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砸钱无数,95%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试点仍失败告终
作者:CI0.com&睿观 来源:CIOCDO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9日 点击数:

——揭秘:IT项目频频翻车的8大致命“元凶”

各位CEO和CIO朋友,我们先来看两个触目惊心的数据:

1.每5个企业项目中,就有1个失败(未达成业务目标)。

2.在最火热的AI领域,企业生成式AI试点的失败率高达 95%(半年内未带来可量化的财务回报)。

我们原以为,告别了瀑布流、拥抱了敏捷和迭代开发,就能摆脱IT项目交付的“黑历史”。

但现实是,项目依旧在以令人难以接受的比例失败 。

作为一名睿信咨询AI与数据转型顾问,我必须指出一个关键事实:今天所谓的“失败”,早已不是技术上跑不起来。而是项目未能兑现预期的商业价值——或者上线即过时,或者用户根本不用 。

这背后,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为您总结了导致项目翻车的8大致命“元凶”。

👇 让我们开始吧。

💣 元凶一:战略失焦(从“迷信技术”到“目标漂移”)


这是最顶层,也是最致命的问题。

1.为了AI而AI,与业务脱节

项目管理协会的Kathleen Walch指出,企业至今仍在“拿着锤子找钉子”——先爱上一个新技术,再回头强行给它安一个业务问题 。

高管层一句“我们必须用AI做点什么”,就是这种顽疾的最新表现。项目从一开始就与业务战略南辕北辙 。Laserfiche的CIO Thomas Phelps一针见血地指出:

“现实是,往往等到系统上线、成本大幅超支后,人们才想起翻出最初的商业论证再看一眼。” 

2.业务“甩锅”,CIO“越俎代庖”

Kearney咨询的Eric Stettler提醒,即使目标一致,只要没有业务领导层来“背锅”,项目照样会翻车 。

CIO的职责是保障技术,但推动流程变革、确保员工落地使用,必须由业务负责人(Business Owner)亲自下场 。如果CIO去干这些事,就成了“尾巴摇狗”的荒诞剧 。

3.业务负责人“挂名”,参与仅30分钟

更糟糕的是,那位“挂名”的业务负责人,“只肯拿出30分钟听状态汇报,确认一切‘绿灯’就签字走人,却从不深入关键决策细节。”

Stettler指出,这种高管既错过了项目偏离轨道的早期信号 ,也未能建立信任,导致问题无法及时升级 。

💣 元凶二:专业缺位(用“业余选手”打“职业联赛”)


如果说战略是“方向盘”,那么专业能力就是“发动机”。

4.缺乏专业的项目管理

IT管理专家Eric Bloom指出,那些“不起眼”的中小型项目,常常被甩给业务分析师或其他人 。他们既没有受过正规的项目管理培训,也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时间 。

而专业的项目经理,在统筹资源、协调排期、落实治理和防止范围蔓延方面,是业余选手无法比拟的 。

5.团队经验不足

“我见过项目因为项目经理没经验而失败。有证书不代表就能管好项目。” Phelps警告说 。新手PM可能根本意识不到,项目每多一周,都是在直接烧掉真金白银 。

Stettler还补充,别指望项目遇险时能临时拉来“高手”救场——“真正能干活的往往就那么几个人,日程早被预定。”

6.低估了资源需求

Genpact的CTO Sanjeev Vohra表示,低估所需资源、人才和工作量一直是老问题 。在AI这种新兴领域,IT领导者因为缺乏经验,说不清到底需要什么技能、成本几何,导致问题更严重 。

💣 元凶三:拼图缺失(从“闭门造车”到“上线傻眼”)


7.遗漏关键利益相关者

项目经理Krista Phillips分享了一个案例:一家跨国企业上线新技术,结果“整个规划和项目过程都没带他们玩”,导致一个事业部在系统上线时完全傻眼:“这是什么?”

虽然漏掉整个部门比较极端,但遗漏部分关键利益相关者却是家常便饭,这会导致错过关键需求或法规要求,最终只能“对原本规划的工作、项目等的范围进行补充” 。

💣 元凶四:变革“假死”(项目成功的“最后一公里”塌方)

这是最隐蔽,也最致命的元凶。

8.极度忽视“变革管理”

SSA & Co.的Nick Kramer强调,他见过因变革管理失败的项目,远比因技术失败的多

项目不仅需要懂技术和项目的人,更需要懂“人”的变革经理 。他们负责解释“为什么”、对齐激励机制、让员工愿意接受新工作方式

“变革管理常被当成发发邮件的通信计划,口头重视,实际很难。” 

Kramer指出,成功的变革需要CIO或其他高管亲自担任“推手”,并配备真正懂变革的专业人士 。

💡 睿信咨询顾问洞察:给CIO的4条破局之路


面对如此严峻的“失败率”,CIO必须从“技术官”向“战略家”和“变革者”转型。

1.拒绝“兼职”,任命“专业PM

CIO们必须坚持,项目(无论大小)都应由受过训练的专业项目经理负责 。对于经验不足的团队,必须在派工前严格审核其技能,并确保他们能投入所需时间 。

2.锚定“商业价值论证”,并持续复盘

回归本源。项目启动前,必须有获批的商业价值论证 。更重要的是,这个论证必须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被持续复盘,而不是上线后才想起来 。

3.揪出“业务主责”,并捆绑责任

Stettler建议,高管必须主动“突袭”检查、评审交付物质量 。作为CIO,你的任务是确保那位“业务主责”不仅挂了名,更要对流程变革和员工采用负起全责

4.把“变革管理”当“一把手工程”不要把变革管理当成“发邮件”。CIO必须亲自担任变革推手 ,并投入专业的变革管理资源 。请记住,项目因“人”而败,远多于因“技术”而败

结语


那95%的AI试点失败,不是AI的失败,是管理的失败。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技术不再是瓶颈,而战略、协同和变革管理才是决定项目生死的胜负手。

你的企业,是时候从“迷信技术”的陷阱中走出来,真正开始修炼“管理内功”了。

原文《为什么IT项目频频翻车?》

尽管IT与业务高层之间已实现战略对齐,技术和转型项目仍以令人难以接受的比例失败。IT部门必须吸取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图片来源:Rob Schultz / Shutterstock

IT组织早已努力摆脱过去项目交付过程中的种种顽疾。 

他们不再采用“大而全”的范围、瀑布式方法论和冗长的时间表,而是转向迭代开发、敏捷方法和数周冲刺,以期避免IT史上那些惨痛的大败局。

这些变革确实带来了改善,但大量IT项目依旧难逃失败命运。

衡量IT项目成功的最新公开数据稀少,不过多项调研提供了线索:

  • 项目管理协会《2025年职业脉动》报告指出,约80%的企业项目达成了业务目标——换言之,每五个项目就有一个失败。 

  • 麻省理工学院《2025年生成式AI分水岭:企业AI现状》报告更惊人:企业生成式AI试点项目的失败率高达95%,只要半年内未带来可量化的财务回报即被视为失败。

当然,如今的项目失败已不再像几十年前那样拖垮整个IT环境,也极少出现新系统技术上完全跑不起来的窘境——那是IT项目交付黑历史中才有的桥段。

当下所谓的“失败”,是指项目未能兑现预期收益,这是多位CIO、项目主管、研究学者和IT顾问的一致共识。失败也可能表现为:没有回报、拖得太久以致项目上线即过时,或者用户不买账最终弃用。

问题到底出在哪?为什么IT项目依旧频频翻车?以下是最常见的“罪魁祸首”。

1. 缺乏项目管理专业知识

IT管理与领导力研究所执行董事 Eric Bloom (埃里克·布鲁姆)指出,那些投入巨大、曝光度高的项目往往由专职项目经理掌舵,而中小型项目却鲜能享受同等待遇。

于是,这些“不起眼”的项目常被甩给业务分析师之类的员工——他们根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项目管理培训。通常,他们既不具备胜任项目经理角色所需的专业知识、培训或经验,也没有足够时间去学习如何管理项目,更别说完成额外的项目管理任务。

Bloom (布鲁姆)断言,如果更多项目交由受过训练的项目经理负责,CIO 们将看到成功率显著提升。专业项目经理更善于:

  • 统筹和调度资源

  • 协调人员排期

  • 让所有人朝同一目标前进——且能在多项目间游刃有余

他们还更擅长落实治理机制,确保项目始终对准预期交付物,防止范围蔓延在无附加价值的情况下推高成本与工期。

2. 与业务目标脱节

尽管多年来一直被告诫“不要技术先行”,IT 领导者乃至业务高层仍常对新技术趋之若鹜。结果便是项目目标与业务战略南辕北辙,多位资深 CIO 和项目经理一致指出。

项目管理协会 AI 参与与社区负责人 Kathleen Walch (凯思琳·沃奇)表示,组织依旧“先拿着锤子找钉子”——先确定解决方案,再回头硬塞一个业务问题。她举例,高管层常见的一句“用 AI 做点什么”就是这一顽疾的最新翻版。

Walch(沃奇) 建议:先锁定具体的痛点或目标,再制定应对计划并构建商业论证。

Laserfiche 公司 CIO、SIM 研究院顾问委员会成员 Thomas Phelps IV (托马斯·菲尔普斯四世)也持相同观点:

“IT 项目启动时应具备一份获批的商业价值论证,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持续复盘。现实却是,往往等到系统上线、成本大幅超支后,人们才想起翻出最初的商业价值论证再看一眼。”

3. 缺乏业务端责任人

即使 IT 与业务目标完全一致,只要没有业务领导层“担当”,项目仍可能翻车——全球战略与管理咨询公司 Kearney 技术转型业务合伙人 Eric Stettler (埃里克·斯特特勒)提醒。

Stettler(斯特特勒)指出,必须指定一位“业务牵头”并明确其责任,才能:

  • 保证业务侧资源按时到位 

  • 推动流程变革与员工落地使用 

若由 CIO 越俎代庖去干这些事,就成了“尾巴摇狗”的荒诞剧。

“CIO 可以确保流程有人认领、领导层目标一致,但最终是否愿意改变运营模式,得由业务自己拍板。” Stettler斯特特勒补充道。

4. 缺乏业务发起人的深度参与

仅有业务领导“挂名”负责还不够,这位负责人还必须投入足够的时间参与和监督,Stettler斯特特勒强调。

“很多对项目负运营责任的人,只肯拿出30分钟听状态汇报,确认一切‘绿灯’就签字走人,却从不深入关键决策细节。” 他指出,“对未来业务如何运转不愿多花时间是重大失误。”

结果,他们既错过项目偏离轨道的早期信号,也未能与项目团队建立足够信任,导致问题无法及时升级应对策略。

“高管必须腾出时间,深入项目各层级。不能等别人来找你,而要主动‘突袭’检查、评审交付物质量,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持续跟进。” Stettler斯特特勒建议,“态度必须是:‘趁我还能帮上忙,赶紧把问题端上来。’”

5. 未让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

IT项目经理 Krista Phillips (克丽丝塔·菲利普斯)回忆起一个案例:一家大型跨国企业在全球各公司上线一项新技术,却有一个事业部完全被蒙在鼓里。

“整个规划和项目过程都没带他们玩。我不知道(项目领导)怎么漏掉的,但他们确实漏掉了整个单元。系统上线时,对方一脸懵:‘这是什么?’结果项目团队不得对原本规划的工作、项目等的范围进行补充。” Phillips(菲利普斯)说。她是PMP,现任科罗拉多州 PMI Pikes Peak 区域分会主席。

Phillips菲利普斯承认,通常不会漏掉整个事业部,但项目团队确实常遗漏部分应参与的利益相关者,从而错过关键需求、法规要求或可利用的机会。

6. 资源不足

另一个失败原因:低估了所需资源与人才,也低估了工作量本身。

“一直是问题,现在更严重。” IT服务商 Genpact 的首席技术与创新官 Sanjeev Vohra(萨尼耶夫·沃赫拉)表示。IT 领导想拥抱 AI 等新兴技术,却缺乏经验,说不清到底需要什么技能、成本几何、多久能到位。

Vohra(沃赫拉)建议用老办法解决:“设计时要审慎,精挑细选合作伙伴,把细节谈清楚,做好尽职调查,确保范围与资源匹配。”

7. 团队经验不足

Phelps(菲尔普斯)指出,菜鸟团队也能把项目拖下水。

“我见过项目因为项目经理没经验而失败。有证书不代表就能管好项目。” 他说。

例如,新手项目经理可能没意识到,项目每多一周就直接增加成本。“团队得多干一周,客户或厂商得为此买单。” 他解释。

Stettler 还提到另一个坑:以为项目遇险就能临时拉高手救场。“真正能干活的往往就那么几个人,日程早被预定。” 即便专家能插队,也很难抽出足够时间。

几位专家建议:CIO、业务伙伴和项目负责人在派工前,必须严格审核技能,并确保成员能投入所需时间。

8. 忽视变革管理技能

项目不仅需要会管项目的人,还需要会“管人”的人。全球咨询公司 SSA & Co. 应用解决方案负责人 Nick Kramer(尼克·克莱默)表示,缺了专业变革经理,项目多半达不到预期。

“懂变革的人会把激励对齐,让大家愿意接受新工作方式,还能识别并清除采用新技术的障碍。” 他说。他们擅长解释“为什么”,让犹豫的员工迈出第一步。

“变革管理常被当成发发邮件的通信计划,口头重视,实际很难。” Kramer(克莱默) 强调,他见过因变革管理失败的项目比因技术失败的多。“要想成功,需要 CIO 或其他高管亲自担当变革推手,得有真懂如何驱动变革的人。

作者:Mary K. Pratt(玛丽·K·普拉特)

Mary K. Pratt(玛丽·K·普拉特)是一名驻马萨诸塞州的自由撰稿人。她曾在多家报社担任记者和编辑近十年,多年来报道过各类题材。其作品见于《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波士顿商业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等刊物。如今,Mary 主要报道企业 IT 与网络安全战略及管理,文章多发表于 CIO、CSO 和 TechTarget。Mary 曾凭借在 CIO.com 的政府报道荣获 2025 年度 AZBEE 奖。

译者:小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