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图景概览
我国两化融合正向更高水平、更深程度、更广范围持续稳定迈进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步入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尤其是近几年,云、大、物、移、智等新技术与产业融合渗透持续深化,企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绩效产出等产生显著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持续显现,高效率、高质量的供给体系正在形成,两化融合正在向更高水平、更深程度、更广范围持续稳定迈进。
更高水平:融合发展水平持续稳定增长,提前完成“十三五”既定目标
2019年,我国两化融合水平达54.5,2012年至今持续保持2%-3%的速度增长。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工业增长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创新潜能,加速推进新技术的创新、新产品的培育、新模式的扩散和新业态的发展,加快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2019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54.5,近些年保持2%-3%的速度增长。
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86.7,提前完成“十三五”既定目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工信部规〔2016〕333号,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到,到2020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5,依据两化融合发展指数测算模型,对标《规划》,2019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86.7,已提前完成规划设定的2020年达到85的既定目标,为“十四五”期间两化融合向更高水平迈进奠定良好基础。
更深程度:融合发展工作重心正由“深化局部应用”向“突破全面集成”转变
两化融合发展的最大主体从“起步建设”迈入“单项覆盖”阶段,融合发展工作重心正在由“深化局部应用”向“突破全面集成”转变。2019年,52.4%的企业处于单项覆盖阶段,成为融合发展的最大主体,这些企业正着力推进信息系统在办公、财务、研发、生产、采购、销售等单项业务环节普及渗透,并开始探索关键业务系统集成、资源优化和一体化管理模式,推进两化融合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同时,24.8%的企业处于起步建设阶段,较2012年占比下降了40.2个百分点,我国大多数企业两化融合基础已较为夯实、局部环节信息化基本实现,融合发展的工作重心正在由“深化局部应用”向“突破全面集成”转变。
2019年,我国突破“综合集成”的企业比例达到22.8%,带动企业竞争力、经济社会效益13.9%、6.5%的提升。两化融合效能效益与水平发展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当企业实现综合集成(即两化融合发展处于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之后,其两化融合效能效益将实现台阶式跃升以及跃升后的加速上扬,实现两化融合效能效益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2019年,全国22.8%的企业突破“综合集成”,17.2%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关键业务系统集成基础上的资源优化和一体化管理;5.6%处于创新突破阶段,实现了跨企业的业务协同和模式创新。这些企业比单项覆盖及以下阶段企业的竞争力高出13.9%、经济社会效益高出6.5%,“综合集成”推动信息化价值成效进入质变阶段。
更广范围:融合发展载体走实向深,“平台化”有效促进资源集聚和生态构建
2019年我国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1.0%。“双创”平台是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重要引擎,近几年,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凭借管理、技术、渠道、人才、资金、信息化等优势,通过深化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高效汇聚、开放、配置各类创业创新资源,为中小企业和企业内员工提供各类创业创新服务,在推动大企业焕发增长新活力同时,逐步营造资源富集、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双创”新生态。2019年,我国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1.0%,在开放式研发创新社区、开放物流、协同制造、协同营销、产业链金融等方面开展模式创新与探索。
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成效显著。2017-2018年,工信部分两批次共批复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267个。遴选重点制造业企业作为代表性样本,对反应融合水平和双创成效的关键指标进行测算分析发现,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承担企业的整体水平普遍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尤其是在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网络化协同等新模式应用方面水平平均为全国2倍,智能制造就绪率方面试点示范企业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近4倍,企业通过试点示范项目打造,新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13.1%,单位产品生产综合用工人数平均减少的7.1%,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新增岗位的平均用工人数占全部平均用工人数的比例为6.1%。整体上试点示范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两化融合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良好基础
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再次引发产业界对“数字化转型”的关注与讨论,数字化转型与否成为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和愈发碎片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的生死选项。数字化转型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改造过程,主要任务是加快数据资源的汇聚、流动、共享、应用,推动企业建设基于数据的管理和运营能力,实现数据驱动的企业组织管理模式、运营方式和业务形态创新。当前,我国两化融合整体处于数字化向网络化过渡阶段,企业在主要业务环节不同程度开展了数字化工具引入、应用和覆盖,转型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
“数字化”赋予企业更强韧的抗压能力
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将所有制造企业置于一场极限压力测试,企业复工复产面临来自于人力、供应链、库存、设备、物流等各方压力。相较于传统、封闭的“数字化边缘企业”的一筹莫展,能够开展组织、业务、资源等在线配置、协同运作的“数字化企业”表现出强韧的生命力,在危机处理、响应能力与恢复速度等方面交出满意答卷。
“数字化企业”逆势而上,化危为机,凭借良好的人机协同、柔性制造、平台运营等数字化能力,在稳定自身生产的同时,敏捷响应市场需求,为应对疫情做出大量工作。例如宝钢股份上海宝山基地工厂应用覆盖全厂的智能化生产系统实现了疫情防控和稳定生产的有效平衡;富士康、上汽通用、长盈精密等企业在极短时间内跨界形成口罩产能;海尔COSMOPlat上线疫情医疗物资信息共享资源汇聚平台,帮助生产企业更高效、更精准地匹配市场需求。
两化融合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良好基础,企业主要业务环节不同程度引入、应用数字化工具
目前,从信息技术在各业务环节的覆盖情况来看,我国企业财务、办公环节的数字化工具应用普及率较高,超过90%的企业能实现财务、办公的在线管理,80%以上的企业能在原材料采购、成品销售环节实现线上成本、计划、合同管理。但在前端的研发、生产环节,数字化工具普及应用还有一定提升空间,尤其是生产环节,生产管理复杂度更高,数字化程度的提高受到数字化生产设备、工控软件、底层网络基础设施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同行业生产管理差异性较大,通用的成熟解决方案相对较少,企业推进生产管理数字化需要的投入也相对较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管理环节的数字化普及。
近半数的企业实现关键业务环节数字化工具的全面覆盖
近些年,两化融合在引领我国企业战略转型、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转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信息技术与产业全面融合渗透,使企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绩效产出等产生显著变化,2019年,我国46.0%的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采购、销售、财务、人力、办公环节实现数字化工具的全面覆盖,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69.3%、49.5%,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了良好的基础,有效促进企业组织管理变革、数据开发利用、商业模式创新、降本盈利能力全面提升。
原文阅读地址: