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信息化的理解,从一个大问题开始: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靠什么?这里可以列出几个观点:政府说是城镇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只要市场化、私有化就行了,对我来说则是产业升级。我觉得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最主要的源泉应该是产业升级。理由是什么呢?首先是经济学最基本的规律——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生产力的提高。对于信息化,要从产业升级这个背景,从产业升级这个需要来理解。
先从全球视野看中国的产业升级。这里有个图反映的是在四十年代世界工业增加值的绝对值变化:红线代表是中国,我们看到份额是不断的在增长。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欧洲还好,美国和日本的比例是一直在下降的。所以说,中国其实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基础。
中国还远未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改善人民生活空间巨大,旅行速度也有提升空间,我们室温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还有城乡差距、收入水平等等。所以我觉得信息化对中国工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可能要更大。更大的原因就是中国物理和实体经济,比如说制造业比例更高。
另外,中国的信息技术的渗透程度比起发达国家也略低一些。从这个角度看,就可以引出我的主题,即信息化在支持产业升级方面有巨大的空间。产业升级是指中国工业的整体升级,它比仅仅发展几个高新技术产业作用要大。
日本的人均收入在追上美国之前,经济一直是增长,等追上以后就掉下来了。这样提出来一个问题:信息化可能对产业升级有作用,但作用是怎么发生的呢?我理解的信息化是一种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的结合,这种结合其实不是这一轮才有的。在历史上,新技术向传统工业部门扩散是一直就有,从来都是在一个运动的过程。比如说历史上的机械化、电器化,目前的信息化,未来可能还有生物技术。虽然他们之间有所不同,信息技术有特殊的性质,可能起到的作用方式不太一样。在这些年研究中,为什么我说开始理解不了信息化,好像说我们有一个很神奇的信息化在那儿,这个信息化只要往传统产业部门一应用,然后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对此我一直怀疑,因为它没有讲明怎么信息化,怎么工作。
我这有两个案例,说明只有当传统工业中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开发产品、改变流程和组织时,信息技术才可能发挥作用,才能引起这种结构性的变化。
深圳广田家装案例
一个例子为深圳广田,这是一家做装修的企业。这个企业在传统产业中已经土的不能再土了,是搞室内装修的。这家民营企业,原来做酒店装修,后来发现过于同质化竞争,也没有什么利润,所以就要转变。转变什么呢?他的动力是要追求一种自己独特的优势,就是要用工业化方式进行装修,把市场变成房地产精装修市场。就是说,要为一个房地产项目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不是给个别消费者装修,而是给整个房地产项目来装修。这个装修能不能拿到订单,取决于他整体方案的设计。这个企业现在有一个超过千人的设计院,专门设计这种方案。施工工业化,不再是原来手工工匠式操作,而是采用标准的装饰件(过去的装饰件都是在现场生产而不是标准的)。他还自己建了一个专门的生产装饰部件的工厂。另外,还有一个研发机构,进行材料、模具还有施工方法的研发。过去装修行业是按承包区域标段分工,比如说一个酒店一层包给一个公司,二层包给另外一个公司,他现在做的是按工种分工,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工业化生产的方式。过去手工施工,现在是机械化施工。原来装饰件在现场生产,现在是标准化在工厂生产。过去从市场购买材料,现在自己生产。过去没有研发机构,现在有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过去是层层分包,现在所有这些东西都在组织之内,是个一体化的企业。原来是一个轻资产的企业,现在变成了一个重资产的企业。他使住宅精装修成为一个可以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过程,这是本质上改变的东西。而这个过程中就大量应用了信息技术,因此才能做到这一步。
青岛软控促进中国橡胶产业升级案例
另外一个案例,是青岛软控橡胶轮胎行业。这个行业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基本上是被外资控制的,是一个即将沦陷的行业。但是大概过了十年这个行业又翻回来了。现在看,橡胶轮胎中国是世界第一规模,出口量也很大,2009年还引起美国的特保案,对中国轮胎征收特别的关税。2004年中国占美国进口份额的14.4%,五年之后到了2009年变成36.5%,这才会引起美国的特保案。
为什么十年中这个行业整个翻盘了?在找这个行业翻盘原因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幕后“黑手”,这就是青岛软控。它是从青岛科技大学校办分出来的民营企业,搞软件的。第一个产品用在生产橡胶轮胎的第一道工序。这个系统原来的设备完全都是进口的,但是它有一个缺陷——所有这些配料都是工人用手工来配,这就有不准确的地方。所以他们首先开发了一个系统控制软件,可以把配料整个实现自动化,省去人工。但卖软件卖不出去,他们就自己做了一个机器。今天什么样子呢?大概80%以上国内橡胶行业上的辅机全部是这个企业提供的。这是一个很信息化的思维,把一道关键的工序用了一套控制软件做成了,再沿着这个思路往下做:既然这一台设备能做,橡胶设备所有生产流程都可以做。于是他就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橡胶工业的Windows,也就是橡胶工业的操作系统。整个的生产流程所有的地方都用这个系统来控制,他也做硬件,因为光有软件卖不出去,最后变成了一个设备企业。最后的发展是开始做工厂了:他做出一个工厂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个工厂因为软件、硬件全部都有,所以一下子把进入门槛拉低了。他还是一个橡胶行业大学,原来是门槛挺高的一个行业,现在变成了一个门槛很低的行业。
这样的话,就进来一批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只要兜里有钱,甭管你过去是挖煤的还是卖鞋的,只要买得起这个工厂,你马上就能生产橡胶轮胎。你要没有厂长,还帮你介绍厂长。整体解决方案的输出,这样就冒出来了一大堆民营企业。这样就发生了整个橡胶轮胎工业翻盘的情况。特别是在山东,山东是中国橡胶轮胎集中的产地,多数企业都是在最近十年出现的。青岛软控在2011年度全球橡胶机械的排名第二,老大是德国H-F公司,现在已经很接近了,而在2007年的时候差距还很大。2012年5月,克虏伯总裁访问软控时非常受冲击,他们做橡胶机械做了150年,从来没有想过要做一个轮胎制造厂。他卖的是单机,从来没有想过要做一个系统。虽然他说中国的机械和德国的质量还是有一些差距,但是操作系统上已经没有什么差距,整体上差距很小了。
这里面当然有一个问题,外国轮胎企业是寡头垄断企业。中国因为特殊的情况,轮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于是软控一个做机械设备的其实就变成了系统集成者。但进入门槛低了以后,行业是做大了,但也有恶性竞争。现在想做的是把产业集成起来,可以再深入研究。像青岛软控这个企业,我们更觉得跟信息化有关系了,因为最初的想做系统控制软件,后来把这个做成了一个工厂系统,后来又在产业系统当中做。
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点,是以系统性思维来扩大战略思维,反过来从终端市场为起点来想自己的问题。以前,企业是考虑我能做出什么产品再去找市场,现在这些企业变成我先看客户到底需要什么,反过来再说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他们重新定义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然后改变他的流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或信息化就成为一种工具,用来支持他们的创新。信息化也好,信息技术也好,我觉得对促进这些企业的系统思维上有作用,同时又提供了系统集成的手段。我发现他们产品形态的改变,从原来的单一产品全变成整体解决方案后,他们流程组织也发生了变化,向前深入客户,向后深入供应链,减轻了中央控制协调难度。结果是这些企业经济活动性质发生转变:原来做很低端的,变成了做高附加值的,然后就实现了信息化,然后就实现了产业升级。
所以说,其实,信息技术和产业自己也要创新,同时传统工业也要创新,只有创新想改变什么的时候才可能对信息技术产生需求,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就是我理解的信息化。但是这个互动过程也不能说,你买了微软东西全能做了。我觉得中国的信息技术和产业部门自己也得创新,就是符合中国市场特点的需求并去满足这种需求。我们中国有庞大的传统产业,只要开始有创新的动力,他就立刻会产生对这种信息技术的需求。
最后我讲一下如何领导信息化。从政策上讲,不管产业升级的任务和信息化有没有关系,我都不太同意“腾笼换鸟”这种思维。 “腾笼换鸟”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一个逻辑,我们需要的是“乌鸦变凤凰”。我们刚才所说的都是“乌鸦变凤凰”——一个我们想起来很土的装修公司,变成了有很高技术含量的企业,所有的行业其实都可以这样走。“乌鸦变凤凰”的过程需要用信息化来支撑,我觉得这是考虑信息化的第一点。
中国作为后进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要从已有技术产业出发。这两年做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实你们仔细去看列出的单子,一看根本就不是产业。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广东要把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器、下一代网络、软件与集成设计、物联网等等,你甭管列什么一看其实都不是独立的产业,它只不过是已有产业的关键环节或者说新技术领域。我觉得有一种思维特别不好,就是总想着把这个发展了我就腾笼换鸟,把那些换了。其实这个思维在实践中会有害的,你把那个产业基础换掉,你会突然发现没有饭吃了。信息化其实是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我觉得这是对中国更有意义的一件事。
信息化能做什么呢?我自己没有答案,我提出这个问题供大家来讨论。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铁路对美国经济发展发生过什么作用。前面提到的阿瑟尔文章说,大概1850年1860年的时候,美国的经济小于意大利,40年之后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了,中间发生了什么呢?就发生了铁路建设。大量对美国经济史的研究都强调了铁路建设的作用,它使美国形成大陆级统一的市场,而不是原来的地方性市场。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美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称,美国大企业就是从铁路开始的,这才出现了大规模经济企业和大规模生产方式,导致生产力提高,对长期经济增长发挥了作用,才有了美国100年的经济增长。
铁路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了,我们今天信息化社会应该有信息基础设施。这样一个系统是什么?我觉得除了基础网络,还应该包括一些具有功能性的系统。比如说银行搞的金卡工程,这是具有功能性的,这样一些系统不仅仅是基础网络。我们需要研究,这样的基础设施怎么样可以促进中国企业的创新,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机会,使传统企业产生更多的需求。有一点可以看到的是,相对于一百多年前的铁路,在信息技术方面也应该有这么一个基础设施,对于整个经济增长能够产生全局性的影响。
我的想法是,领导信息化可能就是要有自主创新的政策。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一个全局性的自主创新政策对信息化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只局限于信息产业部门,而且包括在所有的产业中。这可能需要信息化做好这样一个基础,然后促进信息化和创新互动的过程,最后实现产业升级的目的。这一点我认为是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
我想说,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赋予信息化以实质内容。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要说清楚这里面到底是什么。信息化肯定起源于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渗透和影响,但是我想说,这个效果不仅取决于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也取决于其他部门的创新。对于长期经济增长来说,信息化的作用应该是在促进产业升级上,不是说信息化自己能起什么作用,而是促进了产业升级所以起作用了。
如果政府要有一个信息化的政策,这个政策需要考虑四个字“全局、创新”。信息化一定要放在全局的语境来讲,它对我们中国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有什么作用,要放在这里来讲。关于创新,这个东西肯定不是大家应用现在已经有的技术,原来做信息化可能是公司做一个数据中心,或者ERP,弄那么一个系统,现在一定要用信息技术改变自己,有创新才会有突破。
北京大学 教授: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