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嘉达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由福州棉纺织印染厂通过整体改制,于2001年设立的外资控股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总资产为6亿元,生产规模为10万纱锭,拥有312台进口无梭织机和代表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全套检测设备,现有员工26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约150人,计算机及自动控制等专业及相关专业人员10人。公司具有年产莱卡包芯纱线,高支精梳纯棉等纱线1万多吨和纯棉、莱卡弹力等高档面料1000多万米的生产能力,产品直接出口。2004年嘉达公司的销售收入达到4.85亿元,利润2069万元,出口创汇3700万美元。
一、实施信息化的背景
改制一年多,公司利用股东投资加速进行技术装备的升级改造总投入达到2.2亿元。公司高层意识到“改制”和“技改”只是起步,企业要在国内激烈的纺织行业市场中竞争并获得生存,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强内部的管理信息化改造,导入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充分整合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公司决定与管理咨询公司、软件服务商合作开发以市场为导向的基于协同商务的ERP系统,达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统一,全力打造嘉达纺织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实施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及目标
经过精心准备,公司计划将内外部资源进行整体优化和合理配置,确定ERP的实施工程分为二期。第一期工程:实现以市场营销为龙头的销售管理、库存管理、条形码跟踪管理、运输管理、存货核算、会计核算等模块的信息化;第二期工程:在此基础上实施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物料需求计划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车间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一)整合原有的在DOS平台开发的物资材料管理、成本核算系统、配棉系统,Windows平台上开发的采购管理、成本核算等,全部改造后统一导入到Windows 2000 Server平台,SYBASE大型数据库环境;
(二)逐步改变原有的“信息孤岛”的状况,统一制定基础数据标准,实现集成化的管理。
三、信息化建设的选型特点
公司ERP(企业资源计划)项目启动于企业改制之后。在公司高层的直接领导下,信息部门和财务、营销等部门的有关部门人员对ERP项目的软件供应商以及实施进行考察,项目工程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选型时间长达8个月,共有国内外多家ERP服务商参与系统选型工作:如汉普咨询公司推荐的Oracle、SAP、中纺达(中国纺织工业总公司信息中心改组的软件公司)、浪潮通软、中科院软件集团、金蝶、用友、安易、福建华兴等多家公司,经过初步评选、考察实际纺织行业客户应用情况、性能价格比等综合评选的准备工作,公司最终确定了与浪潮集团通用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浪潮通软”)以及管理咨询公司共同合作实施针对纺织行业的ERP系统。
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
(一)公司信息化的总体设计的指导思想
总体设计指导思想如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分级改进、平滑过渡、针对瓶颈、重点突破。
1. 整体规划:结合公司自身的信息化素质,结合棉纺的行业特点,通过系统分析管理上的问题,从系统中寻找问题的瓶颈,把握问题的本质,系统考虑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的整合和控制。
2. 分步实施:本着先易后难、先慢后快、快速收效的分步实施原则。
3. 分级改进、平滑过渡:以优化为主要思想,分级改进平稳过渡。此次ERP项目的建设过程分为可收集、可分析、可应用、可优化、可持续五级。
(1)第一级为可收集:能够获得实时的、全面反应企业经营过程的信息。此过程主要的目标是工作电脑化,以电脑系统替代手工工作,同时做好信息化基础数据的管理。
(2)第二级为可分析:能够利用获得的信息追溯部门责任,洞察经营风险,发现经营机会。此过程的主要目标是落实责任,通过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把分析的结果作为日常考核的依据。
(3)第三级为可应用:能够利用获得的信息改进管理方法、进行科学决策。此过程的目标是科学管理,以数据说话,依据数据的分析结果提出改进的方法或进行决策。
(4)第四级为可优化:在可应用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流程和系统的优化。此过程的目标是流程优化,系统地设计和优化企业运作系统,通过整体系统的优化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5)第五级为可持续:能够持续改进绩效和变革流程。此过程的目标是组织变革,通过流程、技能、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打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4. 针对瓶颈、重点突破:针对公司管理中的瓶颈问题,第一期信息化项目有针对地优先实施以营销为导向的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库存、运输、条形码跟踪管理、存货、会计核算,逐步实现以业务流程为基础,以管理和控制为目的,业务、财务一体化的管理信息化项目,以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益。
(二)公司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情况
近年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情况如下表:
福建嘉达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建设投资状况表
序号 |
信息化项目名称 |
投资额(万元) |
1 |
ERP软件和咨询费 |
153 |
2 |
ERP项目硬件平台 |
132 |
3 |
USTER检验系统 |
350 |
4 |
织机监控 |
110 |
5 |
全厂闭路监控系统 |
68 |
6 |
工作流管理(办公自动化OA) |
20 |
7 |
* 电子商务 |
23 |
8 |
安全软件、备份系统 |
50 |
合计 |
|
906(*为计划投资) |
(三)公司实施信息化的设备准备
1. 硬件准备
公司注意到支撑ERP的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同质化现象。ERP服务商基本上采用国际主流的几大系统,如操作系统主要采用UNIX和Windows 2000,大型数据库ORACLE或MS SQL Server、SYBASE,因此公司的ERP项目支撑平台采用Windows 2000,SYBASE大型数据库。
2. 软件准备
(1) 采用最新的软件技术标准和规范,主要包括:分布式计算环境(DCE);面向对象的分布处理;集成软件规范DCOM,COM+。
(2) 采用成熟的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技术结构与最新的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技术结构相结合应用的模式。
(3) 软件内部设置了登录、功能、数据的权限等五重保护安全机制。
(4) 基于组件的技术和Browser/Server模式,实现“即插即用”的软件总线式的集成框架。
(5) 系统兼容性强:支持UNIX操作系统和NT操作系统混合应用,支持ORACLE、SYBASE、MS SQL SERVER、IBM DB2等多种数据库,保护已有的应用系统资源和投资。
3. 系统技术指标及特点
(1) 产品客户群分析,辅助管理人员制订周密的销售计划,使企业在有序的计划模式下运作。对客户关注的质量报告和计量结果均可准确控制,解决供产销过程中出现的业务纠纷。
(2) 以工作流程为基础,以业务处理为平台,实现物流和资金流的结合,达到企业控制、考核、管理的目的。
(3) 系统具有集成的体系架构。
(4) 以业务需求为导向,以引进、消化、吸收、改进、创新为发展模式,推动公司发展。
(5) 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在企业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应用,从职能管理、业务定制、分级权限、信息保护等多个角度出发,达到企业控制、考核、管理的目的。对不同的管理角色,严格设置功能使用权限和数据操作权限,对不同业务处理的审批权限也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对用户的操作进行详细记录。
(6) 通过设置不同的系统开关,各系统之间可以做到严格控制流程。支持多种计量单位,支持自定义项目,支持单据自定义打印格式,支持有规则的单据编号规则。
4. 进度实施情况
2002年3月--10月实施完成了以市场营销为龙头的ERP第一期工程。
五、信息化建设所产生的效益
(一)第一期工程给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带来的效益
1. 提高管理控制力度,通过网络实时监控运营状况,加强管理力度,降低管理成本,综合管理成本同比2001年下降17%。
2. 辅助决策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大大增加了基于定量的决策。
3. 通过历史定量数据的积累、对比和分析,提高事前预测和事后分析的能力。
4. 避免重复设账而带来的对账和调整差错工作,提高了数据的准确率,优化了业务流程,减少了重叠的岗位,提高了工作效率。
5. 通过对客户信用和应收款加强管理,加快货款回收,降低了坏账损失风险,资金周转率提高60%,坏帐损失下降70%。
6. 通过强化先进先出管理,可以降低库存资金占用,资金占用比2001年减少30%。
7. 通过综合销售信息的汇总分析,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减少产品提供周期,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准时交货率提高15%。
(二)ERP项目成功实施后的效益
1. 经济效益:在2001年、2002年综合指标增长的基础上,2003年要实现主营收入增长15%,即增收5000万元,综合管理成本下降25%,利税增长35%。
2.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从传统的职能部门向“以客户服务为中心、面向流程”的现代化企业转型,并结合ISO900:2000质量管理体系、5S管理方法、绩效考核结合ERP软件共同支撑现代化企业的管理体系。
六、总结
企业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前进的道路充满艰辛。阻碍来自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也来自传统的管理观念的束缚和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程度,信息化的成功则来自企业经营管理良性循环的环境和各级政府部门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决心。
本文作者:福建嘉达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任 王琪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