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把十个区域经理都给我撤了。”刚下飞机,身为公司人事副总的张日明就被哥哥兼老板的张日亮叫去了办公室,劈头就来了这么一句。
张日明所在的河北振兴销售有限公司属于典型的中小企业。经过兄弟俩不断打拼,公司从3年前的4个人发展到了今天的100人,业务更是从纺织品销售拓展到副食品、医药、保健品综合销售领域。
然而,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却变得越来越乱,市场反应速度也逐渐迟缓起来。公司内部沟通不畅,销售的信息和进度过于分散在办事处甚至销售人员手中,总公司无法掌控。“灵活的市场策略、快捷的业务处理过程”,曾经是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夹缝中生存下来的两大法宝。但随着小公司变大,这两个法宝开始失灵,以前灵活的市场策略和业务处理过程不复存在,还往往由于信息沟通不足和老板掌握数据的不充分而错过很多的市场机会。
更多的中小企业也在遭遇类似的问题,他们迫切地需要一种手段来帮助他们改变这种现状,于是,信息化的概念出现了……
遭遇“数据危机”
“中小企业生存的关键是什么?老板科学决策的基础是什么?”
面对这两个问题,熟悉中国中小企业运营体制和生存环境的人都能给出答案,中小企业生存的关键,是决策者能在适当的时机做出适当的判断。信息时代,这种判断力被赋予了一层科学决策的光环,但无论怎样表述,老板们科学决策的基础,都是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相关数据。
然而,随着企业扩大,人员、部门增多,区域分散,业务复杂,广大中小企业在管理上变得混乱、无序起来,老板们掌握数据正面临“三难”。
首先是数据集中难。数据分散在各部门,各区域经理手中,没法集中看;同时,数据分散于各个系统,财务数据在财务系统中,销售数据在销售系统中,没法统一看;另外,数据呈现形式也不统一。
其次是看关键数据难。每个部门交上来的数据报表都是一大堆,其实,只有涉及到企业管理和决策核心的特定关键数据,才是对决策有用的,但是,面对海量数据、成堆报表,决策者怎样才能从中挑出关键数据呢?工作繁忙,老板需要简单报表,一是一,二是二,看起来方便快捷。这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数据的比较——同比、环比、计划值比、预警值比、排名比、趋势分比等,在无数的数据和无数的呈现方式中,决策者们如何才能准确获取?
第三是外出时看数据难。现如今,“飞人型”老板比比皆是。出差在外时,除了电话沟通,老板们往往会对公司暂时失去了解:无法看到相关数据,也不能掌握企业实时运转情况。
广大中小企业在今天其实都在面临一种“数据危机”——决策者们不能集中、快捷、方便、简单、移动地看到关键数据和比较数据,不能针对数据做出快速反应,中小企业灵活变多,反应快捷的特点渐渐丢失,中小企业正在失去赖以跟大企业竞争、生存的资本。
关键数据,一下子成为了深藏在企业之中的宝藏,而用来开掘这座宝库的手段亦层出不穷。
信息化破解难题
有问题,则衍生解决方案。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数据危机,目前普遍提出的是“信息化破解法”。
信息化在中国被赋予“中小企业”这个定语之后,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它的蓬勃自有道理——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现有中小企业860万家,微型企业6000多万家。2004年,中小企业IT应用市场整体规模为945.5亿元,预计2005年将会达到1129.8亿元,较2004年增长19.5%。考虑到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只有10%左右实施了信息化,远远低于国外中小企业60%的平均标准,未来几年国内中小企业市场将迎来井喷式发展。
有“金矿”自然会有“掘金者。一时间,本土IT厂商与许多国外IT巨头纷纷扛着ERP、协同、BI、整合应用等旗帜,号称自己可以包治中小企业百病,可以立刻解决中小企业的管理、生存、数据等问题。然而,仔细分析,却发现时下市场上流行的诸多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与现今国内中小企业的实际状况并不吻合,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中小企业的IT技术含量要求过高。不论是小型化的ERP,还是原装的协同、BI,从本质上来讲操作依旧难以摆脱复杂的影子,其专业性强,维护较难,非相关专业学历且有几年工作经验者一般难以操作,这其实对使用者、技术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问题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此类专业技术人才。其实,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特别明确,就是解决某方面的核心问题,相对来说,辅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这类手段应用略显复杂。
解决方案相互独立。从应用的角度来看,无论今天的IT供应商如何鼓吹,其实ERP、CRM、HR、BI等不同信息化功能的架构仍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有时,甚至在同一个系统下的财务、销售、生产等系统也各自独立。最关键的问题是各种不同的数据分散掌握在相关负责人手里,企业决策者还是无法集中看到所有关键数据。
流程不符,客户化周期长。上述各种解决方案,最初都是针对大型企业设计的,因此,大多数所谓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产品,也都是建立在大型企业解决方案基础之上的“微缩版”。很少有开发商能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做定制化开发。因此,系统设定流程跟中小企业运作流程往往不相吻合。这里,其实还有这么一个误区:今天的中小企业就是未来的大型企业。于是,开发商往往准备了充足的理由,去为一个中小企业规划其未来5年乃至10年的发展框架。其结果是,要么中小企业得搞流程重组,要么就得按解决方案的流程调整企业流程。而“流程重组”虽听上去颇有现代化的味道,但真要是在给小企业做客户化的时间花上一年,那其实就等于扼杀了某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价格昂贵,超出承受能力范围的状况也屡见不鲜。那么,今天国内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究竟应该从什么角度去考虑呢?
用起来和看上去同样很美
目前看来,中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有如下几个特点:
企业小,对他们来说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长足发展,告诉这些企业的决策者两年后会如何如何其实并没有太大现实作用,关键是去解决这些决策者们今天的现实问题。
资金少。少花钱多办事、开支第一、需求其次的心态和实际情况难以改变。这种状况在信息化过程中往往表现为坚持不了太长时间的实施过程,因此业内曾高呼“快速实施”的概念。
要求标准化。今天,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员工技术水平低的现状难以改变,这就要求解决方案样板化,操作傻瓜化,简单,易懂,维护方便。因此,功能要求低,管账第一,管理其次。
更为重要的一点,中小企业中,最需要信息化系统,使用信息化系统频率最高的,不是普通员工,也不是某部门负责人,而是企业的决策人——老板。对于老板来说,需要通过系统,实时掌握公司运营情况,掌握各种关键数据的实时变化情况,以此来随时根据市场反应,快速做出相关对策,灵活部署市场行动。所以,最适合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必须将分散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各类信息通过一个统一的出口、以统一的形式呈现在老板面前,对关键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进而真正对老板做决策产生帮助。
中小企业需要的是一个数据管理平台。中小企业需要的是简单功能、目标明确、投资小、见效快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而不是系统的大而全。
无论如何,今天的中小企业都应摆脱表面上很美的虚假繁荣信息化,而应以决策者能够轻松掌握企业各类关键数据为最高目标。并且,这样一套工具和手段,还应保持中小企业一贯的决策和市场反应灵活为基本诉求。目前,成熟的门户技术也许是这一需求的最佳解决方案。而这一技术的本质,又能给使用带来简单的效果。
因此,综合来说,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要想真正得到突破,就首先需要在先进、便捷、实用、安全、经济上深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