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如何看待和评价企业信息化的效益
作者:佚名 来源:IT168 发布时间:2005年11月29日 点击数:
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把信息化当工具使用带来的,有的是把信息化当作一场革命推动带来的。传统价值与新兴价值,自然也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用一个非黑即白的单一价值标准来指导实践......

一、企业信息化新解

企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

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使命在于,继续解决改革与发展的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一是实现生产方式从工业粗放经济向信息集约经济的根本性转变。

与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不同的是,企业信息化这场革命的生产力基础,是代表当代最先进生产力的信息技术和生命技术革命,改革的范围从农村、城市,扩展到全球化。它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照搬,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企业信息化指标,来自于实践,是对企业信息化实践经验的总结。从这些实践经验的初步概括中,我们将企业信息化归纳为以下定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过程,即,是信息技术从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过程;是基础设施重建,技术应用,结构调整,资源拓展,管理再造和制度创新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是提高经济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实现人的现代化转变的过程。

与以往的企业信息化定义不同,这个定义强调以下三方要点:

首先,强调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转变过程,是企业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表现在生产力上,是信息技术从边缘业务应用到核心业务深化的转变过程;表现在生产关系上,是从传统管理到现代管理的转变过程。也就是说,企业信息化,不光是信息技术应用,而且是管理的根本转变。不光是发展,更是改革,是生产方式转变过程。企业信息化要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两大主题。

企业信息化是一场体制转变,是对计划经济时期(和工业时期)形成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不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落后经营方式、僵化组织结构、低效管理流程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推进企业信息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与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同时应强调,它不是传统的工业化意义上的改革与发展,而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意义上的改革与发展。

其次,企业信息化所实现的总的转变,是通过它的诸构成要素的转变具体实现的。这些构成要素,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企业信息化比较全面的内涵。

第一个要素是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第二个要素是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第三个要素是企业的产品和市场结构调整(从国家信息化六要素中信息技术和产业演变而来),强调通过信息化增加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信息附加值。从结构升级角度强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具有现实意义。第四个要素是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强调对企业信息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开发利用;强调以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作为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具有较强针对性。第五个要素是企业管理再造,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水平的信息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的侧重不同,强调的是管理本身从以职能为核心向以流程为核心的根本性转变;特别是,“企业组织框架的重组、流程的再造,就意味着权利和利益的再分配”,而不光是一般的资源配置,强调要注意“从中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出发,消化和吸收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而不是让先进的管理软件迁就落后的管理方式”。把这个要素独立提出来,是为了纠正时弊。第六要素是制度创新,它实际是三个要素的集合,一是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强调企业信息化使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包括制度、规范)成为新的增量因素,这个要素以往经常被忽略;二是引进新的产权制度,强调企业信息化将导入无边界虚拟企业等新的组织形式,与传统企业制度相互补充,这个指标以往也被忽略;三是信息化人才。这是六要素原有指标,但这里主要强调信息化人才与一般人才不同的特殊性。强调学习和知识创新在实现人的现代化转变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从机械的以产值为核心的生产目的的实现,转变为以创新为核心的生产目的的实现。

第三,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是提高经济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最终实现知识创新基础上人的现代化转变。强调企业信息化不是从技术到技术,不能为了信息化的工具和手段而忘记信息化的目的;企业信息化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超出企业边界的社会效益。

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信息化,实质是中国第三轮改革的微观机制再造。企业信息化指标方案,实质是改革的微观制度方案设计。从这个高度审视原有的各种企业信息化指标方案,必须克服单纯技术应用观点,要把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作为新的指标方案的聚焦点,通过改革,充分挖掘传统会计制度和传统管理制度忽视的新价值因素,特别是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企业知识价值、行为价值、文化价值,探索以货币价值为基础的会计要素和以信息价值为基础的非会计要素相结合的新的投入产出关系和管理方法,为企业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实战能力服务,为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现代化服务。

二、企业信息化要求改变传统企业观,树立正解的效益观

当前,什么是“有效益的”信息化,什么是“没有效益的”信息化,这是我们搞信息化面临的最重大的价值判断。

今天,我们提出“搞有效益的信息化”,实际是在重建信息化的价值评估体系,它客观上必然包含对以往标准的判断力批判。

评估和推进有效益的信息化,要求我们站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高度,转变工业时代形成的传统企业效益观,我们认为,企业信息化效益的评价标准,要从“做大”“做强”的传统标准,向“做活”的新的标准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