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山在讲话中表示,推进两化融合,“认识”和“思路”是关键词。在“认识”上,他强调了三个方面,即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重要性指的是要充分认识两化融合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工业由大变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条件和必然要求。
紧迫性指的是我国工业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亟须信息化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近几年经济的不断下行给部分地方和企业的发展带来困难,而两化融合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已有发展方式很好地结合起来,为地方和企业的经济复苏与发展带来新思路。
杨学山表示,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都源于其复杂性。信息技术要想在企业复杂的生产环境中发挥作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典型的就是投入产出比,目前总体呈现投入大于产出的现象。因此,两化深度融合的推进,要面向不同个体、技术、企业和行业,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杨学山还从目标、任务、路径指出两化深度融合的推进思路。对于目标,他表示,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中明确了“3+1”个目标,即三个实质性目标,一个形式性目标。三个实质性目标分别是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信息化对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以及工业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形式性目标是2018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2。
对于任务,杨学山表示,上述专项行动计划明确了八项任务。第一项任务是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之后的两项任务分别是推动企业转型和推进中小企业两化融合,二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如何推进企业在两化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深化发展。其他任务包括发展电子商务,提升重点行业智能化的水平,加强智能监管、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利用互联网实现工业融合创新等,这四项任务重点阐明如何探索新模式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此外,推进两化融合还需要有技术、产业的支撑,因此最后一个任务是用技术、产业、网络服务保障和提升两化融合。
对于上述行动计划对实现目标的支撑工作,杨学山特别强调:政府部门在开展具体工作时,一定要从企业和行业角度,深入考虑这项工作与三个实质性目标之间的关系,形式性目标不是最终追求的方向,实质性目标更为重要。在讨论推进两化融合时,应抛开信息技术本身的内容,重点关注投入产出比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实现路径上,杨学山指出,要在中长期目标之间找到一个挂接环节,沿着挂接环节朝着目标一步步实现。在实际工作中,不同行业、地区的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基础条件不一样,因此各地方各行业需要找到和本企业、行业、地区特征、基础、目标一致的具体路径。他强调,在此过程中需要行业组织、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的各个部门共同完成推进工作。
徐愈主要介绍了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设和推广计划。他表示,该体系是一套帮助企业规范性、系统性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主要用于指导企业建立和优化两化融合管理过程。据悉,该项行动是上述专项行动计划的“一号行动”。徐愈表示,该计划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研究制订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该体系计划将在今年10月底前形成初稿,12月份发布试行稿;第二阶段是形成国家标准,目前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总体要求的项目书已经完成,接下来将争取尽快完成国家标准立项草案,到2015年年中形成报批稿和国家标准;第三阶段是通过认定服务体系的建立推广这套管理体系标准,包括推动成立第三方认定的管理组织,建立第三方认定的服务体系,搭建咨询与认定的服务平台;第四阶段是开展试点推广。徐愈透露,工信部明年将进行500个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的企业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