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项交会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6·18”成为福建大品牌
作者:佚名 来源:福建信息港 发布时间:2005年06月16日 点击数:

“6·18”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第三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将于617日晚在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正式开幕,开幕式上还将同时举行由本届项目成果交易会组委会和福州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崛起的海峡西岸主题晚会。这是记者昨天从福州市委宣传部获悉的。

  据介绍,18日上午9时,第三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将在金山展览城举行开馆仪式和项目签约仪式。在本届项目成果交易会期间,将举行33场活动,其中组委会、省直单位和各设区市组织的签约活动13场,另外还举办大会论坛5场,现场对接洽谈会和人才交流会9场等。

  据悉,截至目前,本届项目成果交易会组委会已筛选出参会的项目成果共5151项,技术需求323项,重点高校项目成果1288项,境外项目成果91项。项目内容涉及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化工、制造技术、轻纺、现代农业、生物医药、海洋开发、新型材料、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采矿与冶金、建材、建筑等领域。(来源:福州日报/记者刘家铭)

“6·18”成为福建的大品牌

“一年比一年办得红火的‘6·18’,已成为我省的一大品牌,它既是我省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的载体,也是推进科学转化成生产力的载体。”昨日,省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益生在“专家看‘6·18’”会议上这样评述它的意义。

杨益生说,以前多数科研院校在搞科研时不懂得如何推广,现在有了这个平台,就能实现企业的技术难题与科技成果进行对接。同时,这个平台是平等和自由的,即便是一般的科技人员都能参与到这个平台中,而不是过去的论资排辈,他们的科技成果如果具有推广价值,同样将受到重视。

对“6·18”有切身感受的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陈绍军说,这几年农林大学有的专家把锁在抽屉中好几年的科技成果都拿出来,与企业对接,科技成果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不仅仅是评完职称就作罢。“6·18”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去年农林大学某研究所与闽清一家南瓜米粉加工厂的合作取得成功,该工厂用了这家研究所的技术后,将南瓜的淀粉含量下降了60%~70%,这种产品适用于糖尿病患者,市场一下子打开了。

“6·18”已实实在在产生出效益,第二届“6·18”成功对接2656个项目;去年来,省发改委扶持项目共244个,带动社会投资45亿元。今年第三届“6·18”则更上一层楼,截至6月6日,已实现对接项目1650个,总投资达261.41亿元,与前两届相比,投资规模更大、技术含量更高。(来源:海峡都市报/记者关永辉 章微)

306个对接项目参会

  记者从福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获悉,福州市今年参加第三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的项目对接数预计超过去年。截至611日,福州市已征集到对接项目306个、总投资6618亿元,征集技术需求166项。

  去年“6·18”福州市征集到对接项目337个,总投资7165亿元。按照征集一批,转化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的原则,福州市加强对项目跟踪服务,促进项目升级转化。去年“6·18”对接项目———“天生茄红素已面世。这项农业产业化高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仅花了半年时间,并获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天生茄红素的面世,填补了我省该类产品空白,11万户福清农民为此每年可增加收入2400万元。(来源:福州日报/记者黄玉妹)

厦门:机械与生物医药成亮点

  记者日前从厦门市经发局了解到,作为省产业集群两大亮点,机械、生物医药成为本届项目成果交易会的重头戏,并设立专馆。厦门市11家企业将带60个对接项目参加两个专馆的展示,并寻求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所对接成果。

  据了解,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等5家机械行业的企业,将参加工程机械馆展示;厦门星鲨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等6家生物医药行业的企业参加生物医药集群展示。这些企业带来的项目成果及对接项目中,不少已达到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有厦工的冲击式压路机、垃圾压实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金旅客车,星鲨药业研制的治疗水痘等疾病的艾韦达缓释片。

  今年3月,厦门市经发局利用市技术创新网站、中小在线网站等向全市150家重点工业企业及中小企业广泛征集项目。截至目前,共征集技术需求项目37个、成果对接项目15个,技术需求对接项目8个。(来源:福建日报/通讯员纪伟腾 记者林世雄)

  

建瓯:竹笋“长”出大产业

  竹笋是闽北的土特产,专门生产、加工竹笋的闽北企业数不胜数。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笋产业链逐渐趋于饱和。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成为许多笋制品企业思考的问题。通过首届“6·18”,建瓯颖食物产有限公司在做大笋产业上取得了成功。

  在首届“6·18”上,建瓯颖食物产有限公司与杭州浙大力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竹笋废弃物提取生物活性物质”项目合同,从而引进了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和组合式膜分离技术。前者可以从笋壳和笋头干粉中提取出甾醇,用作医药中间体、原料药(降胆固醇的天然药物)或保健食品(调节血脂)的功能因子;后者则从笋煮液、笋汁中分离出氨基酸、黄酮糖苷等物质,用于酱油、饮料和啤酒等产品的开发。两项技术都通过提取笋废弃物中的活性物质,化废为宝,延伸了笋制品的产业链。该项目为国内首创,拓宽了闽北笋企业的生产空间。截至目前,这个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日处理煮笋液10吨,日产浓缩液2吨。(来源:福建日报/见习记者吴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