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本来正属解药范围,但在中国,药方经常被开错。许多企业搞信息化投入巨大,但效益看不出,或不明显。最坏的结果是,企业不吃这副药,早晚会死;吃了这副药,死得更快。所以有人戏称:企业不搞信息化,是等死;企业搞了信息化,是找死。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药方开错,如果只是偶然的,问题还不大。但如果从看病的理论,到诊断的方法,都有系统的、方向性的偏差,就会导致大范围的误诊误治。
认识和评价企业的信息化的效益,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以致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发表了著名的“生产力悖论”:“你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看到‘计算机时代’的影子,但是在经济统计年鉴上除外。”意思是信息化光看到投钱,看不到效益。
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不是信息化本身不对,而是我们在“效益”的评价标准上存在系统偏差。
著名的企业治理问题专家、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李维安教授,一言见血指出了问题的症结:“要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我们的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对自身所持的企业观、经营观以及相应的运作重心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就企业经营观而言,前一阶段我们的主导方向是‘做大’,现阶段普遍强调的是‘做强’,而新的形势要求我们要步入倡导‘做活’的企业经营成长的新阶段。”“从组织活性上看,‘做大’主要是把企业当成‘机械组织’,‘做强’主要是把企业当成‘一般系统’,而‘做活’则主要是把企业当成有机的‘生命体’。这种新的‘生命体’观着眼于企业整体的持续发展,着眼于企业的生命力。”
把李维安院长的意见归纳得更明确一些,我认为,做大、做强,是工业化标准;做活,才是信息化标准。
没有效益的信息化,往往是贪大求强,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机械组织和一般系统,结果事倍功半。忽略了信息化的真正特长,以为信息化投入越多,产出也越多,企业就越强,极端的发展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支撑搞“没有效益的”信息化的企业信息化指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企业信息化投入越多,“信息化水平”越高。试问,有哪个企业信息化指标,会出现投入多的比投入少的评分低的情况?一个也没有!
这就充分说明了问题。
企业信息化如果不同增强企业活力内在联系,投入多了,往往事与愿违,造成浪费,甚至干扰企业正常目标的实现。如果企业信息化没有正确的效益目标,就会掉入IT厂商“多多益善”的推销陷阱,真的出现“生产力悖论”所说的情况。
站在先进生产力前列,看“有效益的信息化”
从做大做强,到做活的转变,是企业价值观的系统转变。
为什么说要站在生进生产力前列,看“有效益的信息化”?因为站在传统工业生产力基础上,看信息化投入,往往看不出投入的门道。投得对不对,投入是多是少,都没有系统的依据。
系统的依据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李维安教授的看法,与我们从信息化一线得到的观察结果乃至理论思考,是完全一致的。即:看是否有利于增强企业作为生命有机体的生存进化能力。
把企业视为机械系统,还是生命系统,是不同的企业价值观的分野。
工业技术革命,使我们把企业当作无机的机械系统看待,习惯于线性地理解企业的投入产出因果联系,而不习惯用网络化的方式理解企业。
信息技术革命和生命技术革命的实质,都在于把世界当作有机系统看待。这是与工业技术革命最大的不同。如果把信息化也理解为机械化,就会站到传统生产力的立场上去。所以我们说站在先进生产力前列,就是特指从生命技术革命的前沿角度看问题。
当然,机械系统和有机系统,也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正如工业化和信息化,也是相互促进的。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长期习惯于从工业化的立场观点看问题,由此带来了实践上的偏差,导致盲目投入,因此我们在这里才特别强调先进生产力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