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理解信息化 (1)
现在各种信息化定义,林林总总,但还没有一个让人完全信服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往往在于“身在此山中”。
我们今天给信息化下定义的难处在对现代化的理解上。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现在所有的信息化定义,几乎都在躲闪一个问题─信息化与工业化到底是一次现代化还是两次现代化?不对这个根本的问题进行回答,我们的任何信息化定义可能无法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当然,不是说不能用各种临时性的定义来解决阶段性的问题,但把握阶段性与把握实质是并不矛盾的两件事。
两次现代化有质的区别
所谓一次现代化与两次现代化,说的是现代化有没有质的不同与质的飞跃。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认识是混乱的。我认为,工业化是第一次现代化,信息化是第二次现代化,二者有内在联系,也有本质区别。我主张要在战略上搞明白,哪怕搞明白了目前没条件做,也可以分解为阶段性的策略。
我们先从经验上看,工业化与信息化是否有质的不同。比如,工业化组织的金字塔结构与信息化组织的扁平化;工业化网络的集中性特征与信息化网络的分布性特征,这明明是特点相反,怎么能说没有质的不同呢?许多坚持认为信息化在本质上与工业化没有什么不同的人对此视而不见,根本的认识分歧其实不是出在现象认知上,而是出在范式认知上;不是出在体系的保护带上,而是出在体系的内核上。
中国虽然较早提出信息化这个词,走在了世界前列,但中国与世界各国有一个非常不同的氛围─在主流学者中,忌讳甚至痛恨谈范式的转变。你可以说信息化春风拂面,哪个角落都能扫到,但你要说从根上触及传统引起质变,有人非跟你急不可。
我们现在对信息化总结得很高,但高并不等于范式。打个比方,清王朝也高度重视工业技术应用,把船坚炮利视为关乎大清帝国的生死之道。到最后,京城都让人连锅端了,不能也不敢说他们不重视工业化。但问题是,船坚炮利并非工业化,而只不过是工业化之“用”,或者说“技术应用”。清王朝到死也没有把工业化在范式这个层面定义清楚。反过来说,什么样的反思,属于对范式的反思呢?同样举个例子:前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这种界定,就是指向范式的定义方法。
我们定义信息化,要搞清楚,它与工业化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工业化的进步性在哪里,局限性在哪里。我们现在定义的要害在于只是从技术特征上总结,如六要素的总结,资源特征、产业特征等等。只要把这些要素中的定语“信息”换成“工业”,就可以变成工业化的“定义”。你能说工业化就是工业资源、工业技术应用,工业产业等等吗?不能。因为远没有抓住实质。工业化中的专业化分工、科层制结构,人的异化等等实质内涵,在这样的定义里没有任何痕迹。这就是我说的定义中的“逃避”问题。
反观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反思,就要深刻得多。后现代主义认为,工业化,或者说现代性,其体系内核是以二元论为基础的普遍主义。我们在定义信息化时,既不敢对工业化的局限性挖掘更深的根子,也不肯对信息化的根据进行更进一步探究。一方面说要跳出技术观点看信息化,另一方面真跳出了技术观点,深入到人文道理,又多少有些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