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荐语:
深网:你说的为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这个事情制造业的二代们相信吗? 陈航:他们听得懂这个事情,也相信,但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做,也没有明确路径,也没有人证明跟无招的团队一起做这个事情就能成,至于数字化怎么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路径,我们也在探索。
以下文章来源于深网腾讯新闻 ,作者叶蓁
作者丨叶蓁 编辑丨康晓
出品丨深网·腾讯新闻小满工作室
2023年年初,杭州HHB Music House,2年来第一次公开露面的陈航(阿里花名:无招)站在舞台中央,舞台的一侧,陈列着阿里创始人马云过往曾在阿里年会上表演穿过的三套朋克造型的服装。HHB Music House是马云在2019年开的酒吧。
无招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他从钉钉CEO变成了HHO公司的创始人。站在舞台中央的陈航看上去平静,他讲述自己这18个月和创业团队在忙些什么,这次无招带来了一款会发光的耳机,这是一款他形容将“先进高科技和制造能力放进方寸之间”的产品。
无招谈起自己离开阿里后的心态变化:以前在一个大体系内,钉钉是“富二代”创业,现在则是实打实的 “创一代”。创业公司的名字是两氢一氧,无招希望在数字化时代能成为一个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数字化养分的公司。
此外,无招想用他在钉钉积累的数字化的能力,赋能中国制造业的二代接班人。在无招看来,“第一波进入制造业的人年龄已经很大了,现在开始二代接班,二代接手这个事业后,发现依然是赚钱的,但很难超越父辈,他们需要找到一个超越一个父辈的路径。”
无招的“豪华”创业
对无招这个“创一代”来说,他的创业跟大多数创业者来比,依然是“豪华”的。
HHO最初的办公地点是阿里创始人马云湖畔花园的家,这个地点被称为阿里的圣地,也是无招的福地,曾孵化过1688网、淘宝网、支付宝、钉钉,一度要被当做阿里纪念馆。
无招再次创业,也集结了多位钉钉的核心骨干——原阿里钉钉副总裁任卿(花名:易统)、原阿里钉钉市场部负责人甘聪、以及原阿里钉钉首席架构师、CTO朱鸿(花名:一粟),他们和无招一起搬进了湖畔花园。
无招是钉钉创始人。1999年,无招加入阿里实习,2010年无招负责淘宝搜索“一淘”后来又临危受命负责来往(钉钉的前身)。无招称为钉钉之父,是阿里体系内的产品大神,钉钉目前是中国知名企业服务协同办公应用。
办公软件领域目前三足鼎立,但在无招看来,其实做的都不好,产品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中国有4300万中小企业,每年有700万企业诞生,有谁为这700万企业真正想过问题,有谁认真做过这个事情?”
再次创业,除了广泛调研,无招也在问自己,他可以做点什么?无招从不否认,当年做成钉钉,有运气的成分,在阿里这样一个大体系内创业,有“富二代”的种种便利,但也并非一马平川,在产品杀出重围的过程中,作风彪悍、个性强硬成为无招的标签。
回溯无招在阿里十多年经历,既有社交项目“来往”的折戟,也有“钉钉”的战功。2021年7月,在阿里内部大调整中,无招离职,他之于阿里与钉钉的使命已然落幕。
无招离职创业的消息传出后,各路VC趋之若鹜。据 36氪2021年报道,“估值已经涨到了几十亿人民币,能投进去的不多,认脸,而不是认钱”。确定的投资方是元璟资本,其创始人吴泳铭为原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
寻找创业方向
无招再次创业,他也曾问过自己,要再做一个钉钉吗?做出来跟自己曾经的产品打,他觉得没有价值和意义。
无招离开钉钉前,开着车,十个月时间,在四川、湖南、湖北、广东这些省的市县乡村,跑了五万公里。无招一路走一路思考,这么多年,中国互联网到底发生了什么变革?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之一,如果一个赛道有巨大的可能性,所有的资本都会去抢这个赛道。而作为一个创业者,很容易被裹挟进去。这种竞争往往都是资本竞争,拼得根本不是产品的好坏。”
近几年,中国创投圈,是否赶上风口成为衡量一个创投基金是否主流的标签。风口上的独角兽们到最后拼的还是资本。风口型赛道创业被无招否决了。
再次创业,他可以做什么?在钉钉创业的那几年,陈航见过很多中国制造业的老板,他们大部分都处于闷声发财的状态中。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过去近20年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中国整体GDP的比例数字基本维持在了25-30%之间。
陈航发现中国制造业不缺海内外销售通道,公司也不缺利润,缺的是品牌主张。陈航想做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制造业的企业们可以定制需求——数字化的生产、设计、制造、品牌和营销等。
“比如以前企业收到一个生产一万只杯子的需求,生产就可以了,现在可能变成设计一个杯子,究竟要不要生产一万个?这涉及到收集需求、分析成本以及快速的抵达市场验证。我们想做一个引擎,用我们数字化的能力来帮助中国的制造业实现自己的品牌主张。”陈航阐述。
想清楚了这些问题后,2022年2月,无招团队搬到了海智中心9号楼,而钉钉的办公楼和HHO只隔了两条马路。但对陈航来说,这几分钟的路对已经四十不惑的他来说,也意味着万水千山。他需要学习如何从零到一做一家公司,跨入诸多陌生的领域。
以下是《深网》和陈航的对话的实录精选,在不改变其原意的基础上有所删减。
“制造业二代有超越一代的诉求”
《深网》:这次创业的源动力是什么?
陈航:之前做的钉钉是一个有过亿用户的产品,这次创业想的是做一个全球化的公司和全球化的产品,这是我的一个想法和执念。当年创立钉钉的时候,接触过很多制造企业,也一直想着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我希望我们能为中国的整个制造业在产业互联网层面上做一些事情,帮助中国制造业把数字化思想和技术进行融合,打造这个时代创新的产品。当下中国制造企业的销售成本越来越贵。因此,中国的制造业不缺销售,中国制造业的问题是永远在输入便宜货。
我希望HHO和所有的制造业伙伴一起、设计公司的伙伴们一起,我们不仅面对中国市场,我们也向面向全球的发达国家市场去打造中国品牌,把我们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能力和设计公司对这个时代的理解,变成一个全新的数字化品牌。
《深网》:当下的制造业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
陈航:中国的制造业一直按照订单生产,是一个很稳定的赚钱的行业。现在有一点变化,就是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第一波进入制造业的人年龄已经很大了,现在开始二代接班,二代接手这个事业后,发现依然是赚钱的,但很难超越父辈,他们也很难找到一个超越父辈的路径。
《深网》:你接触的中国的制造业的二代们是什么样的?
陈航:他们的父辈多半是60后,制造业的二代们多是70后和80后,他们接受过很好的教育,有全球视野,有海量规模用户的经验,又是很勤奋的一群人。但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如何升级和迭代,如何打造品牌,他们其实也不那么清楚。
《深网》:这些年,制造业的二代没有尝试过数字化?
陈航:我去过一个柔性制造的工厂,全部都是自动化流水线,每一个单体都可以定制,我第一个看到特别震撼,觉得太厉害了,这就是一个新时代的数字化流水线,但是他们根本不赚钱,因为每一件商品的定制要增加20元的成本,就变得不可规模化。这意味着数字化的过程中有很多坑。
《深网》:你说的为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这个事情制造业的二代们相信吗?
陈航:他们听得懂这个事情,也相信,但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做,也没有明确路径,也没有人证明跟无招的团队一起做这个事情就能成,至于数字化怎么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路径,我们也在探索。
“用耳机为赋能制造业打个样”
《深网》:这个赋能制造业的探索的过程中,你需要有个产品打个样,但为什么是耳机?
陈航:以前也考虑过别的项目,最后放弃了。2021年我开始创业,当时耳机的平均价格是在逐渐下滑的,我当时判断销量应该是上涨的,整个市场应该是有机会的,但不能拼性价比。科技层面上,以品牌的成熟度比,Apple是天花板,拼音质有Boss、森海塞尔这些品牌,也是音质的天花板。我后来就想换个角度去看看消费者视角有没有什么新的机会,我们当时想耳机应该有辨识度,它应该像女孩子戴耳环一样,它有装饰性的效果,我们当时想这可能是一个机会。
《深网》:你想做一款什么样的不同的耳机?
陈航:有一天我是在当时的一个未来科技城,我在路边停车的时候看到路边大楼上面的城市街景灯光各种各样的在变换。我就想把这个灯带放在耳机上会怎么样。
《深网》:销售渠道是怎么考虑的?
陈航:我们先走的是海外渠道。从2021年7月12号立项到现在,我们实际上最终在2022年的5月份完成众筹 ,11月完成交付和全球上线,大概基本耗时一年半的时间,当年最早预期是半年,最后是三倍的时间,才把耳机最终完成,众筹上线到今天为止,我们上线3个月的时间,在47个国家销售了上万台。
《深网》:为什么先走海外渠道?
陈航:国内的太卷了。
《深网》:整个研发的过程是什么样的?你的收获是什么?
陈航:整个研发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一下,有53个产品难点,这53个产品难点,反正一个骨头一个骨头慢慢啃掉。
我们以前做企业数字化,是想通过顺应自然哲学,把全链路数字化的思想赋能给全中国所有的企业,去打造在数字化时代最好的产品。当时这么想的,但是在做耳机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虽然懂数字化,但我们不懂设计,我们不懂制造。
所以任何一个数字化时代的全新的产品,一个有主张的品牌,都应该基于数字化、设计、制造这三位一体的组合,所以GPods智能耳机很好的帮我们实现了一次最佳实践,为制造业实现数字化品牌升级这个事情打了个样。
《深网》:GPods智能耳机只是数字化赋能制造业的一个案例,接下来你的计划是?
陈航:在数字化时代,我们让中国的制造业崛起,打造创新的产品,让三方的力量结合在一起,去打造全新的中国品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当时想这是一个案例,我们应该去把这个想法这个模式进行第二次验证,所以我们启动了 HHOLOVE这个全新的品牌。我们当时分析全球宠物消费市场依然有巨大的空间,它代表着数字化时代对产品还有定义的机会,对宠物生活的定义机会。
“钉钉和飞书其实都没有做好”
《深网》:HHO(两氢一氧)创立后,听说有一些投资机构想投投不进来?
陈航:资本最终都是要盈利的,拿太多的钱,压力会很大,我不想有那么大的压力。
《深网》:现在HHO在融资上是一个什么样的进展?
陈航:我们现在不融资。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我想在公司的现金流上先打平了。一个品牌做好了,赚钱是必然的。除非我们要做一个很大的事情,要大规模的获取用户的时候再说。
《深网》:大公司内部创业和外部创业有什么区别?
陈航:大公司内部创业就是富二代,只要实现目标就行;而创业公司就是创一代,省吃俭用,量入为出。钉钉那个时期,我也非常专业和努力的工作,很拼命;但现在我是穷尽一切资源和穷尽一切心力去做这个事情,两个还是有差异的。都很拼,但两个拼不一样。
《深网》:HHO企业的核心能力建立在组织上,产品上,还是供应链上?
陈航:产品。我们的耳机已经打磨出来了,以及其他一些也正在尝试。
《深网》:创业这一年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陈航:随时拥抱变化。过去的一年,国际形势,国内形势都在变,包括物流,总之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随时应变。
《深网》:你对刚创业的人有那些建议?
陈航:自律。兄弟们要和你一起工作10年乃至更长时间,自律能让你健康的工作下去。
《深网》:你怎么看运气这个事情?
陈航:我觉得是3分努力和7分运气。
《深网》:你怎么看办公软件领域的创业机会?
陈航:钉钉和飞书其实都没有做好。应该以务实的角度保持持续的实践,不要幻想和猜测,这种人相对多,尤其是在大公司多。当然也有人讲飞书体验比较好,比如“飞书做OKR”,其实这个是蛮奇怪的,中国90%的企业都是挣扎在生存线上,你让他们在管理上使用OKR,OKR是什么概念,是创始人给团队描绘一个很远大的目标,让团队成员自己想目标,这个过程就是要允许很多人没有产出结果的,也要允许很多人是懈怠的,有几家创业公司能支撑住员工懈怠,不可能,这个概念就很奇怪。
中国有4300万中小企业,每年有700万企业诞生,有谁为这700万企业真正想过问题,有谁认真做过这个事情,这个(缺失)是事实。因此,办公软件领域有太多创业机会了,这是个蓬勃发展生生不息的赛道,目前大家都在靠天吃饭。
《深网》:这么多的机会,为什么要换个领域创业?
陈航:我的确可以去做这个事情,还有足够多的机会再去做一次,但在现阶段,做这个事情是冲突的,花几年时间再去做一个产品跟钉钉打架吗?这是蛮奇怪的一个事情。并不是说做这个事情的价值不大,价值依然是很大的。
《深网》:你会有很多遗憾吗?
陈航:有遗憾是正常的。
《深网》:在大公司的管理流程上有没有一些建议?
陈航:大公司追求流程控制,因此在管理流程上的固化被称为大公司病,但这是一柄双刃剑,太灵活就会造成不可控。我觉得不存在流程固化的问题,本质上它是个平衡的问题。其实大公司一些管理上出现的问题,最核心的因素是活力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