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实事求是理解信息化 (2)
作者:姜奇平 来源:互联网周刊 发布时间:2005年11月30日 点击数:
信息化以生命化为导向

在细致地比较了十多年来信息化的种种定义后,信息化外围的特征被概括了个遍,但缺乏灵魂。而且所有这些外在特征,差不多又都是那些可以用工业化的体系内核吸收的东西。而那些信息化特殊的东西,在这样的定义中,又显得有些神龙见首不见尾。

如果以定义的传神而非严谨为标准,我认为信息化可以说是以生命化为导向的现代化,它是对以机械化为导向的现代化(即工业化)的扬弃。我很欣赏军队信息化中,将信息化与机械化作为一个对子的做法。当然,这里的机械化,可以扩展为广义的机械化来理解。

机械化,不光是指机械化技术、产业、设施,而且是社会的机械化、精神与文化的机械化。举例来说,笛卡尔理性主义就是典型的机械化。工业化强调工具理性,把什么都当成工具看待。与机械化相反的是生命化,信息技术革命与生物技术革命都是生命化运动,都是给世界重新赋予灵性的运动。网络通讯是提供灵性的神经系统,计算机和DNA是在为灵性提供基础材料的编码解码。

如果站在文明跃升的高度看工业化和信息化,现代性所强调的祛魅与后现代性所强调的返魅范式,恰恰接触到了问题的实质。如果我们把“魅”理解为生命性的话,启蒙运动提倡的祛魅是指将人从自然生命中解放出来,进入到技术机械化与社会机械化的更高状态,这是工业化的灵魂;而后现代提倡的返魅在于针对机械化过度带来的弊端,主张从机械化复归到更高阶段的生命化,这正是信息化的灵魂所在。信息化在生命化意义上的返魅,也不是返回第一次浪潮那种自然生命,而是第三次浪潮的复杂生命,即社会化系统的生命化。

我们不妨用实践“验算”一下,信息化是不是生命化。电子业务(包括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状态?电子业务最终通向的是使社会从机械体变为有机体。有机体或者说生命体,表现为对环境反映灵敏,善于面对信息不确定性,有较强的创新与演化能力。通过信息化,商务和政务的最大改变,应该是让组织像具有灵性的生命体一样,体贴人、关怀人,非常灵敏地跟着目标人群变。这才是以人为本。所有信息化要素只是跳板,如信息资源是活化剂,网络设施是血管等;扁平化和分布式计算,都不过是在仿生等等。这样才能跳出信息技术和生命技术的浅层含义,用世界观的语言来说话。

我个人提出一个“科学”的判据,用来区分机械化与信息化:所有生命体的效能曲线,都遵循边际成本递减;所有机械体的效能曲线,都遵循边际成本递增。在基本范式上确有区别:它们的收益与成本之比的变化率不同,切线斜率的方向相反。这就是两次现代化在实处最不同的地方。

有生命化的意识与没有,在政策主张上,就可以看出不同。比如,在企业问题上,我主张要提做大、做强、做活,并且把做活放在做大做强之上。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生命化。我认为在信息化的国际环境下,企业只做大做强而不做活,无异于变成恐龙去找死。企业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帮助企业做活,提高企业的灵敏度和再生力。

当然,退一步说,如果我们实在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什么是信息化,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比错误地定义还是要好一些。因为实用主义至少还有一个好处,是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