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深圳CIO协会|国企央企与民企关于数字化转型PK辩论(03)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10日 点击数:

8月7日,由深圳CIO协会主办的中国(深圳)数字化转型大会暨粤港澳大湾区CIO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下午深圳特区的央企国企与民企CIO进行了高峰对话。

央企国企代表队:华润集团智能与信息化部常务副总监董坤磊先生,中广核集团网信办副主任邹来龙先生,中国南山开发集团IT共享中心总经理杜汪洋先生。

民企代表队:暨南大学硕导、智能制造专家委员董辉先生,比亚迪集团信息中心总经理裘彦先生。


(本篇为对话第3部分)

董坤磊:谢谢,南山从自身的经验,讲了南山的IT战略规划到业务出发,然后到从哪儿找切入点。邹总做信息化这么多年,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邹来龙:这个当然有同感。就是说无论叫信息化还是叫数字化,其实我们提倡叫“过紧日子,要花好每一分钱”,要把每一分投到it上的投入,甚至要能算出效益,对吧?算出回报,所以确实是就说 it的投入,我看从国有企业来讲,应该说控制的还是非常严的。

投入的回报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因此,今天上午王博士提到国企的一些特点,就是要求稳,要有序规范开展相关的工作。刚才提到国有企业可能国家也管的这么细,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也都发布了(注:国资委《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各方面都在抓,这是外部的一个要求。但是,另外一个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也一样,最关键的还是内在的需求,是真正把每一分钱都花好,把数字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内生驱动力,并不是上面要求你干,你就干。数字化转型就是要以价值创造为目的,要善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通过创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促进企业的业务变革,企业要能够高质量、安全的发展。我们有一个大家都比较熟的同行,专门研究华为的邓斌,他昨天给我发微信,说马上又要出一本书,叫《数字化路径》。他说让我给他写个推荐语,我看了一下他这个数字化路径,估计在座的同行应该也有读过他的书,那么我概括成一个“39模型”。

什么叫39模型?三是说3种力,第一个力叫融合力,第二个力叫敏捷力,第三个力叫数据力,这三力。九是指在融合力这方面,首先企业战略、企业业务、企业文化能不能跟数字化的本质要求融合或者融合的怎么样?我理解从国有企业来看的话,应该说这一点可能更重要,就是企业本身的发展战略、业务特点、企业文化,如何把数字化转型当作企业的一个战略来落地。第二个就是说真正要做好的话,这个敏捷力很重要,什么叫敏捷力?领导能不能认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数字化对企业的价值。刚才裘总一提他们领导一把手就很敏捷,另外你整个组织敏不敏捷?可能民企国企有差异,这个民企可能一把手很敏捷,整个组织就快速的行动起来,但是国有企业,可能一把手很重视,但是整个组织敏捷,可能我们相对来讲理解应该会弱一点,另外就是员工、供应商、各种合作单位等等上下游。数字化的敏捷力怎么样?当然更重要的就是谈数据、数据运营的问题。

实际上数字化转型很重要。我们一直说CIO的I是一直在变,内涵一直在变。我记得有一次跟大家也分享过,最初叫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 然后发展到信息 Information,现发展到创新 innovation,都是CIO。但实际上数字化转型,从I到D需要数字化。最关键是构成系统的每一个组件、每一个部件、系统跟系统之间,本体要数字化,在本体数字化的基础上,我们又要回到I叫智能化Intelligence。就是从 I到D再从D回到I。这是朴素的数字化转型理解,把握数字化过程当中CIO内涵的变化,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重点抓什么?中央企业从“十三五”末开始转到数字化,我们很多企业可能做的第一件事是部门名字改了,以前华润集团是叫信息管理部。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智能与信息化服务。D和I都含了,数字化和智能化都有。招商集团也是叫数字化中心,一些企业都是叫智能化服务、大数据中心、互联网服务。

国有企业瞄准数字化的目标以后,按照积极稳妥的做法,首先就是说、企业的组织、战略、机制能不能适应数字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央企很多企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组织调整,组织的变革、机制的变革,另外同步抓痛点的应用。奥运会的口号叫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现在数字化,就应该更快,更简、更高、更安全。首先,要追求更快的效率。整个国有企业,包括很多央企,数字化、信息化的基础跟能力还是比较好的,通过十二五尤其十三五的建设,这基础是比较好的,现在更强调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第二个更简,就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用户体验更简单。第三个更高强调支持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最后是涉及到安全,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舍得投钱,这是必然!国有企业、中央企业肩负着社会责任,国家使命。

董坤磊:好,谢谢邹总把我们的CIO内涵和未来的预期价值进行了很好的延伸。数字化转型其实本质是能不能够解决企业需要的问题,这是核心。数字化能够解决企业需要的问题,他就是我们被选择的,就哪一个技术拿过来之后被能够解决某个痛点,就会被选择,核心还是有没有用,能不能创造价值。我就想到20年前前讨论ERP,是因为ERP上线的成功率低,成功率低的原因是企业自己没搞明白要管什么、要改什么、要优化什么,所以就硬上去,之后发现企业流程、管理跟不上。近15年中国的发展,对通过信息化的时代,已经把自己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管理能力都得到比较大的提升。下一步就是如何用新的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技术、高效协作文档系统、云技术、工业互联网等)把我们效率进一步释放,所以不存在找死。尤其是像国企、央企,我们每一分钱都是要花到刀刃上,每一分钱都要经过可行性分析,要层层审批,才能把预算拿出来,他经过严格的论证测算好,我投1000万,要解决几个问题,那么到了项目结案,基本上能够实现预期目标,才能够保证投入和产出的匹配。我们任何一个项目论证周期可能比实施周期还长,以保证前期可研做得充分,最后等到项目交付,就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当然国企有一个问题就是风险厌恶,所以导致论证周期长,也可能在过程当中慢慢失去决策效率。这个事明天就要解决,可能批准的程序比较长,但是国企最大的好处也是稳健,所以我们说等死不等死,找死不找死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本质是要通过利用新技术作为生产力来改造现在企业遇到的问题,自身的治理问题,市场竞争遇到的发展问题,是企业内部需要提升效率,不管是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为了提升企业综合的竞争力,为了让我们走向更强大。现在中央给我们的要求是要全面成为世界一流,也有往高质量发展走。中国经历了十几年高增长发展阶段,现在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所以在投入上也好,在数字化转型也好,核心目的都会转换到这个方向上去。我们国企还有一个切入点就是企业治理,国企特点要求治理水平比较高。现代化的治理水平,其中一个标志就是能不能够用信息化或者数字化,让治理更加智慧,让整个企业的风险管控从规划到财务、经营、干部管理、风险管控、监督如何实现更高效的治理。提高治理能力也是未来国企非常重要的切入点。民营企业需要提升更高的效率,你可以和别人抢到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客户的认可。我们会在治理上强化和加强。所以我想这是切入从咱们提第一个问题,国企民企在数字化上的这个关注点,这个往哪里去抓,所以我们的抓手其实挺多,但是每个抓手论证好了再干,尽量步步为营,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深圳CIO协会PK辩论约2万多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