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有挺长一段时间,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就是我们发展转型究竟往什么方向转。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这两个东西进入到我们原来生产发展的过程中以后,这样的模式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看,我们看到的这个变化是一条延续性的曲线,在一定条件下这条曲线会发生跳跃,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把它称之为质变。
对于信息技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是怎么想的呢?我不从理论的角度看问题,因为经济增长理论中有不同的增长模型。我从实际总结的角度来看,工业革命如何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
第一个方面,工业革命最根本的影响就是机器替代人。不管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还是电机的发明和使用,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就是机器替代人。机器替代人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个角度是分析机器替代了多少人,也就是说今天一个人可以抵工业革命以前或者说传统手工方式下多少人。在蒸汽机时代,大体上是在19世纪早期,一台纺织机可以抵300-500个人。今天在东莞一个乡镇企业用自动化织机时的工人可以替代上万个当时的工人。
第二个方面,工业革命使许多不可能变成了现实。有些工作如果没有新的动力,我们压根儿是完不成的,靠人的力量和畜力是不可能完成的。用机器替代人力和畜力,不仅进一步解放了人,而且使原来我们不能做的事情变成可以做了。这是工业革命的第二个作用。
第三个方面,工业革命使很多新的材料进入到了物质产品领域,使得物质产品极大地丰富起来。最典型的就是钢铁、塑料,还有陶瓷等。
第四个方面,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从手工方式变成工厂,最典型的就是泰勒制和福特制。
第五个方面,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文化。我们说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是十分残酷的,它使得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就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和奴隶。就是这样的过程使得整个社会尤其是在工业革命最早发生的国家从农业文明进化到了工业文明。经过这样进化的国家都会有十分痛苦的经历,海尔的张瑞敏就有这样的体会——他在管理工厂建立制度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管住工人的随地大小便。也就是说,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过程是极其残酷的,是人向机器折服的过程。
到了今天,对于信息技术革命如何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仍然可以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信息技术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会继续强化着机器替代人的数量。比如说原来替代100人,现在变成一千人、一万人;原来替代一万人,现在可以替代十万人——大家不要吃惊,十万人的工厂变成无人工厂完全是可能的。
其次,信息技术正在走向智能化。大家都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但是可能大家无法想象在未来二十年左右信息技术究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究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呢?我这一年来可能讲了多次,这就是走向智能化。除了现在看到的用于信息处理的计算机、用于信息传输的网络、用于信息存储的U盘和硬盘,我们正在加入一些新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传感技术。传感技术是使信息系统变得智能化的最基础的东西,也就使得我们能够进一步替代人的关键环节。这个替代就不仅仅是在制造业,而且在服务业,我们在座各位所做的各种各样的家庭设施上实现,这就是传感技术。但是光有传感技术还不行,人为什么聪明,是因为人不仅能够获取信息,而且能够处理信息。我们要获取足够多的信息,并且要有处理的能力,这就是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的核心是使你得到了信息,再用和人脑一样的方式上进行结构化的处理,在语意层面上进行结构化处理。传感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结合起来,就为信息技术走向智能化奠定了基础。但是这还不够,还要有软件和系统技术,自动化、智能化都属于一个系统,是通过软件和系统来运转的。这几个技术结合起来就使得信息技术整体走向智能化。关于智能化,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例子:第一是在机器人介入下的无人生产,第二个就是自动驾驶。这件事情,我相信自动驾驶最晚到2030年时就可以实现完全商务化,而且普及程度会很高。到那个时候大家不用开车,你就是副驾驶,开车的事交给了自动驾驶系统。这几年我看到过很多制造行业的生产过程,按我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任何一个看起来十分复杂的动作都可给分解成一百个、一千个或一万个简单动作。只要分解得开,就可以全部变成简单动作,就可以实现智能化。实际上今天看起来是人在做的事情,从技术上看都是可以由机器来完成的,所要考虑的只是成本问题和由此带来的就业问题。这是从第一个角度来看,所以我们说走向智能化,机器进一步解放人。机器解放人是人类追求的主要的目标,就是马克思说的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
再次,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能源、材料的使用方式。我们现在面临的能源环境压力要通过可再生能源实现,比如说风力、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为什么我们进展那么慢?核心问题是我们在间歇性、分散化、小规模生产的能源和大规模持续生产的能源之间缺乏一个调控的平台,这就需要有智能电网。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成熟,我们完全可以使现在面临的根本性矛盾得到很好解决,使得能源结构、能源生产和使用产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材料的角度来看,我们说3D打印在今天只具有示范性意义,它不具备广泛推广的意义。但是3D打印在研究和发展方向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实际上是把能源、材料、信息三种东西在一个过程里面充分结合起来,实现它的最终目的,而在以前这三个东西是分开的。材料、能源、信息这三种资源在一种新的方式下使用,将导致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这将使社会发生转型。
第四,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生产组织方式。路风教授举到的两个例子如果用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来说,这是一种新的生产力改变了规模经济延伸的方向,导致了新的社会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如果换一种方式思考,也可以有另外的解释。当一个网络的平台建立以后,当我们把海量的信息汇集并且进行处理并给予个性化的生产和服务的时候,生产组织方式会发生重大变化(基于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社会生产智能化)。
第五,信息文明将颠覆工业文明。从完全人本的角度来看,很多人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时候对工业文明是深恶痛绝的,说它把人性给摧毁了,但是这是社会进步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当我们走向智能化生产,走向基于网络的新生产方式的时候,信息文明会再一次颠覆工业文明,使得人再一次成为自己的主人,也成为机器的主人。从历史发展看,过去250年工业革命的确是使得人类社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各个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法律体系。但是这样的体系一定会这样延续下去吗?还是会变化的。假定我们再经过50-100年的发展,我们今天90%以上的劳动都用机器来做的时候,现有的经济理论、法律理论、经济制度、法律制度还能延续吗?绝对不能延续。因为一个人为了生存,每周所需要付出的劳动也许不要一天,只要几个小时就够了,这种情况下今天的各种制度还能适应吗?我们看社会发展的时候,可以用理性的方式,即逻辑推理的方式,也可以用感性的方式,在实践中感受,二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最后,我们回到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行业管理,都要研究信息化如何为发展转型服务。在我看来,我们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大而不强的问题。苹果的产品中,不管是PAD还是手机,制造成本加销售成本差不多只占销售价格的50%,另一半都是苹果公司拿走了。我们可以想一想,在中国制造的产品里面,究竟是谁的技术在生产,是生产谁的品牌,在价值链的分配过程里面我们究竟赚多少。如何来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这是我们最紧迫的任务。当前我们所有的企业、地方、行业管理者都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压力。所以,我们的企业希望三险一金少交一点、缓交一点,我们有一些地方希望最低工资涨的慢一点、人民币汇率上升速度慢一点、银行利率能够再低一点。这些都是降低成本所需要的,但是我们一定要看到,以劳动者成本为基础的生产成本上升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劳动力生产成本不上去,人们怎么才能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好处?怎么才能用内需拉动经济?从本质上讲,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靠提升劳动生产率,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而获取生存发展的空间。
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如何发挥作用,这就是“两化融合”和信息化全部工作的本质所在,也是实质性推动信息化的职责所在。无论是政府的管理、城市的运行管理,还是工业生产、农民服务,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链,完善产业链,都可以找到实实在在的结合点。找到了这样的结合点我们再做工作,既是在微观上起到了作用,也是在宏观上为转变发展方式、为工业的转型升级、为信息化的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做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