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娴 文章来源:计算机世界华南版 点击数:199 更新时间:2005-6-20
编者按 6月9日,CIO联盟第六次会议在广州进行,会议主题是“如何进行IT规划与IT治理”。对于CIO而言,如何进行合理的IT规划,使其与企业业务有机结合,有力推动企业业务的发展显得相当重要。但就目前而言,这对于CIO而言并非易事,他们在进行IT规划时仍存在许多误区,从而影响了IT规划与公司业务发展的无缝连接。
与会成员
佩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专家顾问 李学军
广州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IT投资部经理 傅忠红
广州智行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经理 刘国强
网易信息技术部经理 张丰翼
广州地铁企业管理总部信息中心业务经理 周振喜
精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脑中心经理 樊智勇
华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技术经理 陈林章
广州日立电梯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信息技术科科长 蔡幼忠
IT工程的本质是管理工程,IT是支撑管理工程有效实现的手段和工具,在没有对管理工程进行顶层设计之前实施IT工程,无异于“把大厦建立在沙滩上”。
有多年在企业实施经验的专家顾问李学军认为,作为一个好的IT经理,要让企业像管理业务一样管理IT部门,IT部门不能总是一个配角,而要唱主角,要让企业感觉到IT部门是企业的业务部门之一,是整体业务的一部分,不是业务部门的业务支撑,只有将IT部门的位置摆正好,才有可能制定合适的IT规划。
IT规划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对于IT经理而言,习惯上所说的IT规划,大多是画一张图,这张图标明了企业要用什么系统,例如ERP、CRM、PDM、OA等等。但实际上,这张图只是IT规划的一小部分,它仅仅能说明企业未来的IT是由哪些系统构成的,但缺少最重要的两部分。
这两部分内容,一是指为什么要有这些系统,二是指这些系统按照什么样的计划来实施。李学军在从业中曾碰到这样的情况:某企业的老总曾告诉他,为什么要请专人做IT规划,是因为他看着IT经理画的图纸,不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先后之间又该如何衔接。此外,这些图纸到底体现了信息化建设怎样的深度和广度。这位老总很无奈地表示,截止到现在,他已经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了3000万元,但却面临着上前走三步,向后退两步的状况。
其实,IT规划到底解决什么问题?与会者认为主要是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企业自身的根本需求在哪里,这主要有三个层次需求,首先目前的需求,其次是在目前需求的基础上企业的提升需求,再次是企业三年以内不被淘汰的需求。而要找到这三个层次的需求,企业需要做几项工作:首先是做出企业整体的发展规划,即在三至五年内要实现什么;在整体规划之下,挖掘出业务需求在哪里,然后根据这些需求再导出IT需求。
其次,有了IT需求,IT经理要做出发展蓝图,即用什么产品去堆积完成这些IT需求,实现这一步比较容易,IT部门可以将计划公之于众,让各路厂商提供各自的思路,然后进行集成。毕竟IT部门是比不上某个产品商的发展眼光。
最后,做一个长久的实施计划,这个计划不需要很详细,而是一个粗略的计划,也就是要排出相应的时间表,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为什么要做IT规划?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截止2004年底,目前我国ERP实施比较好的企业,即能完全用起来的企业仅有5000多家,其中顺德有24家。这些企业之所以做得成功,很大原因在于他们抓准了自己的根本需求,制定了合理的IT规划。
IT规划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三步,退两步。与会者纷纷表示,企业在IT投资上越来越理性了,不象前几年围着概念转,而是讲求投资回报率,这对IT规划的要求更迫切。
“要实现投资回报率,首先在进行规划时就要把企业的根本需求挖掘出来,然后才能将业务与IT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李学军指出。其实企业员工都很明白,如果现在脱离了IT系统,正常的工作都没办法进行,IT系统已经成了业务必不可少的支撑平台,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失败案例呢?其实问题就在于业务发展与IT的变化速度不匹配的问题,常常是业务部门提出需求,IT部门无法满足需求。网易信息技术部经理张丰翼就谈到目前他们的IT发展速度与业务发展存在不匹配的问题。
因此,企业在制定IT规划时,还要考虑到IT解决方案与IT能力是否相一致。然后根据需求制定IT实施计划,排出时间表,内容包括一些粗略的预算,例如时间的预算、人的预算等。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将IT支撑与业务融为一体。
不过,智行科技开发公司刘国强也提出问题,由于企业缺少能将业务与IT相融合的人才,所以很难帮助企业挖掘出根本需求,从而进行IT规划。
“其实,这就与IT部门的定位有关系。”李学军认为,“IT人员要有意的、主动去融入和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要将自己认为是企业的业务人员,而淡化自己是IT人员,不要老是对业务人员谈借助系统如何去做业务。”
某手机厂商有40多个IT人员,其中有25名人员是做软件开发,5名人员是研究企业业务发展,还有10名人员在各地做技术支持。2003年该厂商的客户服务满意度为38%,为了将这个比例提高到60%,该厂商对IT人员的配置进行调整。软件开发人员降为15名,研究企业业务发展人员提高为15个,剩下10名人员在各地进行业务调研。通过这种调整,该公司将IT发展与业务发展更好地进行融合,从而达到预定的目的。
谁来做业务需求分析?
IT规划的目的,就是从IT的角度帮助企业展望未来管理格局,深入进行业务需求分析,全面规划IT建设,夯实企业信息化基础,为成功的“管理+IT”保驾护航。
在这些目的中,深入进行业务分析、全面规划IT建设是规划的基础。没有深入对业务进行分析,就没有全面的规划IT建设。
那究竟由谁来做业务需求分析呢?
按照一般企业的做法,需求分析是由生产、财务、销售、采购、库存等部门每人写出各自的业务需求,最后由IT部门把这些需求进行汇总,装订成册,最后由领导层在会上拍板通过。这样做出来的业务分析,就像盲人摸象一样,需求只是站在本位进行想象,例如生产是支柱,财务是一堵墙,到最后的实施时却错位百出。
李学军指出,企业的根本需求应该由专门的队伍来做,队伍的成员不仅仅是IT人员,也不是业务人员,而是混合体。不过,这也要视企业的特点来决定,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专门依赖一个部门来进行需求分析也是可行的。
中山某照明企业想实施5S(生产线的管理标准),按理说这项工作应由生产部门来进行。但后来实施顾问建议由信息中心的人来推行5S,让生产部门做最终用户。在这个推进过程中,信息中心人员可以借机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可以将信息技术与生产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可以反过来看企业目前运行的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利与弊。后来的实施结果显示,这种推进方式比较正确,而且这些信息中心人员由于熟悉了业务流程,在ERP系统的二次开发中更好地发挥了作用。
其实,在企业实施ERP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企业认为需求分析不用做。为什么?很多企业都认为,SAP、Oracle这些厂商已经拥有了很多的成功案例,因而对企业的需求应该很熟悉,不需要再深入分析了。“这个需求与我们规划的需求不一样,是离散且不连贯的需求,不是从企业的真形看待企业的发展和变化。软件厂商按照这些需求做的DEMO,从表面来看令人相当满意,但在推进与实施过程中却相当困难,使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个业务孤岛,不是IT孤岛。”李学军表示。
这些业务孤岛的产生,就会形成这样的IT技术黑洞:部门级业务功能的改进需求——面向功能的信息系统建设——孤岛信息——接口需求的大量出现——面对接口的高成本维护——跨部门业务成本的提高——低水平企业及信息的产生。
整体来说,与会者认为进行业务需求分析的核心主要有三点:一是不能离散地看待企业的业务;二是要点面结合,要“踩”在业务的需求点上;三是从业务流程重组的角度看待企业未来的需求,而不是采用就事论事的眼光。
观点:
周振喜:制定IT规划可以想得远一点,但实施时是要一步一步进行。我们在实施ERP时,先将基础数据弄好,将原有的手工流程搬过去,再考虑流程优化,最后应用分析功能。
为什么现在ERP的实施成功率这么低,这与咨询顾问的水平停滞不前也有一定关系,目前咨询顾问的水平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水平了。
陈林章:现在企业的管理层越来越理性,IT部门要让管理层增加IT投资比较困难。IT价值评估很重要,但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很好的评估标准体系,这也是管理层不愿意增加IT投资的原因之一。
李学军:IT管理体系和IT体系结构是很重要的。IT管理体系是指当一个企业做管理决策时,IT人员是什么时候知道这个信息。IT体系结构是指企业的IT建设是集中管理还是单一管理,IT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例如财务部科目的设置谁来变更?是财务人员提出需求,由IT部门人员进行改变的方式吗?或者,财务科目变更时是否征求IT部门的意见?这些对于IT部门是否能成为企业业务部门之一相当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