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老师开场介绍
任博老师总结
现实(O)由李海峰老师策划指导,任博老师和林健老师组织引导的2天课程已结束。感受(R):意犹未尽,使命光荣。反思(I):做老师、作家或医生的人也是注重奉献与利他的人。行动(D):与同学一起打磨《人际关系必修课》这堂课。
本文将从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学员收获与感受、改进建议五个方面进行复盘整理。
一、课程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沟通效率,减少客户沟通、团队协作中的冲突,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DISC模型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职场的人际关系分析工具,为大家的探讨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为了帮助学员掌握DISC模型,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由林健老师策划与组织的这次为期两天的工作坊,邀请到了经验丰富的任博老师为新老学员进行授课(任博老师谦虚:说你们不是听课,是参与、讨论和共创)。
二、课程目标
本次工作坊帮助学员更好地了解DISC模型的原理和应用,掌握DISC模型在人际沟通中的实际操作方法,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同时,通过认证课程帮助学员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培养未来可能成为对外赋能的认证讲师,帮助身边人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人感性目标是轻松、互动、有趣;理性目标是:掌握认证讲师的系统培训方法,包括:流程环节、操作工具)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线上课程内容主要包括:DISC模型的原理及特点、DISC模型在人际沟通中的应用、如何运用DISC模型解决人际冲突、个人及团队的人际沟通技巧等。
线下工作坊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应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第一天具体流程:从介绍自己(贴标签),到ORID(明确理性与感性目标),用DISC模型来梳理喜欢不喜欢(知己更知彼),DISC模型如何对应四大名著角色(训练分类),词汇转换;以及一些场景练习“房树人”,“我害怕……”,总结。第二天,讲了最小单元化教学的背景与实践、DISC报告解读的原则与技巧以及如何“磨课”。汤金燕同学还用心分享了她如何打磨和打榜《演讲高手》这本畅销书,任博老师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授课方式,帮助学员轻松掌握DISC模型的应用技巧和工作坊的完整流程。
四、学员收获与感受
通过两天的学习,充分认为DISC模型对于提升人际沟通能力非常有帮助。具体收获如下:
1. 更深入理解DISC模型的原理和特点,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模式;
2. 掌握DISC模型在人际沟通中的应用技巧,提高沟通效率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3. 学会运用DISC模型引导个人和团队的人际沟通分析,提升人际关系的和谐度;
4.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会在实际情境中运用DISC模型解决问题;
5. 通过角色扮演和反馈,不断完善自身的人际沟通技巧,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并增进与同组小伙伴的相互理解。
任博老师的授课方式生动有趣,课程内容实用性强,让大家对DISC模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使学习更具趣味性,也让他们更加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培训是知识传播, 工作坊是体验感与自我领悟,“施比受有福”——成为一名认证讲师要从“磨课”开始。
五、改进建议
在课程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给学员提供更多的预习时间,让大家对DISC模型有更全面的了解【D性格就是先开枪再瞄准,可以理解】。其次,可以邀请让有实战经验的复训生讲师多谈谈其成长心路(类似金燕《演讲高手》作者和梅丽老师《赢在售前》作者),让学员有更多代入感和实操经验(其实不少同学都有各自领域十年以上的时间沉淀)【时间有限,留待“磨课”时】。最后,可以做一些学前需求调研或者课堂问卷,可以帮助老师更了解学员,学员未来也可以更好地将DISC模型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大家都很忙,日后长相聚】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走出舒适区的学习时光很短、很累,也让人难忘。基于DISC模型的人际关系必修课工作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老学员们对DISC模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身上的角色与责任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我们要根据任博老师与林健老师的建议,做好复盘文章,如同磨咖啡一样磨一门好课,让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讲师。
李海峰老师在线课程推荐图片
7月30日,林健老师在睿信共享创新空间举办了一场公益免费培训——《人际关系必修课》线下工作坊。林健老师从人际敏感度的重要性、行为特性与情绪的关系、觉查行为风格的本质、科学调用D、I、S、C四种行为风格等方面,介绍了”先人后事“的领导力修炼模型,帮助大家重新认识人际关系的价值。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运用DISC模型提升CIO领导力是打造高效IT团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