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CIO看十七大 四化变五化
作者:小飞 来源:IT专家网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23日 点击数:
信息化如何与工业化互动?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部副主任 吴迪

  两万多字的十七大报告,高屋建瓴。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突出了“信息化”在这一进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报告中推进信息化的思想贯穿全篇,成为一个重要亮点。无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文化大繁荣,还是民生建设、军队和国防建设,处处都贯穿着信息化的思想。

  特别是首次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充分反映出十六大以来,中央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信息化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是与时俱进的最新体现。这对今后五年我国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回顾“新四化”形成的历史,是在2005年制定“十一五”规划之后,一个代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名词——“新四化”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认为是中国实现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其中,工业化加速,是指中国目前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首位,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业生产最大基地;城镇化加速,是指中国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市场化加速,是指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市场之一,也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全球五百强企业有450家进入中国市场;国际化加速,是指国际资本相当于GDP比重由2000年的25.4%提高到2004年的37.7%。促进“新四化”的发展,是保持中国经济较快发展的重要条件。

  要理解“新五化”的内涵,我们就必须强调信息化及其与工业化的互动关系。

  ①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现代化的突出标志。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自主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为信息化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之路。目前,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传统工业处于历史的新起点,都面临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由信息化驱动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大大提高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③抓住信息化这个机遇,将促使我国工业的发展方式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质量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约型发展,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在“工业化”之后加入“信息化”,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中国特色的新兴工业化道路。

  我认为,把带动工业化发展的信息化融入“新五化”,是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调整和补充,其重要意义怎样评价都不为过,对于广大信息化从业人员是一曲福音,对于信息化相关产业是莫大的利好消息。我相信,国家将会加快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进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迎来一个信息化发展的新高潮。

  十七大后信息化将发生五大转变

  温州市东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CIO 王大山

  在十七大报告中的第三部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这样的一段话:“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从报告中我们看到,信息化已经被提到了很高的层次。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这“五化”中排在第二位,这是非常抢眼的。

  这是一个怎样的命题?洞悉了怎样的机理?信息化本身也要转型,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都引发了我们许多新的思考。

  在报告的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论述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又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十六大以来,我们一直落实“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十七大要求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号角。信息化从信息技术走向工业,再从支持生产力转移到支持生产方式上来,中国必将开创出更卓越的生产方式。

  自福特与丰田以来,美国、日本这两个大工业的代表,分别在流水线生产方式与精益生产方式上,为世界带来了颠覆性的革命,引发了一个又一个工业变革的浪潮。也正是这两种生产方式,将先进技术引入生产实际,促进了世界文明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

  然而,今后消费者的需求,已不是这两种生产方式所能满足的。中国后来居上,有可能创造出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来,应该是“和谐生产方式”。基于庞大的国内市场与越来越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以及配套环境,消费者与生产者协同生产这样的生产方式,已经有了良好的土壤。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在商业经济上将成为可能。

  在报告的第七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关于和谐文化的论述有这样的一段:“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网络文化被如此明确而且重要地被提了出来。

  短短十来年,因特网从无到有,从科教到社会,已经覆盖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可能不知道对门邻居是谁,但是我们一定会知道知心网友的偏好。网络已经不是一个技术名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社会名词了。网络正在悄悄地重构经济形态与社会形态,这里面有很多挑战与机遇。

总体来看,从十七大报告所蕴涵的丰富的信息化思想来看,未来在信息化领域将发生五个不可逆转的变化:

  ①中国的信息化实践,必将催生出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的新兴生产方式(我们姑且将它称为“和谐生产方式”),这个方式将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②网络文化成为社会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与其他文化形态融合,共同构成新时代的社会文化,甚至会产生网络文明。

  ③各个领域信息化的领军人物和事业骨干,将从非IT人员中产生,信息技术将全面落地,以更融洽的方式从后台走向前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简单便利、用户能控制的解决方案将有更加广阔的市场。

  ④企业信息化依然是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企业在信息化工作中获得自主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将面临着技术思维的障碍。

  ⑤信息化从物质资源管理开始过渡到信息资源管理,未来的管理对象将以时间资源为主。重点是各类能力单元的时间资源。

  这五个转变是相互关联的,而且以中国特色的生产方式诞生最为重要。

  对今后部署信息化工作的四点认识

  青岛市制造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办 陈和平

  我们看到,十七大报告中“信息化”一词共出现6次。国家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是一件让所有信息化工作者欢欣鼓舞的事,十七大报告对信息化的深入论述,为政府部门今后的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①全面认识新时期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信息化被提到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

  信息化工作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制造业科技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任务,也是《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持续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我们要深刻把握新时期信息化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开拓思想,勤奋创新。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