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行业的IT人才流动再平常不过,只是换了个地方在创造价值,要么游说IT,要么倒腾IT,要么研发IT,要么生产IT,仍旧在城内(IT企业)活动。但企业里的IT人才,要么企业自己培养,或许从大学毕业进来后根本没出过城(非IT企业),要么从城外进来,看起来也没有什么不正常,若用发展和利益权衡的眼光来看,城门的动态景象十分繁忙,别有一番滋味。
十年之前,只有少数企业配备了专职IT人员和设置了相应部门,那时的称呼也很有趣:或曰电脑中心,或曰计算机房,直白了说是放计算机的地方,因为那时的计算机很贵,也很神秘,得专门有人管理这些家当,从现在的眼光回顾更有趣,那就是计算机重要人次之。企业对IT人才的要求也不高,能够让这些计算机发挥一些简单作用即可,如打字、OA等,因为财务很重要,所以财务软件应用还是在财务部,CAD应用有些在设计部门,有些仍旧统一管理。这些IT人员基本从大学毕业直接进入企业,因为那时IT行业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本身很大,还没有多少从彼城到此城的,何况这个阶段还是IT的普及阶段,所以市面上倒腾IT的特别多,相比之下,企业的IT很轻松,收入也不低,所以有志向的IT人才继续跟进IT的发展节奏而及时了解行情,还抽空充电,没有想法的IT人才吃老本,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为联系人向厂商寻求支持,还有一些闲不住的IT人才为企业编制一些小程序而获取成就感,如果说有出城的,可能是因为在企业实在太“无聊”了,有些甚至演变成打字员;进城的往往是企业需要有经验的编程人员来实现一些简单应用,如开发一个工资系统,这个阶段还谈不上围城。那时也有极少数企业上ERP,这些人才大老远来,如从美国、新加坡等,因为国内几乎没有需求所以也就没有这些人才资源,三十岁以上的人一定还记得那时对IT人员有个高度概括而时髦的称谓:搞电脑的!这些搞电脑的估计清楚自己所在的企业是生产什么的或卖什么的,对业务的了解也就不多了。
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内IT处于大发展时期,IT人才的称谓更加准确了:做IT的。甚至都体现到发型上,进了发廊说一声“来个IT头”,保证出不了错,更不用说拎着笔记本电脑满天飞的高级IT,因为那时企业的老板们还不习惯带电脑,他们更加习惯让业务部门做汇报,虽说互联网已经比较发达了,但企业还处于局域网的应用,老板们离开企业的大门也就没什么信息可查了,如果说下指令,手机来得更加迅速和直接,估计那时候还没几个老板会发邮件。这个阶段企业的IT部门,有的已经升格成信息部门或信息中心,IT人才也有了新的头衔:网管,或IT。网络建设和局部应用成为了企业信息化主流,保障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成为了这个阶段IT的主要工作,开发人员更加吃香,因为很多企业认为自己开发的系统才符合企业的业务,但财务软件例外,因为企业自己开发财务系统一方面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得不到财政部门的认可。因为城内外的经济环境和价值观出现了差异和不平衡,这个阶段出城的比进城的要略显频繁。
“以财务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这个阶段的主格调)符合这个阶段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现状和需求,不仅企业加大了对IT的重视,还因为企业的应用逐渐复杂,而且IT的发展导致系统的更新换代加速,对IT的人才要求也有进一步提高。但IT企业的发展和更加专业的分工对IT人才的需求也急剧扩大,而且随着企业应用市场的成熟和商机展现(以前趋向于操作系统和纯技术性)对有企业业务经验的人才更加受到青睐,因为单纯的IT人才难以设计和编制企业管理软件,而倒腾管理软件的IT人才缺乏业务背景难以获得客户的认可,所以复合性的人才身价见涨,特别是在财务软件快速发展的阶段,具备财务经验和功底同时有IT基础的人才更加具备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甚至许多大学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但与有经验的人相比学生还是逊色不少,结果是这种符合型人才很多来自于企业,而且不仅仅是企业的IT人才,这就是为什么一个阶段里财务软件厂商、代理商很多人原先都是企业的财务人员、财务经理、IT经理,这种形成行业(或产业)的商机所潜在的利益诱惑足以让这些人“出城”加盟到IT大军,而且其说服力不言而喻,但“进城”的多半还是大学毕业生,因为廉价而且够用,再说因为竞争的因素软件厂商的服务费用也在降低,这个过程中因为奔波而显得疲惫的IT人才也有回流进入企业的,尽管收益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但相对轻松和稳定,因为一部分企业走在信息化的前沿,所以也需要经验丰富的IT人才,大型企业集团和外企成为了主要需求方。
这个阶段同时催生了IT游说和吆喝,那就是咨询公司,因为其定位就是“看病治病”的大夫,功力显然比“药贩子”(卖软件的)强,当然也不乏滥竽充数的“江湖郎中”,毕竟“对症下药”的身份比给什么患者都卖一种药的软件厂商要正统,传统财务软件的销售模式是以卖软件为主,服务几乎“免单”,还没有实施的概念,但咨询公司改变了企业的IT价值观:服务的成本逐渐超过了软件成本。之所以这个阶段企业的IT出城与进城有所失衡,但更多的企业有自己的态度:IT人才满大街都是,走了再找罢!何况这个阶段的企业整体上都处于业务发展和扩张阶段,大的国企纷纷转制,也没工夫理会企业IT人才得失,似乎影响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只是原先自己开发的一些程序可能出现无法维护的情况,如果真的瘫痪了就更换系统,反正代价不大,IT人才的成本对企业而言简直就是毛毛雨。其实,这个阶段对IT人才的普遍不够重视,也影射出企业IT与业务的分割,企业还处于信息化的启蒙或尝试阶段。
随着新世纪的降临,在中国突然刮起了“ERP”狂潮,而且力度比以前的电算化推广更加猛烈,已经升级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地位。信息化孤岛让企业难以启齿;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提升将成为奢望;老板们在享受够足够的权威之后,再也无法忍受没有准确信息作为依据的低效率的会议;仅依靠质量取胜的企业突然丢失了许多订单;将低成本作为唯一致胜法宝的招数不再灵验的时候;当老板刚明白为什么产品卖得越多越赔钱的道理时,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的竞争手段,更多的企业也就明白了企业级信息化的价值(以往更侧重于部门级应用,那是头疼医头的年代),也就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般的信息化,因为传说中信息化失败的故事牢牢蹦紧了企业的神经,不得不在信息化之前大肆渲染以降低风险,很少有人强调企业的IT人才缺乏或者力量薄弱,为什么出现企业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的“高论”?看起来需要一把手重视、需要一把手在信息化预算上签字、需要一把手通过绝对的权利来协调资源和打破习惯束缚、需要一把手及时做出决策之外,还需要一把手干什么?如果说企业具备强有力的CIO和IT团队,一把手何必那么辛苦!那是以前欠账太多!当然,中国企业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边“补课”边“发展”的,因为历史无法改写,有一点国人足以自豪,那就是中国企业的悟性极高,魄力极大,学习能力极强。
企业为了信息化,一方面用优厚条件招贤纳士,可一方面又在近乎“掠夺性”的使用人才,既然如此,城内城外更加热闹了起来。以ERP为例,其不仅是技术和工具,所以ERP人才更加专业化,企业的管理经验、ERP系统的精通程度、实施经验和项目管理能力的汇集突然间抬高了信息化人才的身价。以往财务软件是功能性销售和拷贝般的培训,但ERP绝对不是这样,没有业务逻辑作为基础根本卖不出ERP,没有业务经验作为基础根本无法保障ERP的实施成功,特别是高端ERP产品,SAP在中国的发展就是信息化人才“围城”的真实写照:九十年代初,中国少数企业的ERP需求造就了第一批“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帮助中国的企业实施了SAP,一部分完成项目后回归出处,一部分作为SAP的种子队员留守国内继续传教,同时产生了一批本土的应用人才,加上SAP在中国不懈地传播先进管理理念和最佳实践,高端的信息化人才在“围城”中逐渐形成氛围和脱颖而出,还有当时的Fourshift、Baan、JDE、SSA、QAD等国际公司入驻中国,共同打造了一批信息化人才。随后企业的信息化人才因为ERP的成功或失败,更多人才遵循“人往高处走”的价值取向而出城,其实在ERP的实施过程中最容易培养人才,理论、经验、实践“三维一体”的契机培养了信息化行业的骨干甚至主导力量,企业花钱买了软件和服务,还培养了人才,最后很多企业反而缺少人才,又是悖论?这是因为企业缺少长期的IT战略眼光和策略,一旦ERP实施完成,这些人才的价值虽然得到体现,但企业往往逐渐忽视他们的存在,从信息化的中流砥柱蜕变成日常维护人员,甚至变成了专业“补丁”,而且不能及时为信息化人才培训充电,一旦他们意识到能力和价值遭受到“贬值”的威胁时,一旦他们感受到知识的“饥饿”时,将义无返顾地选择出城,要么选择去身价不菲的咨询公司,要么选择去ERP厂商,要么去另外一个企业,因为城外的需求正旺呢!目前这些信息化人才的称呼更加具体:做ERP的!
从宏观的角度而言,信息化人才的“围城”造就了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成熟与繁荣,实现了知识传递和延续,促进了经验积累和创新,但从利益得失上而言,绝对不是“多赢”的局面。因为中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还远未达到“IT服务管理或治理”的水平,仍然只有少数企业实现了基础信息化,所以对于已经信息化的企业,无论是持续应用还是继续提升都必须依靠信息化人才,否则存在相当的“能力危机”和“支持危机”,前功尽弃的案例并不少见;尽管有“IT外包”的成熟理论,但要成为现实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毕竟能够外包的还只是一部分业务,比如网络环境、信息化设备的维护等,而作为灵魂的业务与IT的融合,目前只能依靠企业的信息化人才,他们不仅熟悉了企业的业务,同时兼顾了需求的提炼和实现,如果企业的老板很明智不妨算一笔帐,是按照“人天”方式请外面的顾问更划算还是培养自己的人才更划算,当然有些内容必须借助城外更加专业的人才,那是从知识面和专业能力上考虑了。所以对于企业信息化人才的态度必须明确,以前是可有可无,然而现在不是!对于软件厂商和咨询公司而言,捕猎这些专业人才很划算,不仅减少了培养周期和降低了培养成本,而且还轻易的获取了实践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很难区分帮助企业实施的信息化顾问和在企业做信息化应用及管理的人才价值高低,所以更加合理的安排阶段信息化完成之后人才的定位和持续培养机制,是目前许多企业面临的难点,也是容易忽略的地方。对于专业信息化人才本身,在围城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进出之间把握提高身价的砝码也在情理之中,无论怎样不能因为围城而价值“缩水”,否则就形成了信心化人才市场的泡沫经济,因为违背了价值规律的围城也是徒劳。
客观分析目前的普遍情况,在一个阶段之内仍将上演进城和出城的不平衡,也许出城的数量低于进城的数量,但出城的质量却往往高于进城的质量,因为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决定了信息化人才的“供”小于“需”,所以这是难免的,但信息化市场成熟的过程也就是信息化专业人才供需趋于平衡的过程,而每个企业为之付出的代价却是不一样的,也许有的城池更加坚固,有的城池越发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