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国福州国际招商月
背景:市外经贸局副局长胡孝辉回忆了当时的情况。当时“9·8”投洽会招商平台是以省为单位,举办地在厦门。作为沿海的口岸城市,福州市政府希望建立地市组团招商平台,提升福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而且福州也具备招商的各方面条件。市政府在当年7月提出方案。为了筹划招商月,工作人员还特意前往厦门向投洽会取经。那时福厦路正在修建中,经常堵车,从福州到厦门要花15个小时。为了节约时间,他们去义序机场搭飞机。胡孝辉说,那时国产飞机上没有空调,上机前每人发了一把扇子。
时间:10月中旬至10月底,共2周时间。
成效:第一届中国福州国际招商月以海峡、科技为主题,虽然筹办时间只有短短的3个月,但举办后取得空前成功。当时来宾共有3000人左右,外商来了1000多人。不过,内联城市还只有省内城市和浙江、江西的一些城市。签约的外资项目达7亿多美元。
第一届中国福州国际招商月结束后,市政府开始筹办第二届招商月。鉴于10月举办与“9·8”投洽会间隔时间太短,1995年第二届中国福州国际招商月改在5月18日至5月底举行,时间也是2周。本届招商月签约外资项目达10亿美元,内联城市增加到30个,福州的影响面加大。
1999年~2000年:从“海博会”到“海交会”
背景:1999年,招商月开始主打海峡牌,启用了“中国福州国际招商月暨海峡科技文化博览会”的名称。这就是海交会的发端。2000年,招商月更名为“第七届中国福州国际招商月暨海峡科技成果交易会”,更名是由于台湾第二批、第三批制造产业转移。胡孝辉告诉记者,当时,台湾岛内生产成本提高,岛内的汽车制造业、电子制造业急于寻找新的发展地。另外,按地缘关系而言,因福建离台湾最近,福建主打“海峡牌”有很大吸引力。福州市抓住这一机遇,在招商月的活动中加入“海峡科技成果交易会”,为与台商的接触构筑沟通平台。
时间:5月18日至22日,比第一届的2周时间大大缩短了。
成效:2000年的“海交会”上,全国有100座城市参加,签约外资项目20多亿美元。市贸促会副会长黄家华还记得,“海峡科技成果交易会”举办后,市贸促会接待了6批100多人的台湾组团,如台湾中华贸易协会、台中市场贸易中心考察团、台湾中小企业协会等。
2003年:海交会替代招商月
背景:2003年中国福州国际招商月更名为中国(福州)海峡科技成果交易暨经贸洽谈会,海交会全面替代招商月。当时,台湾的种植业向岛外转移,这又是福州发展农业的一大机遇,更名是为加大与台经贸往来的力度。事实上,内联城市参加我市招商月主要也是冲着台商而来。由于招商月举办时间越来越短,只有几天时间,再称招商月也不是很恰当。
成效:海交会对台商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记者从市外经贸局了解到,截至2003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台资企业1685家,合同台资33亿美元,实际到资19亿美元,加上一部分台资企业通过第三地转入我市投资,我市实际引进台资企业2000多家。
当时,在我市已经投产开业的3000多家外资企业中,台资企业约占40%。台湾百大企业中有30多家在福州投资办厂,如冠捷电子、中华映管、东南汽车、清禄鞋业等,构成了“根在福州、枝连两岸、花开亚太、果满世界”的发展态势。
2005年: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
背景:今年,第七届中国(福州)海峡经贸交易会更名为第七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更加突出“海峡牌”,明确认定为“海峡两岸”。在我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大背景下,海交会承载着海峡两岸经济交流的重任。此时更名,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
成效:本届海交会上,台湾水果首次直航来闽。台湾电子、电机、机械、冶金等行业公会均组织企业参展,金门、马祖、澎湖等方面也再次组织参展,台湾馆的展位数占海交会总展位数的46%。今年海交会还首次邀请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作为海交会协办单位指导有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