW.QXJ.FJ.CN),实时发布与气象有关的内容,
3 气象信息化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
随着社会发展,气象服务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气象业务体制与气象事业发展的不相适应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探测体系不够完善,站网密度不高,尤其是海上探测能力薄弱,一站多能还有较大差距,新拓展的业务所依托的探测系统很不健全。二是预报服务能力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指导产品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还不高,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品种、质量、传播渠道等还不能很好满足社会需求;专业气象预报还相对薄弱,业务工作的科技支撑不强。三是各级业务分工还不够合理,相应岗位设置不够健全,业务管理滞后于业务发展。四是气象及相关信息资源共享还不够充分(包括部门内外),大中型气象技术装备和自动站维护保障能力有待提高。五是教育培训及人才培养工作滞后于业务科技的发展,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和一线业务骨干相对缺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明确了海峡西岸的概念和福建的定位。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就是构建包括防灾减灾在内的九大支撑体系。这为福建省气象事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对福建省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福建省气象部门将在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部门“三大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总体方案的指导下,制定了福建省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促进福建省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1目标
建立基本满足社会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分工合理、保障有力的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全面提升我省气象科技水平和业务能力,特别是天气雷达应用、热带气旋和暴雨的预测、海洋气象等方面的科研水平和业务服务能力,巩固和提升气象事业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2 任务
在提高各种观测质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天基、空基、地基相结合,自动化遥感、遥测一体化观测系统,实现高时空分辨率、全方位和高精度观测。探测范围逐步向海洋延伸,加强重点区域应急观测业务。
气象通信网络业务实行省、市、县三级布局。根据总体设计要求,通信网络逐步从9210卫星通信系统向以电信公用商用基础设施为主的宽带网络转移,形成以地面宽带为主,卫星通信为辅,综合使用GPRS、CDMA、扩频等无线通信方式的综合通信网络。
加强和完善省、市之间的宽带通信(见附图
因地制宜地采用有线方式,或采用GPRS、CDMA等无线传输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建立以卫星DVB数据广播为主、覆盖全省各级气象台站的数据接收系统。整合全省信息网络系统资源,完善、优化和升级局域网系统;健全和完善信息网络系统管理制度和安全规范,建立省级网络信息安全监控系统,对网络的信息流进行监控。
4 结束语
中央决定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写入发展纲要,明确了海峡西岸的概念和福建的定位。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就是构建包括防灾减灾在内的九大支撑体系。这为福建省气象事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对福建省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省气象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保驾护航,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辅导读本》,气象出版社,刘英金,2005。1
[2]《福建省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