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O
霍娜
IT外包服务(ITO)进入中国已经有将近九个年头。中国整个IT外包服务市场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从简单的网站服务器托管到应用软件服务,从简单的内部网络管理到服务器外包,从系统服务外到软件服务,IT服务外包在逐渐长大、成熟。
但并不是什么企业都可以做外包的,已有的IT服务外包案例有成功也有失败,那么到底是什么在左右CIO们?IT服务在中国到底能外包到什么程度呢?
左思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讲,精细的分工合作是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一种途径。而对具体企业来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必须集中力量于核心业务。而IT外包可以利用企业外部最优秀的IT专业化资源,降低成本,节约时间和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理顺业务流程,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外环境的应变能力。
而对于CIO来说,某种程度上,IT服务外包可以帮助CIO从琐事中脱身,更好地考虑IT与业务的融合,更好地扮演CEO的战略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专家或是项目推动者。据调查,2005年,58% 的企业增加了IT项目外包,选择减少的公司仅占7%,而CIO们对2006年的IT外包预期持乐观态度,选择增加外包的企业占56%。
右想
首先外包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吗?一来企业的自我需求、业务流程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着外包的效果,我们自己准备好了吗?二来服务提供商的诚信与能力,能帮我以更低成本实现需求吗?三来外包市场的成熟程度,第三方对外包的权威评估和监管都是实现高效外包的必备条件。
不如意的外包往往会阻碍业务发展,给CIO的绩效表现带来不利的影响。频繁的对内和对外沟通需求究竟是帮CIO提高效率还是绊脚石?而更多业务的外包到底是提高CIO的管理效率还是削弱了CIO的领导力?充分外包情况下还需不需要CIO一职呢?
北京国华电力公司CIO 聂磊
我们现在的IT服务外包实际上是内部外包,这样更稳定可靠。若外包给集团外其他公司,在安全、保密方面很让人顾虑。即便接下来我们要真正外包,也是把硬件服务器、系统软件包给他们,而应用软件应该是在我们自己手里的。
(FJCIO:电力公司一般都有自己的信息化服务公司,CIO主要制定规划并与垂直的业务部门进行沟通,自己的信息化服务公司做具体的技术开发和测试、维护工作。国内搞得好的主要还是面向国外承接业务,毕竟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低,应该加强从事外包工作人才的职业技术培训,如外语、客户服务、系统分析测试与项目管理等)
Web2.0
郭莹
想“生金猪”的,过来聊聊吧!
左思
当互联网遭遇实业,互联网的魅力在于给实业带来新的销售机会和利润增长,Web2.0正是如此。
Web2.0的核心思想是交互,让每个人都成为一个有共同爱好或者共同利益的组织中的参与者,从而激发普通个人的激情。
Web2.0的商业模式已有传统企业利用Web2.0扩大销售,增加利润。Web2.0与传统企业的结合,让每个以前被动接受的客户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从而形成对企业产品的高忠诚率。可以说,这种面向客户的Web2.0更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客户群和利益。
Web2.0给了CIO们一个花小力气做大事的机会。这样,关于IT的投入产出比、投资回报率等问题就不再困扰CIO们了。
于是,2007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自己的Web2.0的网站,并开辟众多社区,供用户进行互动讨论。当这些社区逐渐成熟之后,社区里的参与者就成为该品牌的忠实客户。(FJCIO:客户信息和隐私的保护问题需要注重)
右想
Web2.0虽然是个新概念,但是技术实现一点都不难,比起折腾人的ERP、CRM来说,只是小菜一碟。
但关键在于维护。要想维护好Web2.0网站,并不是IT部门单打独斗能够解决的,关键是需要懂业务的人能够给IT部门提出思路——网站分类和话题的思路,之后由IT部门用技术手段完成。再之后的功力,就不是CIO们能左右的了。论坛、社区需要有专人维护,也就是所谓的版主,版主不应该是IT的人,而是懂业务的人。而版主的认真程度、实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整个Web2.0网站的质量,也影响着网站的实效,进而影响客户忠诚度,影响实效。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网站是IT部门的事情,上传信息、下载程序,都是IT部门负责维护的,没做好,也得打IT部门的板子。于是,CIO们遇到的困境可能是,架子搭起来了,网站也具有交互功能了,可是没有专人维护,社区荒芜得可以长草,论坛可怜得没人发言,最后成了摆设。
这时候对CIO来说,Web2.0可能是一个陷阱,当时形容得美妙,最后却成为吞掉IT部门功劳的无底洞。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CIO 何雨生
做不做面向客户的Web 2.0,其实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管理的问题。医院的客户关系管理目前还没达到这个程度,缺乏机制和动力,虽然业界已经有人在做,但是大面积推广估计还要很长的一段时间。(FJCIO:因为医疗行业现在还没有充分的竞争)
平台转换
洪蕾
左思
“电池能量不够用,投入就像无底洞。”系统开发、运维可谓企业IT部门每年支出的大手笔,有些心思活络的CIO开始将目光投向市场上一路高歌猛进的Linux系统平台。
总说Linux具有成本优势,我们来算笔账,从服务器配置说起。如果说配置一台Windows NT服务器,包括网页服务、电子邮件服务、开发工具和数据库费用,总成本大概在4500~4640美元;如果使用Linux系统成本,可降为50美元,一张TurboLinux光盘就可囊括以上应用。另一方面,Windows的许可费用与安装机器数量成正比,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又是笔大开销。相应的Linux解决方案仅在购买光盘时发生一次费用,继而系统可以无限制安装在各种计算机上。
配置好服务器,接下来的费用主要是技术支持。 HP 公司的明码标价为:一天24小时、一周7天无限制世界范围内电话、电子邮件技术支持,费用为每月130美元,即使Windows NT的技术支持完全免费, Linux的全年费用也具有相对成本优势。除此之外,Linux也有旧物利用的隐性优势,可减少企业硬件升级开支。
Linux另一个优点是灵活性。它提供了一个成熟的运算环境,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上手修改调整应用软件,因为Linux应用程序对用户广开门路,另外,GNU普通公共许可协议也特别声明允许任何人去修改和重新再发布软件,并使之合法。这种Linux源代码开放的开发模式,也让任何系统漏洞得以及时发现更正,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兼具低成本、高可靠、丰富Internet应用诸多优点于一身的Linux让CIO心动,但是平台转换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得考虑清楚再下手。
右想
在平台移植过程中,需要逾越的难题是设备软件运行架构与Linux在企业运行环境的差异。首先,Linux的系统调用与设备软件平台所使用的应用程序代码和中间件不同,因此设备软件开发可能与Linux软件开发存在一些概念差异;其次,企业现有的设备软件操作系统与Linux之间的I/O架构也存在差异;再次,企业IT系统内部程序或内部处理器之间的通信存在的差异可能更大。
另外,平台转换也存在隐忧,从Windows到Linux可能面临IT人员不熟悉操作环境再培训问题,从易用性方面来看,Linux略输一筹;而从Unix到Linux则相对有着天然优势,就如大卡车司机改驾小型皮卡。
辽宁电视台CIO 赵季伟
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平台、兼容转换问题在我们电视台很突出。比如苹果平台下的视频很好,而国内的很多产品都是基于Windows NT开发的,那我们就得在两个甚至多个平台之间相互转换。目前我们使用的由苹果平台转Windows NT的软件是由苹果提供的,不过我们经常会用到其他的转换工具。(FJCIO:用户的操作习惯转变也是一个障碍)
商业智能
汪蔚
传说中“水晶球”可预言未来,而无数企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拥有这个魔力“水晶球”,帮助洞察未来,使企业能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迅速做出反应,立于不败之地?
BI(商业智能)像旋风一样进入我们的视野。“拥有BI,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然而,吹冷风的也不在少数。业界一些对BI有了解的CIO说,BI系统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迭代的过程,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短期利润倒退的情况。
左思
BI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技术手段对分散在不同系统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从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再将这些信息转化为知识,用于商业决策。
沃尔玛尿布和啤酒的故事已广为人知。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经典的案例。例如,美国红罗宾汉堡连锁店通过购买一套 BI 系统,追踪企业营销活动成果,监督每家分店的汉堡销售情况,结果很快就发现浪费了太多钱购买一种白色酱料。
这些数据挖掘的经典案例告诉我们:面对混沌的未来,我们并不是完全束手无策,而是可以有所为的。
然而,真的到了可以实施BI的时候了吗?实施BI的风险,企业可以承受吗?
右想
1998年,BI及其相关概念引入国内,并在金融领域得到一定的应用,但成功案例似乎并不多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潘辛平院长关注BI的时间不算短,在他看来,绝大多数项目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原因来自多方面。首先,BI对企业自身的数据建设要求甚高。BI需要将数据转化为信息,最终为企业决策者使用。BI的使用不是取决于企业规模的大小,而取决于企业对数据的积累是否达到一定层次。
要成功实施BI,企业需要具备多个条件: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对科学决策有一定的认识和需求;对实施前后应该带来的变化有一个初步的预估。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在认识的层次上还有待提高。而且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还比较薄弱;对于有一定数据积累的企业,也还需提高数据的清洗加工和分析挖掘能力。
其次,BI自身,也有一个统一标准的问题需要解决。以之前ERP等的实施失败案例为鉴,BI领域急需未雨绸缪,建立统一的商业智能的理念和实施标准。
中信集团CIO 王卫乡
中信集团的金融业务对BI有需求,但非金融业务对BI需求不明确。其实并不是我们非金融业务没需求,而是因为各业务单元的基础数据没有收集完整,那做BI就相当于无米之炊,决策肯定既不科学又不完整。短时间内,我们并没有上BI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