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是福建省“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福建省电子信息行业最大国企的“掌门人”,省电子信息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捷明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定位是——
信息产业是福建省“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刚刚闭幕的省第八次党代会也提出,要着力建设海峡西岸国家信息产业基地等7大基地。
面对新目标、新任务,福建省电子信息行业最大的国有企业——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省电子信息集团”)将如何定位?如何发展?
省电子信息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捷明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发展,建设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发展路子,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牵引力、带动力、影响力,为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升级与发展做出积极努力,把省电子信息集团打造成海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点,撬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升级与快速发展。”
持续:六大关键
问:你们制定的《省电子信息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为企业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5年你们有何打算?
答:“十一五”期间我们的打算可以归纳为6个关键词:“战略”、“基地”、“项目”、“资金”、“合作”、“创新”。
“战略”:“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这是省电子信息集团一贯以来的发展战略,今后还要坚持这一发展路子。“专业化”是指专注于IT产业的部分优势领域;“规模化”是指产业产品的生产经营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国际化”是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地壮大自己。
“基地”:就是建设一个新的生产集中地。我们已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500亩,作为3—4个骨干企业新的国际化生产基地。
“项目”:就是上几个对海西影响比较大的新项目。其中重点会放在IC、LED和其他新型元器件领域。优先要抓好省政府确定的3000亩海西IC产业园的首个8英寸IC制造项目带头带动工作,即牵引海内外资金,1至2年内动工建设1条8英寸IC生产项目。
“资金”:就是要筹措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资金。一是通过盘活存量资产以增加资本金;二是通过改股份制上市,从资本市场持续募集资金以充实资本;三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获取合理财务成本且使用周期较长的资金作为补充。生产性企业微利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必须适应这种转变,尽量减少使用商业银行贷款,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本回报率,增强企业财务抗风险能力。
“合作”:主要指与跨国公司合作,共建显示器件、IC和数字音像产品3条产业链,形成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使之不断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创新”:主要指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强化技术中心作用,迅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使一批自主创新、自有品牌的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问:福建作为全国IT产业大省,与台湾的IT产业有较大的互补性。你们对台合作有何新打算?
答: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强海峡两岸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重点领域的产业合作。省电子信息集团过去与台湾同业已经有了许多合作成果。我国现在已有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IT产业板块,和一个福厦IT产业走廊。我们福建业界人士都希望有朝一日变走廊为一个海峡IT产业板块。因此,我们现在就要加紧努力,加强与台湾同业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要加强IC产业、新型显示器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信我们集团必将为闽台IT产业合作作出更多的贡献!
提升:做少做大
问:您认为国有资本如何在电子信息行业发挥牵引力、带动力、影响力?
答:关键在于做少做大、做活做强。
问:“做少”这个提法很新颖,您能详细谈谈其内涵吗?
答:我先介绍一组数据:1998年到2004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23.8万户减少到13.8万户,减少了42.02%;国有资产总额从13.5万亿增加到22.3万亿,增长了65%;净资产从5.21万亿增加到9.33万亿,增长了79.1%;实现利润从213.7亿提高到7525.4亿元,增长了34.2倍。
世界500强企业的营业额、利润、国际贸易、知识产权、创新能力都占全球三分之二以上。所以,企业不在于多,而在于强大。如果国有企业一味地追求全,什么都做,分散了精力、分散了资源,是不可能做好的。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支持重点企业、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国有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抓大放小。将资源调整到关键领域,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集中。采取包括产业整合、资产购并重组等措施,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少量的企业中,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各方力量,把数量有限的企业做大。
运作:做活做强
问:那么,企业又该如何做活做强?
答:国企机制“不活”,关键问题在于创新不足。当前,创新已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提升国企的创新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推进制度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推进技术创新,提升民族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管理创新,实现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
制度创新的要害是完善产权制度。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实现股权多元化。公司制企业,只有市场特性,没有资本来源的属性。国有企业要鼓励外国资本、私人资本入股,更要鼓励企业内部经营层和骨干员工入股,使之成为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才能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才能搞活用人、用工、分配机制,才能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这是做活国有企业的根本之道。
科技创新是提升民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立足点。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具有相对的科技创新优势的国企,更是责无旁贷。一要加大自身投入,不能存有依赖政府的思想,要肯于投入、敢于投入、善于投入。二要处理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只要自己能解决的就要自力更生;自己不能解决的该引进的就要引进,引进之后就要致力于消化、吸收、再创新,避免重复引进;牵涉到国家安全和战略高技术领域的东西,就要产学研同心协力攻克难关,实现原始创新。三要建立健全内部创新激励机制,充分体现科技创新人员的应有价值。这是国企做强的基础。
在管理创新上,国有企业要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经营,就必须实行国有资本严格的预算管理。这是国资管理的核心,国企管理的中心,国企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实效:改革发展
问:我们了解到,你不仅对如何做好国企的理论研究有兴趣,更重要的是倾力付诸实践。这几年省电子信息集团改革力度很大,发展也有明显成果,能不能介绍一下?
答:改革、发展、稳定,本来就是我们国企工作的主旋律。我们集团是2000年政府机构改革,政企分开的产物。当时底子薄、包袱重,形势逼人。经过六年的发展,我们已全面完成了工厂制改制任务,基本完成了全系统万余名职工的固定工身份转换工作,有120多家中小企业通过改制、转让股权、资产处置等措施,使国有资本顺利退出。在发展方面,我们也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几年来,通过深化改革、资产重组、投资购并,使得国有控股骨干企业,已全面实现盈利;通过自筹资金,引入5家跨国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合资企业,已全面投产获利。这一切,为海西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发挥了较好作用。我们虽然尽力了,但是,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发展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