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三明市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行动方案 (2013—2018年)的通知(明政文〔2014〕73号)
作者:hoyou 来源:相关网站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4日 点击数:

为贯彻落实工信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2013 -2018)》、《福建省“十二五”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规 划》和《福建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行动方案(2013 -2018 )》,推动三明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全市工业转型升级 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统筹规划、分类推进,点面结合、典型示范”的原则,聚焦我市冶金及压延、装备制造、林产加工、矿产品深加工、纺织、生物医药及生物等六大重点产业,实施“168”计划,即围绕一个目标、突出六大任务、实施八大重点工程,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各层面的应用、渗透和融合,全面提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7JC平和能力,加快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实现三明工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二、发展目标

2018年,创建10家省级、20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建设3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及服务产业示范园,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全面提升两化融合水平,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 达到85以上,形成“装备智能、技术先进、生产集约、管理高效、信息通畅、保障有力”的两化融合新格局,构建三明市新型工业体系。

(一)区域层面。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沙县金沙园、永安尼葛园,以及三明埔岭汽车工业园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达到较高 水平,带动其余13个省级重点经济开发区两化融合工作水平上新台阶。依托三明市先进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三明现有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一系列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两化融合评测、诊断、辅导与咨询服务工作机制。

(二)行业层面。冶金及压延、装备制造、林产加工、矿产品深加 工、纺织、生物医药及生物等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8% ,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80%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 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促进三明工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刚性制造向柔性制造转变,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

(三)企业层面。加快建设三钢集团、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机科院海西(福建)分院等一批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引领全市规模工业生产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电子商务应用率达88%以上,供应链管理(SC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PLM)、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等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95%以上;提升生产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30%以上物流企业实施流程优化信息系统,10%物流企业完成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能力显著增强,企业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可持续的绿色管控一体化生产方式。

三、主要任务

(一)工业研发设计方面。根据全市工业布局,重点在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等领域加快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技术,发展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低成本、短周期、生产柔性、环境友好的柔性工业生产模式。

(二)工业生产过程方面。重点在钢铁、建材、化工、机械、纺织 等行业中推广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 算机辅助工艺(CAP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系统(FMS)等生产控制技术,实现设计、制造、测试全流程的信息化。

(三)企业和行业管理方面。突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信息系统综合提升,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层次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数据管理(PDM)、客户关系管理(CRM)、决策 支持等信息系统,强化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库存等环节,以及人员、资金、物资、信息、客户资源的管理,进而提升企业和行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四)产品流通方面。通过工业物流信息化,建立工业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工业行业与物流业的对接,在工业企业中推广供应链管理,实现精益生产和精益物流,工业行业与物流业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五)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加快工业从生产型制造向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服务型制造转变。推进信息技术与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管理咨询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结合,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重视扶持工业软件产业、互联网产业、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顺应现代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

(六)人才培养方面。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提高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素质,改善工业信息化知识结构,加快各类科研专业人才和高级技工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四、工作重点

围绕两化深度融合,组织实施八大重点工程:

(一)装备智能化提升重点工程

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开发与应用,加大传统工业技术升级改造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支持汽车、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纺织机械、化工机械、工程机械等优势领域率先突破,建设一批机械装备行业企业综合集成、协同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在金沙园试点建设“数字工厂”,制定数字园区建设标准,构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机科院海西(福建)分院建设,依托其打造云制造服务平台,形成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信息化公共服务模式。

汽车产业依托中国重汽海西汽车公司,在综合集成应用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研发设计管理系统及研发系统网络智能化项目,全面提升我市汽车整车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实现企业资源计划(ERP)导入及集成、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导人及集成、企业级物料清单(BOM)集成、物料需求拉动模块。

机械装备产业依托厦工三重、永安轴承、瑞奥麦特等骨干企业,推广嵌人式软件、物联网、3D打印、可编程控制器(PLC)、计算机辅 助设计/制造/工程(CAD/CAM/CAE)、制造执行系统(MES)和生产 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对制造过程的实时跟踪、自动检测、精准管理、智能控制。

冶金及压延产业依托福建三钢(集团)、毅君机械铸造等重点企业,推广能源管控中心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和铸造企业精细 化管理等信息化管理系统。

模具产业依托福建中博模具产业园,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制造 业共性业务资源云服务平台的开发和应用示范,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检测、标准、知识等共性业务资源服务。

纺织产业依托福建顺源、三明纺织等骨干企业,推广适合纺织 行业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发展纺织专用装备的嵌人式系统。棉纺织行业重点推广配棉管理信息化以及生产自动检测和管理系统应用;化纤行业重点应用生产过程集散控制系统(DCS)和各类自动控制装置;印染行业重点应用织物染色印花工艺参数在线检测技术和节能、降耗、环保的自动控制系统。

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重点依托三农、福乐医药等骨干企业,推广集成化的生产执行系统(I - MES)、集散控制系统(DCS)等信息技术普及应用。

林产加工产业依托永安林业、大亚木业、青州造纸等骨干企业, 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资源管理 (CRM)GIS/GPS等高科技智能化手段,提升全市林产信息化、智能 化管理水平。

(二)绿色生产、安全生产推广重点工程

按照“巩固提升、深化拓展、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原则,强化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集散控制系统改造,加强对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建成多能源介质协同平衡与优化利用的企业能源管控系统。

冶金产业,以三钢集团为龙头,鼓励以关键设备核心部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重点,发展高水平生产计划编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冶铸轧一体化”自动排产和对能源的实时监测和精确控制。

建材产业,依托金牛水泥、福建水泥等骨干企业,在普遍应用计 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的基础上,重点推广综合管理系统、信息化分析和尾气在线监测,推广余热、固体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

危险化学品、民爆产品等领域,重点督促三农化学农药、海峡科 化等生产企业,建立生产、储运、经营、使用等环节的实时监揑和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围绕危险作业场所的安全风险评估、多层防护、人机隔离、远程遥控、监测报警、灾害预警、应急响应和处置等方面,深化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建立安全生产新模式,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汇天医药、福乐医药等生产企业,提升关键生产工艺、专用装备及生产线的数字化控制化水平,推进全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监控以及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实现采购、生产、加工、流通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三)信息系统综合集成与协同创新应用提升重点工程

鼓励企业实施“数字企业”计划,积极推广企业资源计划 (ERP)、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 链管理(SCM)系统应用,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内部数据通信、企业门户网站、办公自动化、营销管理信息化建设。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推进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生产与管理、生产与销售、业务与财务全流程的无缝衔接,建设综合集成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引导企业之间进行信息系统对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按照“政府支持、企业运作、联盟推广”原则,组织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企业和电信运营商,启动“三明市企业两化融合应用服务提供商(ASP)工程”,帮助中小企业利用ASP模式实现信息化。根据《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管理暂行办法》,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人员培训、技术支持、企业辅导、市场开拓、管理咨询、融资担保、法律推广等服务,实现“一点”呼叫、灵活转接、协同响应。

(四)两化融合明台合作重点工程

依托我市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借助台湾信息技术产业优势,推动我市工业企业与台湾相关行业协会、科技园区、企业等建立紧密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搭建明台合作对接平台,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深化与台湾在机械装备、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等领域的合作。引进台湾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模式,支持台资企业在三明建立信息化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大型电子信息台资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示范作用。

(五)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发展重点工程

根据我市物流发展区域布局规划,建设物流综合服务平台,重点推进以海西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三明市城市物流园为中心、各县(市、区)公路港为补充的三明市物流信息化网络。鼓励物流企业围绕生产、采购、运输、存储、保管、分拨等物流关键环节,进行信息采集、交换、传输和处理,加快推广二维码、电子标签 (RFID)、物联网沌子数据交换(EDI)GIS/GPS等技术,实现工业企业、商贸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协调和无 缝对接,形成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供应链。大力发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推进一批现代物流项目建设,提高铁路、机场、货运站场等交通枢纽和仓储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

依托产业优势,推进龙头企业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打造一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实现实物交易和网上交易的有效融合。支持中国备品备件网、海鑫钢网为代表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品牌化发展,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发布、商务代理、信用管理、网络支付、融资担保监管和身份认证等服务。

(六)信息消费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推进第四代通信、光纤入户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人能力,开展下一代互联网试验区建设。扶持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产业层次及服务行业信息产品的智能化升级。加强金融、交通、商贸、农林产品销售等领域网上在线服务能力,促进传统营销和服务方式的转变。重点推进三维仿真、宽带网络、设计协同在数字出版、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体、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应用。制定公共信息资源 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推动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机构开放信息资源,加快“数字三明”建设,提升民生领域信息服务水平。

(七)创新研发设计重点工程

鼓励扶持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成立“两化融合”技术研发中心,针对我市各产业对两化融合的发展需求,开展嵌人式软件、逆向工程、电子标签(RFID)、传感器、数据传输等关键技术研 发。加强机械、汽车、林产品行业研发设计与制造工艺系统的综合集成,完善产业链协同设计体系,推进企业工业设计中心的建设。鼓励信息化程度高的大型企业将信息化服务部门剥离,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推进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模拟仿真、样品分析、检验检测 等软件支持和在线服务。依托三明学院推进云计算的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主个层次开展基础技术研究、课题攻关。

(八)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重点工程

依托机科院海西分院,建设面向企业的云计算、云服务平台,并与国家、省级等平台联网,加强集成融合,为企业提供仿真模拟、工业设计等所需的超大规模计算能力服务。推动重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推进建立第三方大数据平台,面向中小制造企业提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营销、金融服务、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

以机械、汽车、化工、生物医药等行业为重点,着重推进物联网在工业流程监控、生产链管理、物资供应链管理、产品质量监控、装备维修、检验检测、危化品管理、安全生产、用能管理等环节的应用 和发展。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各产业园区的楼宇管理、安全监管、公共设施监控、园区一卡通等领域中的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民 生领域信息服务水平,推进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新领域 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三明市两化深度融合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工业副市长担任,成员由市政府办、发改委、教育局、科技局、经贸委、公安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公务员局、环保局、交通运输局、外经局、统计局、数字办、国税局、地税局、无线电管理局、人行三明市中心分行、银监局等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经贸委,具体负责两化融 合的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工作。各县(市、区)要相应成立机构,推动两化融合工作开展。

(二)强化项目带动。加强项目策划,建立市级百项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储备库,各县(市、区)每年至少策划、筛选6个重点项目纳人市级项目储备库,形成持续滚动开发的项目工作机制。推动项目建设,加快计划总投资31亿元的65个重点在建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拓展项目合作,重点加强明台信息化技术合作,力争每年引进实施5项以上台资信息化技术应用合作项目。

责任单位:市经贸委,各县(市、区)政府。

(三)强化扶持引导

1.加强投资导向。整合国家、省、市关于两化融合、信息产业、企业技改创新、能源管理补助等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信息化工程项目攻关,引导大型IT企业和重点信息产业项目落户三明。

责任单位:市经贸委、发改委、科技局。

2.加强财政扶持。设立两化融合专项扶持资金,2014 -2018 年,市财政每年从本级企业发展专项中安排不少于500万元资金,各县(市、区)财政相应安排不少于200万元配套资金,通过投资补助、应用推广补贴、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税收奖励、创业风险投资等 方式支持两化融合。其中,两化融合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市内工业企业,按其投入资金的10%给予补助,单个企业补助最高不超过 50万元;对信息化改造提升项目和关联配套服务企业给予贷款贴息资金扶持,单个企业扶持最高不超过30万元。

责任单位:市经贸委、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

3.加强税收支持。对列为两化融合的示范企业,2014 -2016年底,每年按其缴纳地方税收增量的75%给予奖励;2017 -2018年底,每年按其缴纳地方税收增量的50%给予奖励。支持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剥离成立专业企业享受营改增政策,剥离主体不变、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债务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剥离单位的行为,其剥离的土地、房产、设备等不需交纳过户税费。对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信息服务企业按规定予以减免企业所得税。对两化融合服务平台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研究 开发费用、计人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 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

4.加强融资服务。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外资、民间投资、风险投资等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引导和鼓励市内外金融机构对企业两化融合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对市级及以上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增加授信额度并给予贷款利率优惠。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设立政府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的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对中小企业开展两化融合提供融资担保和信贷贴息补助。

责任单位:市人行、银监局、经贸委。

(四)强化平台建设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光纤宽带为重点,加快网络宽带化升级,推进“光纤入户”和“宽带提速”工程。大力发展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在扩大3 G覆盖范围的同时,加快4G基础设施建设。

责任单位:市无线电管理局牵头,数字办配合,会同电信、移动、联通、福建广电网络集团三明分公司负责具体实施。

2.推进平台建设。引导物流项目(企业)进人海峡西岸(三明)现代物流+业开发区、三明城市物流园区、三明公路港等物流集中区,实现项目建设经营集约化及服务平台化,促成物流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推广。依托工业园区,创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云制造服务、公共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大数据等各类服务平台,构建网络化、社会化、产业化的两化融合服务体系。依托海鑫钢网、中工信联中国备品备件网等已有或在建的电子商务平台,推动我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经贸委。

3.加强技术供给。依托三明学院、机科院海西分院、省数控铣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橡塑机械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设立两化融合技术研发中心,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动大数据、工业云、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新技术应用驱动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责任卓位:市发改委、科技局、经贸委。

(五)强化人才培育

1.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设立我市两化融合人才定向培养机制,为我市企业培养输送一批实用型两化人才。推动校企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实习生派遣制度”,为我市企业两化融合提供服务。

责任单位:教育局、公务员局、经贸委。

§ 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引导企业建设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定期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技术技能培训,组织两化融合学习交流活动。支持发展市场化的信息化培训机构,力争2015年前,每个县 (市、区)至少设立一家专业培训机构。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经贸委,各县(市、区)政府。

3.强化人才引进。加大两化融合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对符合《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暂行办法》、《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实施办法》、《海西创业英才培养实施办法》、《三明市人才工作指南》相关条件的,经评审认定后给予享受相关政策待遇。积极争取省紧缺性人才、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海西产业人才等相关人才引进的政策支持。以市校合作、县校合作、企校合作为载体,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技术优势,加强自动化、电子信息、机械等领域的合作,为全市两化融合提供战略咨询及智力服务。

责任单位:市公务员局、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

(六)强化典型示范

1.培育示范企业。加强对厦工三重、海峡科化、福建水泥、三钢、华橡自控、汇华缸套等重点企业的培育,确保2016年前全市创建5家省级、10家市级示范企业,2018年前创建10家省级、20家市级示范企业。

责任单位:市经贸委。

2.强化技术指导。建立专家资源库,充分调动各类专家资源、中介机构资源、IT企业力量,为企业提供诊断、咨询服务。

责任单位:市经贸委、科技局。

3.加强效果评估。制定各区域、行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机制和考核办法,开展行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和示范企业认定工作。

责任单位:市经贸委、科技局。

4.注重经验推广。组织开展“两化融合对标行动”,选树典型,带动全市两化融合开展。定期组织举办“两化融合”经验交流研讨会,通过媒体、网络、“6.18”项目对接平台,加强宣传引导,营造两化融合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

责任单位:市经贸委、科技局、发改委。

(七)强化安全保障。严格落实工信部《关于加强工业控制系 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强化工业领域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监管和测评,实施安全风险和漏洞通报制度。加强工业企业新技术、新业务的信息安全评估,强化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安全检测和认证,支持建立第三方信息安全评估与监测机制。结合专项行动,推广电子签名应用,加快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数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