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企业信息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突破口
作者:CECA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 胡建生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05年10月29日 点击数:


影响企业信息化成败的几个关键问题

CECA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 胡建生

企业信息化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意义,在今天已经逐渐被共识。综观中国企业信息化进展,可以说是忧喜参半,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的深度应用,销售收入相当于中国GDP的1/4的中国企业信息化前100强进入了深水区,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的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深入实践,因此,企业信息化的成败更是成为值得企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经过对数千家大型企业和多家中小企业信息化连续3年的调查,以及对100多家企业的深入现场研究,我们发现影响中国企业信息化成败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关键问题。

一是信息化规划和战略脱离企业战略。有一个大型企业准备拿出几百万做信息化规划,他们问我:“选择做信息化规划的咨询公司最重要的看什么?”我说,首先要看谁更好地理解你们公司的战略。信息化规划并不能解决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因此,在信息化规划时,有必要花大功夫重新仔细审视企业战略,确定信息化的目标、任务、远景,使信息化规划切合企业战略。

二是对信息化的期望不合理。信息化不可能包治百病、包打天下,也不应该指望信息化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在设定信息化目标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管理现状、人力资源、商业环境、组织文化、财务能力等,从企业的实际能力和经营环境出发,定出阶段性的目标,分步实施。一些企业对信息化的期望值过高,当在短期内没有达到想象的效果时,便认为信息化不灵,CIO没用,软件不合适,服务商不尽心,从而失去对信息化的信心。

三是企业对信息化带来的改革和权利冲突准备不足,驾驭不了,使信息化半途而废。信息化往往伴随着企业权利的重新分配和制度改革。武汉钢铁公司在细致扎实的工作基础上,用“总经理一号令”推动信息化的深入实施,并做好将8万多职工减少为1万多的周到准备。而有的企业在这方面准备不足,可能因为无法面对一个小小的利益调整,而放弃改革的推进和信息化的实施。比如,有的企业因为财务人员认识不同,就放弃了国际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的实施,使企业无法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信息化功亏一篑。

四是对信息化效能的评价机制缺位。评价什么,才能得到什么。而大多数企业没有掌握正确评价信息化效能的方法,社会也缺少高水平的信息化评价机构。企业只有信息化项目验收制度,而没有信息化效能评价制度。信息化到底有什么效果?企业的哪些变化与信息化有关、关系有多大?这是信息化基本的、最重要的问题。

五是信息化人力资源不足。不少技术型CIO缺少管理经验和魄力,无法承担和推动改革的责任,而有管理经验的又缺乏技术基础;不少高级业务领导的信息化观念薄弱,使企业的业务工作不能很好的应用信息化。其实,不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失败原因不在软件,也不在外部的帮助不力,而是内部的力量不够,实施与执行的能力弱。一家著名的信息化实施顾问公司总裁感叹到:我们在企业蹲好几个月,好不容易才培育出可以和我们对话的人来,又给专业公司挖走。

六是企业信息化投资能力不足。在激烈竞争的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和发展,信息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方法,但在中国目前客观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对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信息化建设只是其中的一项,使得对信息化的投资总额总体上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个较低的投入水平,在支付了硬件费用和软件许可费用后,已经所剩无几了,这又出现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信息化投资的结构。大量的信息化投资不是用于进行更多的商业分析和发现,提升应用、经营和竞争水平,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上,而是分布在软件、硬件、和基本的运营、维护上,也就是用于维持“系统的基本运转”上,这显然不符合企业追求利益的本性。

七是对企业信息化最佳实践与成功经验的学习和借鉴不够。中国有在信息化方面成功的企业,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路子。但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在哪里?如何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知识与智慧变成中国企业的共同财富?是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的。都说联想的信息化做得好,但几年来取到真经、学到真谛的企业并不多。宝钢列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之首,有一系列宝贵的并且是共性的经验可借鉴,但能学到宝钢真正经验的恐怕不多见。如果真的学好了这些最佳实践,自己企业的信息化也就离成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