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是全世界认识和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切入点及理由,制造业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但是,大多数学者对这个举世瞩目的大工厂目前的生存状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乐观,在制造业繁荣的表象下面,潜藏着某些被忽视的深层次的问题。
今年12月21日,在广州亚洲国际大酒店举行的“2006制造业信息化成果交流会”上,广东省信息产业厅领导、珠三角近600位企业的CEO、CFO、CIO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相关问题。
制造业虚假繁荣下的危机
在“2006制造业信息化成果交流会”上,广东省信息产业厅领导指出,此次交流会的大背景为中国制造业陷入虚假繁荣,信息化改造迫在眉睫。在超过150%的产出增长速度与不到4.5%的销售利润率的鲜明对比下,关于“中国制造业是否陷入虚假繁荣”的争论已经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伪命题。
来自国际的数据也不容人乐观。11月初,摩根大通和研究与供应管理机构公布报告:作为衡量制造业景气状况最重要指标的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9月的54.7降至10月份的53.9,已经达到了14个月以来的最低点。不仅如此,全球产出和新订单增长跌落到了2005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的制造业发展速度明显趋于缓慢。摩根大通分析师David Hensley表示,这个不断降低的PMI指数已经预示着全球制造业将会继续走软。
这无疑给中国制造业拉响了红色警报。在经过了10余年的迅猛发展期后,以近6200亿美元的产出规模,一跃成为了全球制造业中心区域的中国开始面临高速成长后遗症。“目前中国制造业每年156%的产出增长令人惊叹,可悲哀的是,这些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不到4.5%。之前依靠全球制造业整体上扬的趋势,中国企业即便在较低利润率状态下也能维持生存和成长,可是如今状况却有所改变。”业内专家提醒道。
实际上,中国制造业的低利润率早已被产业界所关注。“低成本既成就了中国制造业,同时又让这个产业陷入两难境地。”该专家认为,“低成本在初期帮助中国制造企业迅速在全球市场占据了可观的份额,然而随着制造成本和员工工资的不断提升,制造企业的盈利水平却不断下降,因为他们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和固有客户而不敢在价格上稍有异动。”
一个共同的看法是:单纯依靠订单生存的产业模式是造成中国制造企业窘境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显示,由于缺乏有效的流程控制和管理体系,造成了大量国内制造企业只能对眼前的订单疲于应付,而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和未来目标缺乏规划。这种状况使得许多制造企业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以及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持续增加的状况下,利润不断缩水。
实际上,中国制造业整体一直未能摆脱高损耗和低效率的困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接近10%,但如此的高速发展是以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带动产出为代价。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创造世界4%的国民生产总值,却消耗着世界上15%的淡水,25%的氧化铝,50%的水泥,28%的钢材,如此巨大的损耗触目惊心。可相比之下,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却仅为3.8万元/人年,是美国和日本的4%、德国的5.5%。面对上述状况,中国专家都呼吁:“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已成为能源消耗的大户,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后生存时代来临
某咨询机构针对国内五百余家不同行业和规模的制造企业进行的生存状况调查同样证实了类似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制造型企业生存状况堪忧,其中不乏规模较大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一些赢利状况还不错的上市公司也在其列。
该研究机构的结论称,衡量一家制造企业生存状态的优劣,知名度、企业规模以及现阶段是否赢利都不是主要的考量指标,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这家企业现阶段是否具有良性的运营机制,未来是否具有明确的定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把具备这样能力的企业称之为后生存时代的企业。”报告这样定义道。
咨询公司方面进一步解释说:“前生存”和“后生存”不仅只是两个叫法不同的名词,而是代表着企业所处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和方式,其中管理水平的差异则是造成两者间天壤之别的根源。企业的管理过程就是信息的传递和控制过程,其中包括计划、需求、供给、价格、市场环境、政府政策、竞争对手等诸多信息,而信息化管理则是制造企业步入后生存时代的捷径同时也是一条必由之路。
始终专注于制造业信息化以及管理变革的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公司(DCMS)强调,制造企业要走出目前的“沼泽地”,建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将是迈入以管理驱动为主要特征的“后生存时代”的关键步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目前订单驱动的模式,转而形成管理驱动型的制造业管理体系,这是使制造产业进入的‘后生存时代’必要一环。”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公司(DCMS)副总经理李建东表示。
在李建东看来,订单驱动型的制造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其自身绿色供应链的缺失。在企业的局部供需链上,企业缺乏通畅的进、销、存运作协同的供应链条,现有的订单交付能力在质量方面无法达到客户要求或勉强达到要求,无法做到或未意识到主动高于客户要求。“这些企业的所有精力都在应付现有订单,对于创新及未来发展缺乏明确规划。而只关注短期生存,发展思路不明晰,缺乏战略规划和市场应变能力,这几乎是前生存时代中制造企业普遍具有的通病。”他说。
另一位制造业信息化专家潘风文也认为,除了成本和人员方面造成的外损内耗,落后的管理模式也使得制造企业对于订单的消化和支付能力极度欠缺。“这一方面可能造成制造企业由于合同执行结果的不尽人意而丢掉订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订单即使获得并完成也只能获得菲薄的收益。”,潘风文分析说,“无法形成良性的研、产、销良性循环已经是横在本土制造企业面前的致命伤。”。
按照潘风文的解释,以管理驱动为主要特征的“后生存时代”并非一个简单的概念。“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已经到了一个需要在运营模式上更新和颠覆的时间点,本土制造企业要想实现持续性的发展,必须在旧有模式上有所超越。在这个过程中,引入ERP等管理信息化手段是一个必要条件,这也是‘后生存’的核心意义。”
改造:从订单驱动到管理驱动
比较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类似的轨迹同样清晰可辨。美国制造业协会发布的报告称,由于引入了信息化管理手段以及完善的流程控制,美国全部研发和投资的57%来自制造业,制造业甚至成为了推动美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在走出早期的工业化生产时代后,高昂的人力成本和原来成本迫使美国制造企业不得不摒弃了传统的低成本运营模式,转而将控制流程、理顺管理作为重点。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美国的中小制造业公司仅有11.5万家,其中超过80%的企业都应用了ERP系统。制造业所获投资也在逐年上升,研发投资占了美国工业投资的2/3。卡特彼勒公司董事长詹姆斯在一次制造业的会议上说,美国企业都在致力于把最新技术融入设计和生产,实施“精益生产”的原则,提高机器人技术的使用和自动化水平,用精准的计划、标准的流程、快速的响应周期来实现“即时完美的交货”。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制造企业总量虽略减但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国,占到全球近1/4产出的最终原因。
显然,凭借成本优势已经在全球制造业市场抢占了一份足够大蛋糕的中国制造企业如今需要正视转型。李建东强调:“ERP只是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完成从定单订单驱动型向管理驱动型的彻底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中国企业的‘百年老店’梦想。”
与美国类似,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制造企业也开始尝试从订单驱动向管理驱动的转变。据了解,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的ERP热潮尽管没有获得一个理想的效果,但还是为现今制造企业试图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管理水平的趋势做了有效的铺垫。
不过诸多脱胎于财务软件的ERP厂商过于强调财务先行ERP产品和建设模式却也使得中国制造企业无所适从。一位制造业信息化专家认为:“从根本上说,ERP的核心特征是关注制造业的生产管理和流程管控,它以制造流程为主线穿起了一条完整的企业信息化链条的布局。可是由于很多ERP厂商都采用以财务为核心的产品模式,导致了制造企业‘信息孤岛’现象的加剧,而这也是ERP项目实施成功率低的根本原因。”
李建东同样认为ERP实施的失败不仅仅是单纯的项目失败的问题,它甚至会导致制造企业整体生产体系的混乱并最终陷入失败的境地,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即便悬崖勒马,也会让制造企业形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畏惧心理,对ERP和信息化建设敬而远之。
基于以上的思考,李建东呼吁ERP以及制造业信息化应该回归本质。“DCMS目前在已经有20000多年客户通过引入ERP系统实现了这种跨越。”李建东表示,“在全球原料成本都不断提高的状况下,以往只是依靠低廉的人力成本来赢得利润的时代已经过去。在这个后生存时代,跨越发展瓶颈的利器只能是适合制造业特征的现代管理,只有以信息化为载体的先进管理思想和工具才能保证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他说。
正确的选择决定正确的结果。这一次,中国制造企业需要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并谨慎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