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AMT访sas中国区解决方案经理张天峰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6年10月16日 点击数:


厂商往往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推它的产品,而不是放在用户角度上……把客户最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弱化,回避……

编辑:孙丽艳

从初次拜访结识位于上海浦项商务广场的 sas(赛仕软件)时,脑海里就留下了一种特别的印象。也许是因为静谧的办公室里,很少看到员工的来来往往;但是,你想要约见的那个人,却从来都会准时地出现在会客室里,让人切实地感受到技术人员的工作和生活。而另一种特别地好奇感来自于外界为数不多的对SAS的描述:“不管你以何种方式接触sas,不管你接触sas已经多久,‘sas是什么’始终是一个几乎无法回答的问题。”

[一块业务的支撑和智能的分析,其涉及的业务群以及IT架构都是不同的,所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

正确认识BI

现在,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提起ERP等这类我们熟悉的信息系统,大概没有人不知道。从应用上来说,从最初的人们普遍一方面对于ERP望而生畏而另一方面又跃跃欲试的矛盾心态,到如今大多数企业都已经进入了相对理性的面对,经历了一个不算短暂的过程。

而我们之前做的一些业务支撑系统,主要的目标是为业务服务的,无论是ERP还是一些财务系统,销售系统等等,其核心都是协助业务人员做业务处理的。这也就决定了每个业务系统的目标都是部门级的,在内部成体系的,自我完备的,但是如果是跨部门的应用,问题是不是一个部门能解决的呢?比如,当我们在实际应用中有报表需求的时候,我们就发现各个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着编码不一致,标准不同,数据处理复杂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对于跨部门的应用,需要一个更广泛的系统架构来之支撑。”sas中国区解决方案的张经理认为。“比如,举例来说,我们想要做需求预测,对于企业ERP系统来说,最多是存储了半年来的销售生产情况,而我们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早的数据来支撑我们的决策,这时候,我们的需要就不是ERP所能解决的了。”一块业务的支撑和智能的分析,其涉及的业务群以及IT架构都是不同的,所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这也是数据整合方案或者说BI被企业所认知并产生需求的原因吧。

什么时候上BI更合适?

当然,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对于管理者来说,基于业务运作层面上的决策支持,总是必要的。但是不同的企业,经历的发展情况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信息系统建设基础也有所不同。对于数据整合,最初也是最为关键的第一步大概就是基础数据的质量。我们常说:“garbage in, garbage out。”言外之意,基础的数据质量保证不了,基于此的分析也就捉襟见肘了。同样,曾经,一位企业的CIO也对企业BI和数据仓库何时进行的问题遭遇困惑,一般来说,大家通常认为BI只有在企业信息化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才开始部署的。

而他们的集团企业却确定是先计划上BI,数据仓库、协同办公等还有DRP等系统。带着疑惑,他咨询了两位业内专家:一位是国内知名的咨询公司的顾问,博士;另一位是国内某知名分销软件的总经理,银行系统出身,是IT方面的技术专家。却得出了相反的两个结论:一个说先有后好,形成正反馈机制;另一个却认为先上BI的确不可行。 “从我们实施的角度看,每个企业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一个小型企业的话,我非常能够理解,他们在IT上的投资不可能那么大,一下子做两个或三个业务并行的系统,精力和资金肯定都是不够的,同时还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发生。”张经理说,“所以,大多数小企业可能会选择先从业务支撑系统入手,等将业务支撑系统搭建好了,数据搞到手之后,再考虑其他的报表体系等,一步步推进。”

那么,反过来,对于大型的企业,显而易见的不同,大型的企业多是集团型的企业,其管理和组织架构的复杂程度也可略见一斑。尤其是刚刚成立的企业,其发展一步也不能走错;所以,对于管理者来说,一定是能够越早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就越好了。那么,是不是也要等到业务系统搭建好了之后再上BI呢?

我们知道,一般大型的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周期很长,可能需要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备。如果对于一个企业老总来说,三年才能建好ERP系统,我要等到三年之后才能进行决策,而期间就只能靠开会,拍脑袋决策的话,对于大企业的管理是非常危险的。同时,ERP不是完美的,三年后是不是也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不能说同步建设吧,至少应该有2-3个月的交叉期,用t和 t+2 或者t+3 的方式可能对于企业的发展比较有利。”张经理认为,一方面是企业管理者不可能一直拍脑袋来决策;另外,这种t+n的方式,使得企业在BI的建设过中,也可能会发现交叉同步的意义在于其对于ERP建设的一个借鉴作用。比如很多企业会在建立一些辅助表的时候,对于代码跟踪维护过程的忽视,这种建设的方式,可以对ERP建设有一个提醒的作用,避免后续更多的一物多码等问题的发生。所以,总结来说,如果大型企业建议准并行来合适,小型企业串行开发问题也不是太大。

[“当然,钢琴还是钢琴,要弹得好,需要下得功夫也就越多”]

如何弹好这架钢琴?

我想很多 ‘sas的是什么’的问题,正是源于此吧。在谈论sas好不好用的问题上,有的人把sas比喻为一架钢琴,也就是说上手不容易;但是,它能弹奏出更加优美的曲子。在张经理看来,这是一个历来以久的问题,毕竟,一个高端的应用,需要一个高端的技术来实现,如我们所了解的很多sas中国的客户,都是些比如像电信等这样高端的客户。然而,我们知道,对于大多数国内企业来说,如果按其比例,可能90%的企业用户是基于报表需求的,5%的用户是做OLAP的,3%的用户有统计需求,只有2%的企业用户有数据挖掘的需求,那是不是意味着‘高端的’sas会放弃这庞大的报表需求市场呢?前一段时间看电视,说是有个人就发明了这样一套工具,帮助弹钢琴的工具,在钢琴的背后有一个机器,它会将老师弹琴的过程完整地纪录下来,于是,学钢琴者能够完整的看到键如何操作,很利于自学。“我们也在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张经理说,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段的辅助,sas也希望能越来越多的辅助低端的客户做一些工作。希望能够提供更傻瓜似的操作界面和环境,“当然,钢琴还是钢琴,要弹得好,需要下得功夫也就越多”,难怪有人会感叹于sas的客户,要有比sas员工更专业的研究精神,所以说sasor更为博大精深。

从这点来看,我们也发现毕竟,在中国,对于报表需求的数量最大,是一个事实。sas在02年之后服务不断转型的过程中,也意识到不同层次客户需求的情况,所以,面对各个层次的客户都有。他们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不如说是一种导入sas理念的过程;否则,sas本身的博大精深也不是那么容易体现的了。再者说来,还有基于环境的认识吧,如果一味的以高端的形象去打开市场,倒不如一步步地去引领这个市场,企业会经历一个不同时期关于数据整合方案的要求,可能他们目前只是应用了报表,而未来五到十年的规划却是成体系的。所以,难怪,sas会自豪的说,能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的企业,唯独有我们sas。

正确看待IT项目的核心价值

以前,在《AMT前沿论丛》的一些文章里,我们也有提到过一些企业,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的老板,对于信息化类项目的小心谨慎。究其原因,无外乎对于其投入后回报预期的不确定性。当然,如果信息化项目的投入仅是从ROI的角度上来考虑的话,对于企业来说,未免有些偏颇,甚至有些浅显。在张经理看来,如果仅仅从报表的角度来说,我们是很难看到它带来的直接效益的。因为报表毕竟关注的对象是过去,反映的是过去,报表无法解决未来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做一些分析预测,从而发现问题,并用已有的工具来解决问题。例如如果我们的分析工具能告诉电信客户,哪些套餐赚钱,哪些用户更适合用这个套餐,如何防止用户流失,如何采取措施等等,那就是价值所在了,否则报表毫无意义。当然,我想,企业的发展是渐进的,在发展中产生的管理需求需要面对,同时,也要考虑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谈话结束的时候,回来的一路上我都在思考和回味,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这位身着t恤,开朗健谈的张经理如何通过他特有的方式,向我们描述着他对数据整合领域或者说是对BI的认识。自从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他就一直在专注于这个领域,他笑言自己跟客户都是这样不停地交流的,已经习惯了。“在企业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IT到底为企业带来了多少核心的价值?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不同的软件厂商,在面对客户中,都是竭尽全力的让客户知道,自己的产品有多么好,功能有多么强大,扩展性多么强!可是到底有多少厂家能够站在客户的角度去理解呢?他们往往把客户最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弱化,回避……”张经理这样感慨。当然,从企业公众来说,客观正确地认识数据整合,认识BI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真的像人们所想当然认为的,BI就是报表的话,我想sas之前留给我们的好奇感,也就不那么好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