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投入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电子、机械、石化等行业的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由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零件和原材料的品种多,主生产计划与物料管理复杂,工序质量控制要求严格,以MRP II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是满足企业日常生产管理的必备手段,同时石油化工类企业自身的生产流程控制也必须借助计算机与网络化控制手段和CIMS系统,信息化需求具有内生性特点;另一类是港口物流类企业。厦门经济特区具有港口优势,2004年完成200多万标准集装箱的货运吞吐量,目前已成为全国第六大集装箱中转港口城市,以厦门戴尔电脑为龙头的电子企业拉动的空运业务也在不断增长。各个物流码头、货运代理公司和制造企业为了加强同海外跨国船运公司、港口以及海关的信息沟通与电子数据交换(EDI)接口,必须建立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需求具有外在拉动性特点。
笔者分析厦门企业信息化进程已由导入阶段向成长阶段发展,推动企业信息化需要进行市场细分,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程度,采用不同特点的引导手段。
(一)大型企业信息化应用多年,关注新趋势
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持续十多年,内部已设立信息中心,并建立一批专业的人才队伍负责系统开发、维护,这类企业关注于内部信息化实现之后,如何实现互联网与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整合(如ERP与电子商务的整合),如何实现对现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比如数据挖掘、商务智能和决策分析等),如何借鉴行业先进企业的经验并实施标杆管理,如何加强IT系统的投资回报分析和绩效管理等方面?
(二)中小企业怕风险、讲效益,可理念先行
对于90%以上的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为了减少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风险,提高企业信息化投资回报,可以通过权威中立的专家组织培训,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包括硬件、软件、网络及信息系统)的规划、选型、实施、维护和改进的全面认识,比如,为什么要做好企业信息化规划,如何做好企业信息化软、硬件的选型,如何架构稳定安全的网络系统?如何实现局部信息系统应用向集成化信息管理的转变(比如ERP系统实施方法与案例分析),如何构建和推广企业动态网站实现网上支付型的电子商务等;
(三)推动区域性的企业信息化发展,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1、政府的政策、资金手段要用到实处。目标是将ASP应用平台变成企业信息化的“自来水公司”和“高速公路”,通过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应用可信赖的、有生命力的ASP公共平台,来推动“多、快、好、省”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开展ASP公共平台理念宣传的同时,设立专门课题来进行调查研究;比如(1)应用ASP平台加快产业集聚的政策与实现手段;(2)政府扶持的ASP平台可行性分析(企业自建信息系统与租用ASP平台的实施流程与投入产出效益);(3)ASP平台的服务信用保障与工程监理机制。
2、某些IT厂商不要一味追求技术领先或市场订单,要注重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共同拓展企业信息化市场,促进企业信息化螺旋上升,不断发展,真正做到让ICT(信息通讯技术)融入企业主流业务。
3、行业协会有效创建一个同行交流的平台。针对大中型企业CIO——如何帮助CIO从技术权威与职能管理者转变为决策层的全面参与者等;针对中小企业管理者和信息化负责人,宣传优秀企业信息化案例和成功经验,参观行业先进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开展CIO培训和信息化论坛交流等)。
4、信息化教育研究和人才中介机构应及时掌握当地企业信息化的最新动态,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的加强企业信息化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鼓励和引导在校大学生参与企业信息化项目实践和实习,在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的需求之间建立对接的管道。
2005年8月10日凌晨草书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