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企业经营成功的五大关键
作者:ERPKM-老雷 来源:ERPKM 发布时间:2005年08月24日 点击数:

正确的经营理念和优良的企业文化 - 向知识化管理靠拢
目前,企业管理的一个新趋势是在管理流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实现管理信息化。这是中国企业强化管理的必然结果,通过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现代营销理念,不仅为客户提供产品,更注重为客户降低成本和提供成功机会,从而使客户成为自己的长期甚至永久的合作伙伴。因为拥有了长期的客户才能拥有长久的市场,客户需求是拉动整个供应链的源头。

欧美等先进发达国家通过信息化管理的应用而达到了知识化管理阶段,数据是信息的基础,信息的积累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分析,管理者通过这些数字和结果获得知识以指导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从管理方式上提高了企业的反应速度,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知识管理的框架分为四个不同等级: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数据是原始函数。信息是可对比并有相关资料的数据。知识是可用于指导行动的信息。智慧是理解为达到哪些目而如何使用的那种对应知识。知识管理是在应用操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数据收集、信息挖掘和知识发现的三个历程。

实现知识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就是首先实现信息的共享,最大化的利用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我们与西方国家的企业文化有着本质的差别:国外企业的发展是紧紧依靠团队合作,我们善于单打独斗。国外企业的员工和部门提倡相互沟通和学习,共同提高,我们传统的观?quot;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根深蒂固,个人的价值观存在偏差,不善于吐故纳新,人员素质提高缓慢,企业发展停滞。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群人在工作,但很难见到一个团队在工作。

通过信息化管理的实施逐步建立起企业优良的文化环境,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好比行进中的船,不能仅仅依赖船长、大副和舵手,要全体人员齐心协力航船才能加快速度。企业的管理者要给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企业的规划目标与员工的愿望和利益紧密相关,企业发展才有动力。

正确运用策略性计划性营销 - 经营方式的转变:以客户为中心
在当前的新经济时代,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加剧,我们的企业都明显地感觉到寻找新客户的难度愈发增大,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图示来与过去的营销模式做对比:



通过一组数据可以说明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的正确性:
再次光临的客户可以给企业带来25 - 85%的利润,企业只要留住了重要客户,其年度计划的85%可以保证完成。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保留一个老客户的六倍,一个老客户可以为企业介绍或带来8 - 10笔新业务,而这其中会有1-2笔能成交。客户的满意度如果提高5%,企业的利润将加倍。因此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营销的重点转移到老客户的保留方面,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如CRM)将分散在各个部门和个人手里的信息集中统一地固化到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中,使得以前客户对某个人的感情逐步转为对整个企业的感情,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所提供的正确分析和提示来正确运用营销策略,通过不断改善和增加客户满意度来赢得更多的新客户,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就在于如何利用自己的现有忠实客户为资源去扩大和影响其他新的客户。例如:海尔集团的售后服务体系就是他们的一种非常典型而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他同行企业很难模仿或者没有条件能做到的。

应用信息化标准管理 - 与国际接轨,降低各项成本和提高效率
我国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目的还在于从管理水平上与国际接轨,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发现和强化核心竞争能力。当今的竞争环境迫使我们在以下几方面改进管理:
1、倡导时间管理(将时间看成生命工程,分秒必争,以提升时间利用率提高效益)
业绩最好的企业与一般的企业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能更好地预见或找出供应链何处有可能产生赢利的机会,应该如何管理才能利用这一机会。以供应链中的生产环节为例:



按供应链的概念,物料在生产环节的流动中是一个增值的过程,上述五种时间仅有加工时间对产品起增值作用,属于增值作业。其他时间都是非增值时间应该考虑尽可能地压缩。
2、倡导 5W2H - WHAT (何事),WHO (关键人),WHEN(何时),WHERE(何处),WHY (目的)以及HOW MUCH MONEY & TIME(多少预算和时间),HOW TO DO (如何做)
业务流程的连续性和计划性必须得以加强,要业务分工明确、人员及部门职责清晰、部门及人员之间协调一致、目标和方式正确、控制和管理有依据。
3、倡导三找 ㈠找问题点;㈡找问题点的改善对策;㈢找改善后成果
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首先抓住主要问题加以改善和解决,对业务流程进行适当地优化,最大化地降低管理及各项成本。
4、倡导三比 ㈠比目标看看成功率多少;㈡比上期知道增长率多少;㈢比同期、同业,比出管理水平和问题

整合外部资源形成强供应链 - 资源共享,强化企业竞争力
管理者必须以竞争为核心,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但必须对竞争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真正的掌握竞争的涵义,因为人们犯错误或做错事,并不是由于他自身的不对,往往由于他们对问题没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与分析。

进入新经济时代以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扩散更为迅速、知识的创造、传播和使用更为频繁和宏大,全球经济大循环和世界市场因此发生了急剧变化。3C力量,即顾客(Customers)、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驱使企业管理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顾客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并且需要ㄒ弧⒏吒鲂曰牟泛头瘢痪赫嚼丛郊ち遥谑中畔⑹贝挥械谝幻挥衅渌欢谐〔槐涞姆ㄔ虮闶鞘谐∫恢痹诒洹=柚畔⒓际酰惫た梢愿奖愕赜牍丝徒辛纾斡攵嗟拦ば颍笠敌畔⒑椭兜靡怨蚕恚徊教岣吡似笠倒芾淼亩床炝Γ构芾斫峁贡馄交蟠蟮鞫惫さ幕裕岣叨酝饨绫浠目焖俜从δ芰ΑK裕谛戮檬贝尘跋拢笠档木芾肀匦胍行碌睦砟詈托碌哪J健?/font>

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一个企业规模再大也不能包罗万象。国外企业迅速发展的经验表明,要满足客户越来越高的个性化需求,加强企业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就必须向着专业化发展。我国企业的传统管理总习惯于求大而全,例如机械设备生产厂大到床体的铸造小到一个螺丝钉往往都是自己生产,这样以来就分散了有限的各项资源,仅适合大批量长期不变的稳定生产模式。而当今产品创新就是竞争的核心之一,没有新、特、优就没有市场,以前的管理和生产模式必须随之改变,这就要求国内企业要象国外企业那样,注重突出专业化。因此,除了客户关系管理(CRM),国外现在又提出了供应商关系管理(SRM),就是将客户和供应商作为外部资源整合成一体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供应链。例如,美国的波音公司将飞机销售到日本的同时,也在日本发展了相应的零部件生产供应商,这就使得零件供应不仅及时而且费用也比在美国生产再运到日本要经济得多。生产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共享资源的意义还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例如供应商可以依据生产企业的新产品相应地设计出质优价廉的配件,生产企业的销售商可以为企业不断提供市场需求信息,这些信息对生产企业的生产和产品更新提供了正确和可靠的依据。总之,要强化企业的竞争能力,就要形成联合舰队,而不要再单船出击。

建立学习型组织 - 最成功的企业应该是学习型的组织:提倡创新
有的人活了70岁,但知识水平仍然停留在20岁,因为他很少学习而落后。企业也是这样,我们有的老字号大企业,论资力是名列前茅,但是论发展却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和观念。当今企业的发展提倡人们要在学习和创新上很下工夫,要通过实施信息化管理逐步把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知识是有价值的,特别是那些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我们可以从书本上学到,而隐性知识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才能逐步体会到。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逐步形成一个共享的知识库,有利于将隐性知识具体化,既为企业发展的战略谋划提供了参考依据又为员工的成长提供了捷径。

1、适应于团队工作而不是个人工作:传统的直线结构以自上而下的指挥取代了人们寻求合作的自然能力,这是不能够适应时代挑战的。目前国内外可行的管理创新几乎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团队的力量。
2、适应于项目工作而不是职能性工作:当员工从静态工作转向解决一系列问题时,他们将工作组织成项目,每个项目都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小组,这些小组随着项目的进展而一起学习。
3、适应于创新而不是重复性的任务:在电子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重复性工作将越来越多地由计算机处理,人的工作是创新和关心他人,这是计算机所不能做到的。
4、有利于员工的相互影响、沟通和知识共享:学习型组织都着力于形成一个宽松的、适于员工学习和交流的气氛,以利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知识共享。
5、有利于企业的知识更新和深化:学习型组织一般都建立一定的学习制度,定期组织教育和培训,鼓励员工学习,不断更新和深化自己的知识。
6、有利于企业集中资源完成知识的商品化:学习型组织有利于将一些在知识和经验上互补的员工集中起来,共同进行研究开发,加快知识的商品化过程;
7、有利于企业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不断的吸收新信息和新知识,学习型企业能够站在时代的前端,把握住企业所处的大环境,随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适应能力。

企业发展和管理离不开人,人的能力分三部分:体能、技能和智能。国外研究表明,这三种能力对人的价值体现是1:10:100。也就是说,一个仅仅具有体能的人,他们往往只能维持自身生存,没有条件为社会创造多少价值。一个既有体能又有技能的人,他的自身价值将是前者的10倍。一个从事智力劳动的人所创造的价值是一个仅仅靠体力创造价值的人的100倍!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形成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智能,改善人员结构层次,激励员工的创新精神,使企业在技术、管理、产品、营销、生产、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达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