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莆田市人民政府贯彻省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
作者:hoyou 来源:相关网站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4日 点击数: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的通知》(闽政〔20162号)要求,莆田市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牢固树立科技创新驱动、服务民生的宗旨,以培育新产业、研究新技术、创建新平台、扶持新业态、推广新模式为工作重点,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工业经济振兴和推动科技型企业发展,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环境,努力为莆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具体意见如下。

一、明确工作目标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把科技创新摆在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推进科技体制与经济社会领域协同改革,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建设富有朝气和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寻找各产业的突破点,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全面提升莆田市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中等水平。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20年,引进共建“国字号”研发机构或平台1家,在本科院校中重点建设1家以上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1家以上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分别达40个、40个、15 个和15个;高新技术企业60家,创新型企业36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0家,众创空间20家;全市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6.4%以上,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47人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件。

——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2020年,累计实施“机器换工”1000台(套)以上,重点领域生产装备数控化率达60%,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保持全省中等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比“十二五”末提高约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5%左右,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保持省内先进水平。

——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培育一批知名互联网龙头企业,互联网经济年均增长20%以上,总规模超过200亿元。

二、突出工作重点

(一)培育新产业

1.电子信息产业。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推进莆田市国家液晶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如莆田华佳彩6Oxide液晶面板。构建高世代面板生产线,建成六代金属氧化物TFT-LCD面板生产线,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配套,积极形成以高世代面板基础材料供应和终端产品应用为核心的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通过推动8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砷化镓项目建设,推动建设“福建芯片产业园”,提升在高性能专用芯片、8英寸以上生产线集成电路芯片、高性能传感器与敏感元件、新型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的设计和生产能力。使莆田市成为海西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生产与研发基地。

2.化工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以己内酰胺为龙头发展民龙6、拉丝等合成纤维产业链,发挥涂料和鞋用胶水等终端产品领域优势。发展高性能涂料和环保型涂料,推动建设外墙涂料的升级换代,加快对于核工业涂料、航空涂料、船舶涂料等高端涂料产品的研发,提高水性涂料、光固化等环保涂料生产比例,逐步淘汰含铅涂料等重污染型涂料。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发展异戊橡胶并配套发展异丁烯合成异戊二烯,替代天然橡胶,降低对外天然橡胶进口依赖。加强对于硅橡胶、新型热塑性弹性体等高性能特种橡胶的研发投入,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同时,推动胶粘剂重点企业的发展壮大,重点发展环保型胶粘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的高性能胶粘剂,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3.高端装备制造业。围绕数控智能设备,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激光精密设备、自动化成套设备、智能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以现有优势装备产业为依托,推动该产业转向高端化。重点研究发展高精度、高速度、长寿命的轴承、齿轮,提升基础零部件研制的绿色度、新材料应用度以及紧密加工技术水平。培育发展制鞋机械、木工机械、石材机械、环保机械等专用机械,力争使莆田市的环保机械挖掘吸运车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依托兴化湾南岸装备制造产业园,积极研发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海洋工程设备和船舶产业。支持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发展,配套发展汽车、摩托车关键零部件制造。

4.节能环保产业。重点推动锅炉窑炉和电机等重点用能装备节能改造,以及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公共机构节能、交通运输节能灯节能重点工程项目继续深入发展。大力支持先进环保产业发展,持续推动单位GDP能耗下降,升级危险废物处置技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技术以及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设备以及配套产品的功能。加强重点企业的节能监管力度,继续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在线监测工作,实现重点用能企业锅炉窑炉能耗的在线监控。实现莆田市的绿色发展。

5.新能源产业。莆田市新能源发展重点指向风能、LNG、生物质能以及核能项目为主的产业。提高风能资源利用技术,加快推进风能电项目建设,加强对风电项目电力出线走廊建设和电源接入点的规划引导,形成共享共用的风能电项目平台。大力推进LNG接收站的扩建,加快建设新增储罐工程,使莆田市成为海西地区LNG主要的供应中心,构建在东南沿海有重大影响的、辐射能力强劲、门类基本齐全的低碳清洁能源基地。扩建莆田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有效提高莆田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持续推动发展莆田核电工作,大力推进一期两台多用途模块式小型堆高科技示范工程的工作。

6.医疗健康产业。依托莆田得天独厚的医疗资源、莆田(中国)健康产业总会和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策略联盟,重点发展中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特色专科医院等产业。重点推进福建健康产业园、新安三甲国际医院、质子(粒子)治疗中心、国药莆田医药、普天药械网总部以及高端妇产专科医院等项目,争取引进西门子、通用等国际知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莆田设立交易中心。着力突破药物新产品研制技术、干细胞治疗技术、远程医疗技术等先进医疗技术,实现莆田市的现代医疗信息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7.海洋高新科技创新产业。推动莆头工业园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技术水平的莆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海洋重工、港口机械、风电装备等大型成套设备产业,抓紧突破深水装备关键技术,提高海洋工程装备总承包能力和专业分包能力,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配套较为完善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体系。加快推进海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提高自主制造水平,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专业化、高端化。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重点开发海洋创新医药,海洋现代中药,海洋生物材料等。

8.现代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优化科技服务业扶持政策,大力培育科技服务机构,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技术交易、创业孵化、科技投融资、知识产权评估、科技咨询、电子商务等专业或综合性的科技服务机构。积极培育发展科技服务新业态,引导科技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发展全方位的科技服务。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优质服务机构在我市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以及相关科技对接活动,视其效果给予资助。引导和支持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参与“双创”建设,加快建设618虚拟研究院产业技术分院等线上线下科技信息服务共享平台,为政府、企业和创投机构等提供便捷的技术需求、专家、项目和投融资等信息。

9.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精致型、集约型、外向型、高附加值型农业,发展绿色种植业、生态养殖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等现代农业“精品板块”,构建特色农业发展带。着力突破农作物品种选育技术、畜禽、水产新品种选育及良繁技术、名特优果蔬新品种选育与规模化生产技术、农林病虫害与动物疫病综合防治等技术。综合运用转基因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立足莆田南日鲍、莆田枇杷、莆田桂圆、度尾文旦柚等特色农产品,开展农产品资源优异基因挖掘利用的研究,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建立特色良种培育体系,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优先扶持设施蔬菜、设施花卉、设施林业、设施渔业及楼房养殖和标准化养殖的发展。

10.食品加工产业。大力发展啤酒产业,带动发展麦芽生产及延伸产业链项目,打造亚洲最先进的啤酒制造基地。开展农产品原料综合利用技术和节能环保深加工技术研究,提高对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实现食品加工经济效益的提升。加快食品加工设备的升级换代,以加工技术的高新化带动加工设备的高新化,提高多功能饮料罐装生产设备,无菌包装技术设备,果蔬激光分级、清洗、包装成套设备,膜分离技术设备,超微粉碎设备,速冻设备等先进加工设备使用率。大力延伸食品加工产业链,带动纸箱包装、冠盖包装、物流运输、贸易储备、电商营销等产业发展,提高食品附加值。

11.工艺美术产业。发挥“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中国银饰之都”、“中国黄金珠宝首饰之乡”等品牌优势,重点发展以古典工艺家具、珠宝首饰、油画、现代文化创意、现代原木创意家居为主体,兼顾佛教用具、木雕、漆器、石雕、编织品等的产业体系。有序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智能数控技术、3D打印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高产品工艺制造能力和效率。同时积极谋划工艺美术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发展,鼓励工艺美术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展示、交易、推广等活动,进行工艺美术品展示销售。鼓励企业运用移动互联网、艺术品拍卖交易、新媒体等手段,创新实现线上线下销售、移动终端销售、个性化定制、体验式消费等经营模式,积极打造研发设计—市场采购—生产加工—品牌打造—专业市场—电商销售等配套延伸的完整产业链条。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农业局、教育局

(二)研究新技术

1.加快攻克核心技术步伐。根据莆田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市场需求,研究制定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化、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路线,明确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关键共性技术和攻关路径。支持企业着力攻克核心技术难题,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继续夯实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速成果转移转化,为莆田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进一步抓紧集成电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快激光加工装备、多轴联动数控加工中心、3D打印、HDI线路板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全力打造以新一代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为核心产业,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全面提高新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

2.推动开发尖端新兴技术。提升机器人本体、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驱动器、生物芯片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积极投身于新型替代材料开发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智能数控生产技术、3D打印生产技术。构建云数据平台、运用云计算技术、实施大数据应用、提升物联网技术、移动支付新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加速突破深水装备关键技术,提升海洋资源利用技术,海洋药物制造技术。构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联络机制,及时收集掌握科技前沿信息,重点建好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信息库,积极推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开发等方面的科技合作。

3.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健全莆田市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提升科技成果产业链转化能力,强化扩大“618虚拟研究院”的平台优势,提升平台吸引新资源的能力。对科技成果采取与一般性资产不同的管理方式,允许科研单位对其拥有的科技成果自主决定转移转化方式。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定价机制,通过采取无形资产评估、协议定价、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市场价格。拓宽融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面向市场筹措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和支持创业资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依法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设定评判标准,推动莆田市科技成果转化。

4.重视知识产权实际应用和保护力度。利用国家专利大数据信息库,在鞋服产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专利分析、专利预警,促进专利分析研究和核心技术、关键环节专利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力度,促进无形资产保值增值。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知识产权转化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开展专利保险工作。深入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强化以购买服务方式大力培育和扶持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支持本地企业参与莆田市知识产权标准的制定。激励企业拟定能够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的团体标准,鼓动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标准进行自我声明的公开和监督。成立满足莆田市发展需求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保证能够持续推动知识产权的发展。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经信委、教育局

(三)创建新平台

1.推动自主创新研发平台。重点引进重大研发机构、支持高校高水平的科研机构、构建企业研发中心、孕育新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支持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扩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围绕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需求,加快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孵化器的创业服务、聚集人才和成果转化等能力。重点推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莆田中心公共平台及孵化器建设,对接中科院、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提高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落实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激励政策,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在创新平台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企业建立重点(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企业以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带动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增强企业技术研发与吸纳能力,推动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上档次、上规模。

2.构建“产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构建符合莆田市实际的由产业需求拉动、以技术应用为导向的网络化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产业、学术、研发、应用的综合创新利益共同体,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组织。发挥高端智力资源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与国家、省级科技和教育部门的密切联系,深入开展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国内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加速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向莆田集聚,促进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鼓励和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我市企业组建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等,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新机制。

3.健全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创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创业基地、企业和创投机构发展制造业“众创空间”,形成“创新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孵化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服务网络。加强区域内外各类型创新创业服务资源的集成,完善相关平台,创新管理服务,构筑形成有利于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服务网络。大力培育和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境内外创业投资资本进入莆田,探索建立创业投资机构集聚区。建立健全科技基础设施、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资源的共享制度,促进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打造高端的创新创业平台。

4.开拓技术资源共享合作平台。支持本地优势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争取在欧美等国家设立研究中心、技术转移平台、创业孵化平台,兼并重组境外优势科技型企业,链接优势创新资源。坚持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不断探索完善平台建设和运行机制,提高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整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行业技术开发基地、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资源,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网络。不断完善以创新服务绩效为导向的创新平台运行评价体系及资源共享激励机制,加强对创新平台开放共享、共性技术研究、资源整合、成果转化等能力建设的经费支持。

牵头单位:市科技局、经信委、教育局

(四)扶持新业态

1.催生以物联网应用为主的新业态。深入贯彻福建省互联网经济发展计划,借助“互联网+”,构建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经营,推动莆田市传统产业的转型。积极对接“互联网+”,积极筹建“互联网+”大平台,加快政府、企业、个人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智能交通、物流管理、环境监测、公共安全、智能家居、智能消防、工业检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和食品溯源等物联网应用领域发展。发展以智能仓储和智能配送为主要特点的现代物流业;鼓励医疗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展电子处方、疾病预防、个性化健康管理等网络医疗服务;支持互联网企业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构建信息化管理、服务快速便捷的现代化城市。

2.推进制造业的投入与业务服务化发展。鼓励莆田市以机械制造为主的制造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主辅分离,设立面向细分行业的技术研发、信息化支撑、市场拓展、品牌运作的新型服务企业。鼓励制造企业向提供咨询设计、工程施工、仓储物流、系统维护和管理运营等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商转型。支持发展提供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的专业化类金融服务企业。发展面向智能制造的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企业提供制造过程信息物理系统(CPS)方案的设计、开发和系统集成服务。壮大面向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资讯等的科技服务业。培育市场化运营、融入全球服务外包网络的平台型工业设计企业。

3.加速云服务业的完善。全面推进创建国家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国家试点示范城市,推动以网络教育、网络医疗、智慧旅游、养老服务为代表的智慧云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研发移动支付新技术,推动互联网金融向纵深发展。坚持争取大数据中心落户莆田,鼓励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大数据应用探索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云计算在互联网产业中的应用。发展面向企业的计算、存储资源租用和应用软件开发部署平台服务,以及经营管理、研发设计等在线应用服务;发展面向政府和重点领域的安全可信云计算外包服务;发展面向个人的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存储、在线工具、学习娱乐等服务。

4.鼓励跨界融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宣传跨界发展理念,鼓励企业跨界融合,将新兴技术、绿色发展理念、健康生态等新元素注入传统企业或产品,催生出智能化、环保化、健康化、流动化的新业态,积极推动莆田市传统产业抓住转型先机,优先进行产业升级。推动企业将物联网、云服务、自动控制等技术运用于开发智能终端产品,使生产与服务融合,提供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的增值服务。强化生态设计理念,加强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家居、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新产品新服务。拓展传统产品的健康监测与管理、医疗保健、照料护理、生物医药等功能,满足健康消费升级需求。

牵头单位:市数字办、科技局、商务局、教育局、金融办

(五)推广新模式

1.推广融合再创新研发模式。借助互联网等手段,集中各类创新所需资源,创新研发设计模式,提升研发设计效率和水平。坚持自主创新与引智、引技相结合,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着力打造科技资源的集聚地。支持高校、科研院建立面向社会的研发、设计服务机构,开展技术转让、产品设计等服务活动。引导消费电子、家电、制鞋、服装、食品等消费类企业建立开放式创新交互平台、在线设计中心,对接用户需求,发展客户深度参与的研发设计模式。构建机械、船舶、汽车、建材等企业产业链协同研发体系,各行业相互融合,集聚各种优势研发设计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调设计。支持龙头企业建立面向市场进行产品测试、技能培训、投融资等创新设计平台,使市场和专业相融合,结合线上线下的创新设计新型平台。

2.推动发展信息化平台制造模式。大力推进“互联网+”模式,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调,促进企业有效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各种资源的重组并集中互联,并且联合其他关联企业发挥技术、管理和资源优势。鼓励互联网企业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突破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和方式的约束,实现全市的资源共享与集成,高速度、高质量、低成本的为本地市场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3.发展市场化定制生产模式。鼓励企业面向顾客,在产品设计、制造以及销售等各个方面渗透顾客需求信息,准确设计并制造出能够满足顾客需要的个性化产品。通过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推行模块化产品设计、柔性制造系统、智能化生产控制与调度技术,实现以大批量生产的成本和效率提供定制化产品。在莆田市开展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包括制鞋、纺织、建材等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聚合市场信息,促进市场信息进一步对称。做到精细生产,准确迎合市场需求。

4.强化现代化信息互联模式创新。继续推进“壮大莆田网军,打造电商名城”的总思路,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加快商贸服务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利用移动社交、新媒体等渠道,发展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网络营销新模式。鼓励更多电商平台从信息发布平台发展到垂直细分行业平台,从单一交易模式发展到个性化定制、线上线下等多种模式,从单一交易中介服务发展到商品鉴定、学院培训等附加服务。鼓励网络零售电子商务平台、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以及民生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将触网行业全面延伸至金银珠宝、红木家具、油画、农副食品、电子、医疗器械等,提升网络销售产品品质档次,壮大网络零售及外贸进出口市场份额,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5.推行网格化协同发展模式。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在行业内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开发者社群、资源共享平台等互助平台,帮助和扶持其他企业发展。鼓励消费电子、智能家居、健康设备、特色农产品等创新产品开展实物众筹,发挥实物众筹的资金筹集、创意展示、价值发现、市场接受度检验等功能,帮助创新创意付诸实践;稳步推进股权众筹,鼓励小微企业和创业者通过股权众筹融资方式募集早期资本。鼓励优势企业实现内部资源平台化,培育员工创客意识,建立内部众创机制,通过投资员工创业,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金融办

三、强化保障措施

(一)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氛围

加大在科技宣传上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宣传功能,加强对创新驱动发展、重大科技成果、典型创新人物和企业创新能力的聚焦宣传,大力开展科技强区建设的宣传,依法加大对科技创新创造者的奖励力度,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政策的落实。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准入、金融创新等改革,构建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完善创业孵化、创新创业辅导、第三方检测认证、信息服务等创新服务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宣传,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新风尚,在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和管理中,建立宽容失败的制度保障,使一切有利于科技进步的创新行动得到支持和鼓励。形成“讲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社会氛围。
(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广覆盖行动,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参与政府支持的技术研发项目,强化企业研发机构运行绩效评估和补助奖励,鼓励企业普遍设立研发准备金,建立研发管理标准体系,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全面落实好国家、省政府出台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将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及技术创新纳入相关创新专项的扶持范围,调动科研人员和创业者的积极性。推进科研人员双向流动,允许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支持在职科研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不损害单位利益的基础上,采取兼职兼薪方式创业或服务企业创新。各地对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房租、宽带使用、数据中心租用等费用予以减免或补贴,培育的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对孵化载体予以奖励。实施“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培育发展库,加强对入库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辅导,每年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中小科技企业,为其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开拓、人才支撑、科技金融、科技中介等个性化服务。

(三)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

实现与福建自贸区的对接,积极模仿自贸区对台合作的有利模式,着力先行先试,调动各方面力量,整合相关资源,加强莆台科技的全面对接,构筑莆台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已建立的闽台科技合作(莆田)示范基地的作用,重点围绕农业、电子、机械、石化等产业,组建一批研究开发基地,积极引导台商投资港口、码头、道路、水利、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建设和环保节能、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业及高新科技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组织企业参加每年一次的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中俄蒙满洲里科技展览会、南宁东盟博览会以及6.189.8投洽会,积极推动中国高新技术成果及装备输入输出工作,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四)落实政府激励政策

鼓励、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用好用足国家、省、市各项科技优惠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专项、应用试点示范、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公共平台等的扶持力度。对经认定为市级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或众创空间的,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认定为省级、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除省、国家补助和奖励外,分别一次性再给予100万元和200万元奖励;对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的,分别给予一次性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的资金补助;对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的,给予30万元或20万元奖励补助;建立的国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分别奖励100万元、10万元、5万元和50万元、30万元、10万元。要求每个县(区)至少建设1家创新型、实用型、技能型的创业创新示范中心,市财政给予每家不少于100万元的奖励。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研发经费实行专账管理,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允许企业追溯过去3年应扣未扣的研发费用予以加计扣除。对科研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大力扶持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条件的予以资金补助。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运用贷款风险补偿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鼓励和引导银行资金等投向科技型企业。实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购进或自制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所发生的进项税额抵扣等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

(五)强化金融在科技产业中作用

金融机构等部门建立科技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机制,形成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合力。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科技创新领域信贷投放,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技园区的信贷投放。此外,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根据科技型企业特点,为优质科技型企业开辟绿色授信通道,组建科技支行或其他专营组织,不断提升科技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创新特色科技金融产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扩大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抵质押资产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针对科技型企业无形资产占比高的特点和不同发展期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开发一批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

(六)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深入实施“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引进、支持、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设立高层次人才创投基金,引导各类资本投向高层次人才创办的科技型、创业型、成长型企业。加快培育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和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湄洲湾海洋和临港产业人才聚集区,为推动莆田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建设高端产业学科体系,培养一批紧缺的跨学科、高学历、复合型人才,壮大具有实际技术操作能力的人才队伍。推动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特定岗位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和职工在岗、转岗技能培训。支持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创业辅导、紧缺人才培训和创新创业服务。加快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职称政策向科技人才、企业人才倾斜,把知识产权、实物成果和服务成效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

(七)构建产学研用科学机制

建立以创新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形成“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开展产学研合作试点示范,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以资本为纽带,以项目为依托,联合组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利益共同体;财政资金对各类协同创新共同体予以扶持,对由企业牵头实施、市场导向明确的协同创新项目采用后补助方式予以支持。强化“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的产学研常年对接机制,实现企业技术、项目、人才等需求与高校院所的常态化对接合作,引导企业通过6.18虚拟研究院、“双创”云平台在线发布需求信息,查询创新资源,开展技术咨询与交易,创新产品众筹等。推广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模式,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信息共享、交易合作等方面的服务。大力支持创新产品拓展市场,加大对技术水平突出的首台(套)产品扶持力度;建立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支持保险机构开展自主创新首台(套)产品的推广应用类保险;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企业创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政府购买实际需求,试行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政府购买制度。

(八)建立协调推进工作机制

成立创新发展推进协调工作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副秘书长、科技局长为副组长,发改、经信、科技、教育、商务、国资分管领导为成员,统筹协调全市创新发展相关工作。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科技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发改、经信、科技、商务、国资、教育这六个部门的业务科室负责人及市政府督查室文教科负责人任成员,形成科学、高效的具有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市创新发展的统筹安排和沟通衔接,其职责:市科技局重点抓研发平台建设、科技小巨人培育、“双创”项目推进等;市发改委重点抓规划、重大创新项目引进等;市经信委重点抓新兴产业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市商务局重点抓商贸服务业、电子商务发展等;市教育局重点抓高校高水平科研机构(平台)建设等。联席会议建立“一月一协调,一季一调度”的定期协调机制,将创新发展工作作为市政府重大项目调度会的重要内容,及时解决创新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每年度召开全市创新创业现场推进会,总结推广创新发展先进经验。聘用行业内知名专家,积极参与创新工作,发挥外脑的决策咨询作用。同时,完善创新驱动评价考核机制,把开展创新驱动相关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形成创新发展工作合力。

莆田市人民政府

20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